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千年古镇整体搬迁 全城在旧址5公里外复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03:22 重庆时报 | ||||||||
2005年2月20日,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昌古镇全景。本报记者 石涛 摄 文字记者 李增勇 文 2005年2月20日,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一位妇女在街边洗菜。古镇即将搬迁,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离开这里。 本报讯 (记者 李增勇)已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袖珍古城之称的大昌古镇,从今天起将开始它的"搬家"之旅。全城将被按照原貌在距旧址5公里处进行复建。搬迁大昌古镇主要的民居建筑预计将投资3000万元,这将是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 五处建筑定位新镇
素有袖珍古城之称的大昌是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古城墙基清晰可辩,东西南门尚存。城内石板铺地,屋宇翘角飞檐,精巧别致,古风浓郁,呈现明清建筑特色,长江支流大宁河宛如带状穿流其间。 古镇按原貌复建,但不会和现在完全一样。李几堂称,古镇中现在尚存古建筑48处,但是保存完好的只有35处,计划进行整体搬迁的只有35处建筑,其余13处不能整体搬迁的,拆除后,将作为修复材料使用。 小镇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镇里有37幢古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墙。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古镇复原后,将保持原来的"丁"字街布局,东西街长200米,南北街长150米,占地74.8亩。 未来古镇的格局如何在复建中保持原貌?巫山大昌镇文化站站长李几堂称,这次古镇搬迁是"原貌整体复建",搬迁过程中,他们将用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丁字街口这五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旧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 周边环境保持旧貌 现在的大昌镇位于长江支流的大宁河小平原,因是军事要塞并兼有航运之利,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泰昌县而建城。文物工作者在大昌镇新址的选择上,有意识地保留了旧地特点。据称,新址溯大宁河而上,离旧址约5公里。搬迁后的古镇仍会利用地形地貌来巧妙布局,使大宁河穿流城旁,将小巧的古城与美丽的大宁河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 每块砖瓦都会标上记号 李几堂称,拆卸中每块砖、每片瓦、每根梁栋上都标上了记号,并原样运输到新址复建。 由于大昌古镇的建筑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有些构件损坏严重,复建时可能有些构件无法继续使用,技术人员将对拆卸构件进行防白蚁和防锈处理。李几堂称,所有替换的构件将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并且使新返旧,保持所有构件的和谐一致。 拆除温家大院需要1个多月 温家大院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这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建筑,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均以掾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从正门进入,可以从后门出。"这是项细致的工作。"李几堂称,为了保证复建后的建筑保持原样,拆除工作相当细致烦琐,光拆除温家大院就需要花费1个多月的时间。 搬迁后古镇将被“掘地三尺” 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当时巫县县城的所在地。在进行不断地考古中,大昌古镇陆续发现大量的出土文物,推断大昌古镇远不仅是县城所在地这么简单,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镇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断出大昌古镇可能就是过去巴人的都城。 三峡蓄水前,考古人员对大昌周围的空地进行了大量发掘,发现大批珍贵文物。专家推测,大昌古镇地下极可能存在大量不为人知的珍贵文物,大昌的历史也极可能被改写。 有关部门已经确定,在大昌古镇地面古建筑和文物迁建完毕后,将由中山大学历史系负责对大昌的地下文物进行一次清扫式发掘。 新址距旅游码头仅180米 千百年以来,大宁河水道一直是大昌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过去游览古镇,下船后尚需转乘摩托车或者小三轮,在坑凹不平的公路上颠簸近20分钟。复建后,游览古镇将更加方便,古镇复建新址位于旧址的河对面约5公里处,这里也是大昌镇新城所在地,新建的大昌旅游码头距古镇复建新址仅180米。下船后,沿台阶而上,步行几分钟就可到达,游人避免了不必要的车马劳顿。 再现千年古镇民俗民风 古镇搬迁以后,会不会丧失原有的民风民俗?大昌文化站站长李几堂称,为了便于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古镇内的居民不会随古镇一起搬迁。 按照有关构想,古镇复建后,将作为旅游产业进行经营,古镇内依然会住人,但不会再允许现在这样在古镇里养猪养鸭。为了吸引游客,古镇内会设置一些民间工艺作坊,如榨油、酿酒、织布等民间生产工艺表演,再现古镇原有的民风民俗。复建后的古镇,将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镇,而将成为三峡旅游的一大亮点。 采访手记 大昌古镇的涅磐与重生 从巫山乘船,沿大宁河逆流而上,船行两小时,一片粉壁青瓦的小镇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已有1700余年历史的三峡古镇--大昌。 1700多年前,大昌的先民在此筑城,大宁河、洋溪河在平坝汇合,冲积了数千亩肥田沃土,盛产稻粮;滔滔的大宁河下连长江,上通陕西镇平、湖北竹溪,在水路交通一统天下、诸侯割据争雄的时代,大昌堪称"咽喉"要地。 历史沧桑,几经战乱沉浮,这座巫山深处的小镇得以幸存。步行大昌古镇街头,极目所尽,灰砖青瓦,廊榭飞檐,婉约清丽间历史的刻痕历历在目,历经1700余年的风雨,大昌老了。温光林手抚廊柱,梦呓般念叨着温家大院曾经辉煌与梦想,祖籍广东,湖广填四川举家来此繁衍,祖先为官置下庞大家业,后世吸食鸦片几乎卖尽田产,仅剩一片老宅留于儿孙。数百年的老宅,见证了大昌的兴衰,而今,三峡工程蓄水,老宅几乎面临永沉水底的梦魇。 3000万整体迁建大昌古镇,在这里居住了几代的大昌居民正在陆续搬出家园。河边的一只只快船,把他们送出大宁河,清澈的河水伴着他们踏上了不归的路,温光林的大儿子外迁移民去了广东,沿着祖先来时的路又回到了祖先生活的地方。温光林不想走,他要看着老镇生命尽头的那一刻如何涅磐。 2005年,被细细肢解后,大昌将在5公里外"重生"。温光林不忍心去看选好的新址,但他的妻子付绍香却缠起红绸带打起了腰鼓,今天,在新址的奠基仪式上载歌载舞。 大昌"重生"后,将不再仅仅作为私人财产的意义而存在,它将承载整个三峡的更多光辉和梦想。 相关链接 四大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云阳张飞庙、巫山县大昌古镇、白鹤梁古代水文题刻和石宝寨,被称为三峡库区地面文物的“四大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的保护举世关注。 张飞庙:新家旧貌 张飞庙是一组精美的古建筑群,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建筑精华于一身。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字画碑刻,给这座武将之庙带来浓浓的文化气息,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 张飞庙搬迁复建工程已经启动,西移32公里。这是三峡库区唯一一个远距离搬迁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文物整体搬迁工程。张飞庙严格按照原物、原状、原材料和原工艺,进行整体搬迁。原样再现张飞庙和其周围的环境,包括所处地形、面积方位、一桌一椅、一草一木。 大昌古镇:原样重现 大昌古镇位于巫山县长江支流大宁河和洋溪河的交汇处,是1000多年来川、陕、鄂边区的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古镇保存完好,整体上呈明清风格。 三峡成库后,古镇将被长江水全部淹没,必须搬迁复建。搬迁地距原镇址有5公里,地形、地势与原址相差无几。 白鹤梁 : 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古代水文题刻是三峡库区唯一一个水下原址保护的地面文物。三峡工程完工后,这个古代水文站将成为“水下博物馆”。 负责方案设计的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葛修润院士透露,这个专为“收藏”白鹤梁石刻的工程将于明年初的枯水期开工,两个枯水季节可以将水下博物馆的关键部分完成。主体保护工程将于2005年完工。届时,长1600米、宽15米的白鹤梁会被一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容器罩住。游客从岸边的两条水下通道进去,绕题刻一周,透过水下通道的参观窗观赏“水下碑林”白鹤梁。 石宝寨:世界最大的“盆景” 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是中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号称“世界八大奇异建筑”。 专家对其采取“就地保护、护坡仰墙”方案,即使寨子保持原样,但把大门抬高,在玉印山周围修建一圈护坡,把整个寨子围起来。三峡蓄水发电后,水面将上升,在木寨周边形成一个120多亩的“湖泊”,木寨坐落其中,颇似一个大盆景。 背景 大昌古镇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古镇地处长江以北,大宁河中游、小三峡风景区。古镇依山傍水、绿荫掩映、青墙黛瓦。 古镇藏在巫山山脉的一个平坝里,1700多年前,大昌的先民在此筑城,大宁河、洋溪河在平坝汇合,冲积了数千亩肥田沃土,盛产稻粮;滔滔的大宁河下连长江,上通陕西镇平、湖北竹溪,在水路交通一统天下、诸侯割据争雄的时代,大昌堪称“咽喉”要地。 古镇建在大宁河畔,占地约10公顷,现名为“解放街”的街道呈“T”字形,串通东、西、南3座城门,东西街长350米,南北街长200米。古城四面可通话,一灯照全城。镇内建筑属砖木结构,大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具有浓郁的江浙风格。 温家大院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它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均以椽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雕花窗户像巨大的双喜字,刻有仙桃、蝙蝠、菊花、牡丹等祥瑞之物。天井里的水漏是排污水和雨水的地方,天井四周围合的房屋形成了走廊。正厅是家族长老会客的地方,摆放着两把椅子,上方“祖遗厚德世代昌隆”字迹刚劲、寓意颇丰。。 据了解,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大昌镇肩负着二、三期水位搬迁移民重任,目前大昌镇离135水位只有十余米距离,大昌镇共需要搬迁移民1.5万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