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者深入福建沿海调查:沿海城市频发偷渡热潮(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14:00 法制晚报

  “偷渡文化”从众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国的人衣锦还乡的诱惑、国外遍地是黄金的利益驱动、小孩子上学就是没有出息的观念、出国是合法的心理安慰,这一切促使部分沿海城市频发偷渡热潮。但是,偷渡客远渡重洋,他们虽然给家乡带回了漂亮的别墅和小洋楼,却留下了孩子不知道“爸爸是什么呀”让人心酸的发问。

    从众心理促使偷渡成“集体意识”

  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沿海一带就一度出现偷渡泛滥。当时,福建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村50%以上的年轻人偷渡到香港、澳门打工。受这种地区“偷渡文化”的熏陶,当地人潜移默化地都有从众心理,偷渡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出国的人都赚了大钱 倾家荡产也要赌一把

  近年来,不少外出打工的福建人回乡,点燃了当地人外出挣大钱的愿望。

  面对着出国“暴发户”们富裕的生活,一些不甘接受在土里“刨食”的村民,只好通过劳务公司或“蛇头”选择出国,但为了筹集出国“赌资”,只能孤注一掷,一旦赢了,也就可以风光一时,但输了极可能导致倾家荡产,并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福清苍溪村于恩老汉的二儿子,45岁才出国,是名副其实的赌一把。于恩一家就是住在破旧的小房子里,墙上的青砖经过岁月的洗礼,大都已经变成深灰色,侧门还是用红砖堆码起来的。而他家房子后面都是嵌着洁白墙砖的高楼大厦,使于恩家显得更加萧瑟。

  当记者问及二老想不想儿子时,二老的眼睛变得浑浊起来,望着沉沦的落日叹道:“想他也没有用,他是去赚钱,为了这个家。”

  用于恩老汉的话说,“看着别人住高楼,你住破房,你在村里能抬起头吗?”于家的老二没有什么手艺,只是凑齐了十几万元的“赌资”,去英国“碰碰运气”。

    出国比上大学还荣幸 上学被视为没有出息

  许多当地人都有崇洋媚外的心理,都认为国外遍地是黄金,国外的东西都是好的。村里一旦有人出国,亲戚朋友都会解囊相助,都会认为比考上大学还荣幸。

  福清三山镇熬头村的魏成进,今年20岁了,现在读中专,他是被村里人视为“没有出息”的孩子之一,因为和他一班的村里孩子都出国赚钱去了,“只有魏成进还在家混日子。”魏成进对此心理也很矛盾,他最近看到国外偷渡客的种种遭遇,使他望而却步,“而不出去吧,有时真的觉得自己没有用。”魏成进说,“先把书读完再决定。”

    出境办合法签证 逾期滞留不归

  记者在以口头问卷的形式,对平潭、长乐、福清、连江等沿海县市部分农村的100名居民的调查显示,有75%的村民认为“偷渡是违法”的,记者也在这些村里看到许多打击偷渡的标语。在福清、长乐等地,90%以上的居民都称,他们的亲人最近出国都是走“正规渠道”,是“合法的”。他们说的合法只是“出境”,而对于在国外“非法滞留”,则讳莫如深。

  “合法出境,非法滞留”是在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放开后,改变了传统的“驾船渡海”的偷渡方式。组织者一般以出国旅游或者商务考察的名义,为偷渡者骗取合法的出国签证,偷渡者持合法签证出境,到达目的地后再选择逾期滞留不归。

  近年来,这种偷渡方式在福建乃至全国相当普遍,还呈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而也使偷渡披上“合法”的外衣。这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蛇头偷渡的新花样,比原来更具有隐蔽性。

  福建省外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在去年初,福建一家旅行社组团去新加坡旅游,但到达后,近百名“游客”就作鸟兽散,非法滞留当地或再辗转往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以旅游等形式出国的福建居民,有90%以上的游客都是逾期滞留打工的。仅福建省外办一个部门,处理在外滞留不归的福建人所引发的事件每年就达近百起。”

    为了老婆孩子 男子汉吃苦天经地义

  从事闽台文化研究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台盟福建省委副主委陈正统先生告诉记者,沿海一带人到海外谋生,把赚的钱带回盖房子,以安度晚年,从而给了当地人们向海外拓展的欲望。本身就土地少、人口多的沿海人都有向上的精神,宁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争取高水准的生活。

  陈正统说,饱尝生活酸甜苦辣的沿海一带的男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和老婆,男子汉出去吃苦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沿海一带人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不满足于一般的生活水准,这是他们不同于西北人的地方。“他们肯吃苦、敢冒险,这需要去引导,我们不能去磨平他们这种棱角。”

    男人“出国” 华侨村变活寡妇村

  偷渡之乡是偷渡的重灾区,偷渡客远渡重洋,他们虽然给家乡带回了漂亮的别墅和小洋楼,但是他们却带走了青春年华,整个村子呈现出妇女化和老年化。

  在福建的连江、平潭、长乐和福清等地,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村庄已经司空见惯。1月30日,记者来到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该镇是全国有名的华侨村,也被外界称之为“活寡妇村”,因为村里的男人基本都出国了。

    “活寡妇村”的女人:不愿和陌生男人说话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周边的盛美村、东乡、象洋、火山以及新建设起来的华侨新村,都是华侨家眷集中居住的地方。

  下午,在盛美村村里头的小胡同里,记者看到一座装修成西班牙风格的房子大门虚掩着,一位30多岁的少妇,散披着烫黄的头发,身上真丝的睡衣外面,裹着一件裘皮的大衣。只见她赤着脚踩在窗户上,正用自来水给家中做清洁。当记者上前与之搭话时,她却很不耐烦地说:“这里都没有人,走走走!”说着就“砰”的将院子外的铁门关上了。

  门外刚买菜回来的是这家的保姆小朱,她说,她从来没有见过男主人,只听说其在美国做木工。女主人不喜欢和人交流,也不爱串门,无聊时就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一遍,“把地板擦得像镜子似的。”

  小朱还介绍,由于村里呆着的大都是女人,她们当中有的十多年都没有见到丈夫了,为了避免别人背后说闲话,因此,村里家中的女人大都不愿意和陌生男人讲话。

    “活寡妇村”的孩子: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概念

  张显华过了年就7岁了,现在读学前班,他是村里人当中普通话说的比较好的一个。他喜欢串门,找小伙伴们玩。他告诉记者,他的爸爸已经去美国多年了,他只记得爸爸在他3岁时给他买过玩具。问他想不想爸爸时,他那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着,一直望着远方迟疑了许久说,他妈妈每年在春节的时候就跟他说爸爸会回来的,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见爸爸回来。

  一旁3岁的小文也凑到记者的镜头前,问张显华,“哥哥,爸爸是什么呀?”记者闻听此言感到十分惊愕。村民们不以为然地说,小文在娘胎的时候,他爸爸就去美国赚钱去了,现在都没有见到他爸爸一面,所以,在小文的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爸爸”这个概念。“村里还有许多孩子十几年都没有见过爸爸了,只是在电话里联系,他们有的都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样子。”

  文并摄/本报记者杨章怀

[上一页]  [1]  [2]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