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央一号文件重视解决“三农”专题 > 正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介绍当前农业情况和农村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12:11 中国网

  2005年1月3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会上介绍了当前的农业情况和农村政策。

  昨天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个《意见》,就是中共中央发出的2005年一号文件。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这个文件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特提供几点背景情况供参考。

  一、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

  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发出了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题目是《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个文件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粮食生产回升。2004年一号文件中最主要的政策内容,是“两减免、三补贴”,就是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这几项政策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应该说,在市场粮价回升和气候较好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政策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2004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好的主要标志,一是粮食增产,二是农民增收。粮食总产量将超过预期的9100亿斤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300元以上,增幅将高于6.5%,超过年初预期的增长5%的目标。这表明农业确实在宏观调控中得到了加强,而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对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去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什么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这主要是增长的基础都不牢固。去年增产增收,至少有4个因素共同起作用,就是政策、工作、价格、气候。后两个因素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有利的。而这些年来,耕地减少,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粮食的生产能力实际上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下降了。因此,不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最终必将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但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不单纯是为了增加粮食生产,也是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在2005年的一号文件中,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三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四是搞好农村的交通、通信、市场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六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这几方面都得到加强,显然不仅有利于粮食稳定增产,也有利于整个农业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关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共九个部分、27条,实际上可以分为五个层次。除了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之外,还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突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稳定、完善和加强。2004年的政策尤其是“两减免、三补贴”深受农民欢迎。但农民也担心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后,这些政策会不会变?因此文件开宗明义就讲这些政策不仅不变,还进一步加大了使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二是提出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要逐步完善国家对农业投入稳步增加的机制,并要建立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措施。三是要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品上。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在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到,制定了关于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得低于70%的规定。同时,中央财政还制定了从2005年起,将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县、乡较大幅度直接增加转移支付的政策。第四是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5年要实现粮食继续增产、农民继续增收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只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规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相信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

  今天的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郭卫民主持。

  相关专题:中央一号文件重视解决“三农”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