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访: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绝不是乌托邦(组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02:48 新京报


  这个项目存在不能成功的可能

  《新京报》:你们的“合作建房联盟”已经成立,也就是说项目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按你们的计划,什么时间能建好房子并入住呢?

  于:按计划,我们会在今年春节前后完成法人机构注册,五一前后购买土地,经过12至18个月的建设,争取在2007年五一和十一之间入住。

  《新京报》:说到买地,去年“8·31”后,很多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拿地都很困难。你的计划书中也提到,土地是特殊商品,购得时间无法承诺,如果拿不到土地怎么办?

  于:如果今年拿不到土地,这个项目自动结束。目
前市面上有一些有利的消息,最近招商地产在北京朝阳路上通过项目出让,拿到了一块不错的土地,价格也比较理想。这种拿地方式也是我们考虑的方式之一。

  《新京报》:实际上你们的项目存在着风险?

  于:对。主要有三个风险:第一是政策风险,主要是能不能拿到土地;第二是资金风险,能不能从银行贷到款;第三是管理风险,这么多人在一起,能不能很顺利地在民主议事的基础上去做事情。

  《新京报》:从资金风险上来说,在目前金融紧缩的情况下,有资质、信誉的开发商都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你如何保证能够顺利拿到贷款?有没有和银行接触过?

  于: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一个很高的自有资金比例———40%———去争取银行贷款,而且这个项目已经完成销售,有着100%的市场支持,这是我们的优势。

  银行对此比较感兴趣,他们也旁听过联盟的会议。之前媒体的采访也表明,他们对我们表示了理解和一定的支持。

  《新京报》:我们现在能不能这样说,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下,这个项目还是存在不能成功的可能。

  于:事实上,每个人加入之前,我们都会告诉他做这件事有时间风险和资金风险,同意参与的人要有心理准备。很可能在花费大量时间和成百上千的资金后,项目碰上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前的投入就需要大家共同承担。

  《新京报》: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不成功,这个实验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大家现在的期待和热情说不定以后会变成失望和嗤之以鼻。就你个人来说,万般努力一下子付诸东流。

  于:如果失败了,我不会气馁,还会继续努力。我相信形势会越来越好,以后还有的是机会,我还年轻。 另外,我想大家会理解我的,因为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证明房产的价值里还应体现“物业自主”和“底商收益”,不论成败,我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

  不赞成别人复制这个项目

  《新京报》:听说现在上海、成都都有人想向你学,搞合作建房。你觉得这个项目的可复制性有多大?

  于:理论上可以,但存在很多风险。第一,团队人员构成难以重现。我们团队里有一半的人来自房地产开发行业,囊括了房地产开发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此外还有律师、注册会计师、教授等;第二,我们做这个项目创造出了社会价值;第三,不能排除一些复制我们经验的人只是想拿到便宜房子,甚至还有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肯定不行。

  《新京报》:你说做这个项目创造出了社会价值,怎么理解呢?

  于:第一就是上面说过的物业自主和底商收益;第二,它通过住房人出资降低了整个社会的风险,不仅有益于老百姓,还有益于开发商、政府和银行。它减轻了开发商的压力,降低了各种风险;它还可以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对政府来说,它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土地价值。

  《新京报》:你是说,你这样做不仅没有抢开发商的饭碗,他们还会感谢你?

  于:很多人会觉得,我做这个事情,开发商会恨死我了,其实不然,有很多开发商打电话找我谈合作。为什么?

  开发商也有苦衷,他们承担着拿地、建设、贷款等多种风险,并不是所有的房地产商都赚钱了。所以有开发商说,按传统开发模式,他们盖的房子只能给富人住。而我们搞的业主出资的模式大大降低了他们的风险,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新京报》:如果另外一个团队按你的方式严格复制,他们也有可能成功。大家之所以对你的行为这么关注,也是想着可以在你成功后“依葫芦画瓢”。

  于:我不赞成别人复制这个项目。要组织这样的一个团队需要很强的控制力,对内是对自己团队,对外是对社会的负责任的态度。如果要复制这个项目,就必须复制最核心的东西:社会价值。

  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这个团队处在弱者的地位,需要支持。支持从何而来?来自本身的规范操作,来自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回报。如果以后这种模式能够得到普及,那么大家也没有复制的必要了。

  《新京报》:这个项目如果没有你的话,能否接着做下去并取得成功?

  于:理论上可以,但是如果不是我的团队的话,恐怕很难。

  我绝不是空想家

  《新京报》:有人认为,合作盖楼是老百姓当家作主的一次尝试,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有人认为,在社会分工趋于成熟的今天,出现合作盖楼是一种反历史潮流的行为。

  于: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只有社会逐步发展,个人素质得到提高后,才可能出现一群人合作盖楼。再者,社会分工并不完全合理,主要体现在开发商包办一切。现在老百姓对房价有积怨,开发商也有积怨,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新的模式。我认为,新模式应该是业主出资的模式。

  《新京报》:我在你的网页上看到,合作盖楼只是一个试点,你还有一个计划———“蓝城”(LineCity)。

  于:是的。这个计划是由合作盖楼的想法衍生而来。我想象中的“蓝城”是一条地铁连接若干个居住区和功能区组成的线形城市。它是一种新的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模式,由政府规划、业主出资、银行贷款、开发商竞标建设。它可以解决交通问题,节约土地,业主也能自主选择邻居、房型等,拿到质优价廉的房子。它会成为以后房地产开发的主流。

  《新京报》:在西方这种方式也不是主流,你作为一个业余人士,坚信的理由是什么?

  于:实际上,它是由我们自身经济特点必然产生的一种结果。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目前中国的资源过度紧张,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而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基数相对来说要小,对合作没有太大的需求。

  《新京报》:感觉上,你是一个布道者,向许多人,在许多地方不遗余力地宣扬你这种模式以求得成功。

  于:我不是什么布道者,只是一个想通过实际行动向大家证实一种新模式的年轻人。行胜于言,我想我的实际行动会比我的言辞更能让人信服。

  《新京报》: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于:很多人都问我,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想我是一个敢于用一生去实践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实践主义者。合作盖楼绝不是乌托邦,我绝不是空想家。

  “百度”一下“于凌罡”,相关网页达10100篇。北京31岁的年轻人于凌罡因倡导个人集资合作买地建房而备受社会关注。本报记者李斯特北京报道

[上一页]  [1]  [2]  [3]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