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两会关键词:和谐社会 立法反分裂 生产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12:56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3月1日消息 每年的三月,代表委员聚首北京,参政议政;每年的三月,平民百姓倾听北京,热议国是;每年的三月,世界舆论聚焦北京,评说中国。今年一些媒体开始预热报道“两会”,“和谐社会”、“反分裂”、“生产安全”等一些关键词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构建和谐社会渐成中共执政理念

  中新社记者 吴庆才

  自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和谐社会”一词频见报端并日渐升温。春节刚过,大约二百名中国党政军高官便云集北京,参加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央党校研讨班。人们预料,和谐社会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在日前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再次突出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号召各级党政官员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权威人士认为,中共高层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

  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巨型社会,已开始在小心翼翼地涉入现代化转型的深水地带。用社会学家的话说:当发展中国家突破人均产值八百至一千美元大关,即进入利益分化、甚至利益冲突的多事之秋。

  有一组数字让人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过去二十年,全国法院接待处理民众来信来访上升了近五百倍。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折射出在基层社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这些因素在“三农”问题、拆迁问题、失业问题、治安问题、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等方面都有表现。

  执政党对此高度关注。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份被海外舆论称为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历史性文献,以明确无误的语气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并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共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随后公布的《二00五年社会蓝皮书》,则提出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上述目标,简而言之即千百年来民众所期待的“政通人和”,它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其实,自古以来“和”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更是历代政治家秉持的治国理念。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能“宽则得众”;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而今,按中共高层所述,中国所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资深观察家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既是开阔政治视野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将给中国政治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

  立法反分裂 今春“两会”三重奏

  中新社记者 吕振亚 闻育旻

  每年的三月,代表委员聚首北京,参政议政;每年的三月,平民百姓倾听北京,热议国是;每年的三月,世界舆论聚焦北京,评说中国。

  三月是中国的政治月,有大决策,有新举措。

  二00五年的三月,北京将再次奏响三重强音。

  立法反分裂

  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无疑是今年“两会”的最大看点、最强乐章。

  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中华儿女心所系力所使。

  如今,这一共同心愿即将跃然“纸”上,凝成共同意志。

  五千多名代表、委员将在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审议这部法律,建言这部法律。

  舆论注意到,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读”便全票通过提请本次人大会议审议,彰显了中国人民反独促统的坚定决心。

  制订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人民代表将投下庄严一票。

  国家军委主席新老交接

  据报道,江泽民请辞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并选举新的国家军委主席,是本次人大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

  根据新任国家军委主席的提名,会议还将决定补充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十五年,创立了一整套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此次新老交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之路仍将得到继承与创新。

  稳健别“十五”

  中国“十五”规划年底终结,“十一五”规划明年登场。本次“两会”聚焦“十一五”应是另一重奏。

  已完成历史使命的“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双稳健”方针,料成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基调。

  预算赤字略减,长期建设国债发放规模控制,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将体现既防通货膨胀苗头扩大又防通货紧缩重现之用心。

  “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早在二00三年即启动,主管高官传递的信息表明,规划当贯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重在基础,“一号文件”魅力依然,而物价波动也可能触动百姓神经,“和谐社会”可能不再只是概念。

  中国正在融入世界,一举一动全球反响,人民币汇率、能源战略等不仅是“两会”议题,相信也将成世界话题。

  总而观之,反分裂顺应民心,固国防反映民意,谋发展体现民本,年年“两会”看点弥新,今春“两会”三重合奏。

  改革年求解攻坚之道

  中新社记者李鹏

  去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说,中国经济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投资规模过大、粮食减产、物价上涨等。

  中国经济一年来经受住上述考验,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保证了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平稳、较快地航行,在三月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向人大代表述职时可以感到宽慰。

  成绩固然可喜,但温总理肩上担子依然不轻:中国入世进入后过渡期,市场全面开放在即;今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需要定调;今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

  中国经济依然处在一个重要关口,需要化解许多长期积累的、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化解难题?预计“两会”代表和委员将为此展开热烈讨论。

  历史经验表明,解决之道,唯在改革。正如分析人士指出,今年是中国经济积极而稳健的“改革年”。

  中国宏观经济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投资盲目扩张、资源紧张、增长效率较低等,都与体制性和机制性弊端有关。中国政府高层表示,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要在加强宏观调控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

  宏观调控是解读去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但改革实际上是真正的主题: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时,推出了投资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时,对农民实行直补,完善了税费改革;其它如金融改革、税制改革、国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都在试点中逐步深入。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已经为今年的中国经济定下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今年已有所调整:财政政策从积极转为稳健,利率市场化等货币政策改革也渐行渐近。而为了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真正改变中国经济“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诸多体制改革措施需要社会各界讨论定夺。

  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如影随形。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改革也越来越艰巨,如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政府自身的改革等皆是难啃的骨头,下一步能否攻坚成功,有所突破,关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之年能否并且如何找到妥善的攻坚之道?“两会”代表和委员即将赴京共商国是,届时他们将为此献计献策。

  矿难触目惊心安全成“两会”最沉重话题

  中新社记者 夏晓弘

  在中国民众的印象当中,二00四年以来最黑色、最密集的灾难莫过于频发于各地的煤矿事故了。

  单就去年十月至今年的二月十四日,短短一百一十七天时间里,河南大平、陕西陈家山、辽宁阜新孙家湾,连续发生三起死亡百人以上、特大恶性煤矿事故。其中,辽宁阜新孙家湾矿难,是中国近五十年来最大的煤矿事故!三起矿难,五百二十八个鲜活生命瞬间消失……

  有报道称,仅二00四年一年,就有六千多人在中国采矿业的爆炸、透水、塌方和其它事故中丧生,占世界矿难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令百姓痛心,高官震动!

  本月二十三日,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决然采取三大举措:

  辽宁省主管工业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省长刘国强被停职检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处理煤碳事故中受停职处分级别最高的省部级官员。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同时专设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强化煤矿安全监察执法。

  同一天,国务院启动五年来规模最大的安全检查。从当天开始至三月十日,二十一个检查组共一百零五人分赴各地,对全国主要的四十五户国有煤矿企业进行重点安全大检查……

  早有媒体分析称,中国最近的一系列矿难事故,具备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矿难的主体全部为国有大矿;一是矿难集中发生在全国性能源紧缺、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之下。

  有业内人士同样感叹,二00五年元旦,温总理与陕西陈家山遇难矿工家属相拥泪下的情境仍历历在目之时,一场更惨痛的矿难又在辽宁阜新发生。如此强烈的对比,凸显了政府决心与矿难成因之间内在的尖锐冲突和激烈较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煤炭企业曾挣扎于微利和亏损的边缘,直到近两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能源需求,煤炭价格因而大幅上扬。面对二十年一遇的市场机会,煤炭企业几乎全部超负荷生产。

  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资本”不管姓“私”还是姓“公”,都成了中国矿难频发的主要诱因。

  专家认为,如果中国能源科技没有新突破,能源紧张状况还将持续,煤矿矿难频发态势将难容乐观。

  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矿难已成为二00四年以来,最受社会瞩目、最为沉重的话题之一。有专家建议,只有提高矿工死亡的赔偿标准,增加矿难成本,才能使安全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也有人出主意,让矿长与矿工一起下井作业,生命安危同系一线,安全生产才有“基本保障”……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早已表示,争取利用三年时间,补还国有煤矿安全欠账,加大煤矿安全设备投入。

  惨痛事实就发生在“两会”前夕,可以预见,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应该不只是矿难本身,而是如何根治这一社会文明的污点,如何真正体现以人民群众安全幸福为本的执政理念。来源:中新社责编:金风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