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驻伊拉克使馆警卫组揭秘:10秒爬上16米高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09:01 解放军报 | ||||||||
警卫组官兵正在护送外交官。新华社发 2004年2月10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章启月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中国政府向战后伊拉克派出复馆小组,除7名外交官外,还有6名武警官兵组成警卫组随行。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国外派驻武警警卫。 一年过去了,6位官兵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不平静的300多个日夜。近日,第二批官兵将启程赴伊拉克换防。
在6名武警官兵回国前夕,记者远隔千山万水采访了他们。卫星电话里,除了他们的声音,还有隐约可闻的枪声。 一 武警某特勤部队驻地在北京城北一隅,每天看电视新闻,伊拉克局势总是官兵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但谁也没想到,挑选赴伊人员的考核,使那个遥远的国度和自己的联系密切起来。 北京的冬天很冷,官兵们的心却仿佛在燃烧:祖国发出命令,战士随时准备出征!比武场上,大伙个个摩拳擦掌。虽说伊拉克硝烟未散,此去征程漫漫、充满艰险,但为祖国去战斗,在官兵们心中至高无上。 选拔是严格的。一次次较量,一轮轮比武,考核表上最后留下这样的名单:中校席栓柱,经验丰富,指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冷静如山;中尉李亚光,智勇双全,有10年特战队员经历;二级士官苏军,特等射手;一级士官丁秀国,攀登高手,爬16米的高楼仅用10秒;一级士官王志刚,擒敌能手,武器行家;二级士官武好,排爆勇士,精通防化专业。这6名身怀绝技的官兵组成战斗分队,可谓是优中选优。 2004年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中,经过3个月专项训练的6名官兵踏上征程。告别亲爱的祖国时,他们胸中涌动着战斗的激情:“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二 2004年2月17日,北京时间零时30分,6名官兵历尽周折,护送外交官们来到巴格达。昔日从电视上熟悉的画面如今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城市满目疮痍,街道一片狼籍,硝烟笼罩着断壁残垣,街头枪战和爆炸突如其来……在这种形势下护卫外交官,随时都可能面对生死考验。 2004年6月1日,孙必干大使应邀赴伊拉克外交部,出席伊临时政府宣布组成人员名单仪式,李亚光、苏军贴身护卫,武好负责警戒。12时20分,伊外交部大楼外百米处发生剧烈爆炸。地动山摇中,李亚光和苏军迅速用身体紧紧护住孙大使,武好把另一名外交官掩护在身后,迅速安全撤离。这次爆炸,当场炸死15人。每当枪声、爆炸声响起,官兵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身体护住外交官。 2004年6月17日,席栓柱护送孙大使乘车外出,突然,前方不远处的一个新兵征募站发生爆炸,汽车被强大的气浪冲得左摇右晃。席栓柱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立即下车观察情况作出判断,掩护孙大使迅速脱离险境。一次,复馆小组驻地附近遭炸弹袭击,官兵们立即按照预案进入战斗位置。观测,警戒,护卫,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外面警报大作,一片混乱,而我们的外交官照常工作。有武警官兵在,外交官们心里踏实。 这些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的惊险传奇,对于警卫组官兵已是家常便饭。一年来,官兵们在遭遇的上百次险情中冲锋陷阵,忠实履行着“确保外交人员安全”的崇高使命。 三 巴格达是一个特殊的阵地,近乎残酷地考验着战士的品格。警卫组官兵每人每天要站哨6个小时以上,几乎天天都要外出执勤,奔波在危机四伏中。一年来,他们最长的一次睡眠也没超过4个小时。最幸福的时光,是和战友、亲人通电话。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组织纪律依然像在国内一样严格。从着装、内务,到请示报告、汇报讲评,一丝不苟。官兵们甚至还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坚持体能训练,以保持充沛体能和旺盛斗志。 中国武警首次异国执勤,勤务无章可循,也无经验可考,警卫组边实践边总结出一部《驻外使馆警卫勤务实施细则》,使特殊条件下固定勤务的哨位设置、执勤预案,机动护卫的车辆编队、观察预警、遭袭警卫等都有了章法。从详尽的执勤日记和处置突发事件战报上不难发现,他们的勤务组织越来越严密,安全系数越来越高。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6名官兵严格落实着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向国内党组织汇报思想。官兵们曾在电话里告诉部队领导:越是身在战斗前沿,越能感觉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力量。 忠诚,勇敢,智慧……这些描述军人品格的关键词,在警卫组官兵身上闪闪发光。这就是战斗精神的源泉,这就是胜利的保证。 四 作为中国驻外大使馆的警卫组,官兵们深知:神圣的使命永远与祖国的荣誉和形象联系在一起。他们严守外交纪律,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和风俗,以良好的外交礼仪赢得尊重和信任;他们与外交官并肩战斗,在一些特殊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2004年4月11日,我7名公民在费卢杰被武装分子绑架。官兵们与外交官们一起投入营救工作,25个小时后,7名人质安全获释。今年初,我8名公民在伊拉克被绑架,在官兵们大力配合下,人质再次成功获救。这期间的故事难以细述,但官兵们对祖国保护公民境外安全利益的贡献永载史册。 在驻地曼苏尔饭店,在巴格达街头,在一些外交场合,许多人都认识这些身着橄榄绿、胸佩五星红旗、头顶中国警徽的官兵。他们对中国武警报以友好的微笑,有的还会竖起大拇指!战乱之中,这些普通战士也代表中国传递着真诚而珍贵的友谊。 孙必干大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这一切得益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人民对他国人民的友好态度。得益于武警官兵在外交战线上充分展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我们为和平而来,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热烈地欢迎我们!” 一年前,警卫组官兵临行时带了一把祖国的泥土。在国外,这泥土散发着祖国母亲的气息;在战乱中,这泥土见证着官兵们战斗的历程;在即将回国的日子里,这泥土更寄托着他们对祖国的思念。 在6位勇士即将凯旋之际,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翟隽写下了对他们的赞美:“武警同志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为我国对伊拉克的外交工作做出了重大而实实在在的贡献。”(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本报记者 丁海明 张海华 本报特约记者 尹长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