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禁礼令”真能做到令行禁止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17:58 新京报 | ||||||||
作者:姚阿珊 过节该不该送礼,本不是个问题,一张卡片、一束鲜花、一瓶红酒、一盒点心、一本新书,都可能会让我们激动很久。其实,我们还算不上善于送礼的国邦。据介绍,美国节日多,美国人礼也送得勤。无论是情人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新年等重要节日,还是亲朋好友或同事生日、毕业、小孩出生、工作升迁等,都是送礼的理由。
不过,当送礼被符号化为另外一种含义后,一切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比如,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严禁送礼者踏进大门,甚至连鲜花和邮票等小物件也被包括在禁送礼品之列。“禁礼令”下达后,只要是拎包提袋来国家发改委的客人,都会经过门口卫兵的“盘查”,如果被确认带着礼品,就会被礼貌地阻止进入,里面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出来领取。(2月6日《北京青年报》) 发改委领导心里一定很清楚,真要防的绝对不是一张卡片、一束鲜花、一瓶红酒、一本书,因为有的情况下,送礼的另一个名字叫行贿,这可是个敏感的字眼。挡挡找上门的送礼者,倒也无可厚非。 不过,发改委门口卫兵的坚持“盘查”,这几天可能要被笑话成“倔犟的理想主义者”了。因为谁都知道,真正的大礼,哪有手提着,直接往人家单位里送的。退一步,真要“送礼”,最流行的还是人民币或者信用卡什么的,这可不算被“盘查”的对象吧;再说了,动不动就强行盘查来访者的提包,似乎有“有罪推定”在里面,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这个坐在家门口反腐败的做法,考验的是“盘查”制决策者的诚实度。 当然,这里也的确暴露出一个问题——礼到底能不能收;什么样的礼能收,什么样的礼不能收?对于普通老百姓,这当然不是个问题,因为和公共利益无关,但关键是官员。 前段时间,深圳一位女公安局长,因为涉嫌接受了下属男职员的性贿赂,闹得沸沸扬扬,而依据当前的法律,检察机关又没法起诉,这又引起了一些公众的不满。其实,要从有无送礼事实这一环节,来堵截腐败,非常难,甚至出力不讨好。这就好像当前的“禁赌”,赌当然要禁,但真操作起来,麻烦还真不小,比如:如何界定一般性娱乐与赌博的界限。同样,判断送礼本身对不对很难,关键是收礼人接下来做了些什么。因此,反腐败重点不妨放在送礼的人是谁,以及收礼后,官员有没有为送礼者谋取好处。 据介绍,美国《联邦政府组织与雇员法》规定,政府官员和雇员不得主动索取或鼓励外国政府及其代理人赠送价值100美元以上的礼品,对方主动赠送的这类物品,个人应在60天内上交所在部门。此外,禁止政府官员和雇员之间互送礼品,下级不能向上级送礼,也不能动员他人向上级送礼,还不得接受比他工资低的工作人员的礼品,违者开除。 要查送礼的过程很难,但要查特殊身份人之间的礼物往来,查官员有没有为送礼者谋取利益,相对简单。首先应当明确,特定身份者送礼要绝对限制;但更关键的,是让单个的官员不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空间。这就要求,政府不是某个人的政府,权力不是某个人的权力;官员的所有职务行为都透明化之后,送礼可能就变得一点儿用也没有了。到那时,一张卡片、一束鲜花、一瓶红酒、一本新书,没准儿真的是最流行的礼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