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聚焦共青团贵州省委春晖行动(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20:26 中国青年杂志

  采访手记

  我给村民作“专题发言”

  文-本刊记者 李海波

  跟着郑传楼爬“熊洞”差点累瘫了,到悬崖边战战兢兢往洞里看,深不见底,村里一个小伙子曾进过里面,“齐腰深的水,走了400多米没有到头。"真佩服这个快50的"名誉村长",硬是花了16年的时间把一个穷得丁当响的村子变成现在这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学校门口那个规划图看起来似乎漂亮得有些离谱,细细观察才发现,除了很少一些房屋,基本上每一部规划和发展都是按照这图的思路在进行!

  “扫清障碍建机场,调整结构造飞机,面向市场奔小康。”这是郑传楼对当年发展方案形象的概括:机场,就是发展的环境条件,而飞机,则是带动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小康,概括为经得起市场经济考验的高水平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

  不愧是省农业厅的干部,能够把看起来干巴巴的东西变成理论,而最让我佩服的却是那份坚持。16年不短,能把周末都放在这条回乡路上,是一件特别让人感动的事情。回乡的路,从来都是满载着亲人渴望和团聚的期盼,对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更是如此。回报是什么呢?名誉村长,重在名誉二字,没有钱也没有权,只是代表了一种感激,一种信任,一种爱,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讲施恩不图报,但乡亲们给了他最高的一种回报,那就是情。

  生活在都市的不少人愿意说一句话:农民“愚昧”,需要人们去“教化”,这种姿态本身就让人从心底生厌。和很多人相比,身在农村已经是被置于这个社会不公平的一端,平白的,他们还得承受很多不应该由他们来负担的东西,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站在那里空谈是一件很让人脸红的事情。

  在郑传群家吃饭时,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汉子谈他的生态养殖种植一条龙计划,让我吃惊的不是计划本身,而是面对也许要五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看得到的效益的那份坦然……

  村民大会我只是小时候参加过一次,纯属凑热闹,这一次郑传楼召开的是他作为名誉村长的第47次会议,我们到达村子已是夜间,会议开始已是10点多,很多人揉着眼睛睡意蒙,但还是来了,几百人把个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你从北京来一趟,也得有所‘贡献’,给大伙儿讲讲故事吧?”他真诚的眼神让人无法拒绝这个要求。

  第一次在这样的会议上作“专题发言”,紧张了一下,但很快就烟消云散,他们直视你的眼睛让你没有一点点紧张,他们和我远在西北家乡的父老有什么区别呢?

  乡村的夜晚,会议室除了我在说话,没有一点点别的声音……给老乡们讲了四个故事,试图照着郑传楼教给我的办法,给大家鼓劲儿,启发。第二天,老支书告诉我,昨晚我说的话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听懂,不过他们很喜欢听普通话,就安静地听着……失望之余真是觉得这些乡亲们太可爱了。

  回村20个小时,郑传楼睡了一个多小时,除此外一直到处走、到处看、到处聊,"我安排了的,一定要落实,落实......"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

  春晖行动:爱回故土

  文-本刊记者 李海波

  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

  不论我走到海角天涯,都忘不了你呀亲爱的妈妈,忘不了你缝的书包,忘不了你补的小褂……忘不了你送我上路,晨风吹动你那白发……

  一曲《忘不了你呀妈妈》在黑鸭子演唱组深情的和声中,由曾获得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金奖的歌手谭晶演绎得催人泪下。“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位最伟大的女性,那便是慈爱的母亲;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它就是母亲的呼唤……”

  台下许多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

  2004年12月21日,一场"春晖行动"理论研讨会却以这样一种通俗的方式作了开场白。那张巨大的宣传画挂在清华大学学研大楼外,画面上的母亲满面沧桑,眼睛里写满期待,走在回家路上的青年步履匆匆。这是许多人都十分熟悉甚至亲身经历的场景,这个图像将人们对乡情的所有回忆都一下子勾了上来。

  “对家乡的感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人不管他多么伟大,他可以当总统、总理、部长;一个人不管他多么富有,他可以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大的成就,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孩子,在家乡人面前永远是普通人……‘春晖行动’不应该只在贵州,应该推广到全国。我们应该通过这个活动唤起整个社会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使我们中国真正变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龙永图,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即席说出了这些动情的话。

  紧接着,2004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座谈会举行。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不知赢得过多少华夏儿女的共鸣。而今天,它却成为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的"春晖行动"的"代言",将一种真挚的情怀以一个共青团的行动为桥梁,化为行动反哺故土。

  这样一个活动何以能相继在清华学研大楼和北大百年讲堂这样的学术圣地举行?又因何引起了龙永图、原北大校长吴树青、中国文联副主席叶辛等名家的关注?

  带着无数的疑问,打开“春晖行动”网站,伴着音乐和旁白,点击网站“项目与注册”栏,贵州全省9个市、州的基本情况一一展现,再往下,88个县和1490个乡镇的情况以及2000个招商项目和主要负责人的联系办法一目了然。

  如果按照网站提供的教育、畜牧养殖、基础设施等分类查询,上述项目也很快跳出。这一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就是过去一年里,共青团贵州省委主办的“春晖行动”具体实施结果。

  “网站是‘春晖行动’的一个载体,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可以借此便捷地与家乡建立联系,力所能及地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中。不仅仅是物质,智力、信息、精神。”团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昌旭,“春晖行动”的创意策划人介绍说,“我们希望发挥中华民族‘亲情、乡情、友情’的纽带作用,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社会网络,整合资源,动员离乡的游子关注家乡扶贫开发,最终探求一条城乡互动的道路,贡献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春晖之萌芽

  在城市生活的语境下,提起乡村,往往让人联想到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轻松。然而,现实中的“乡村”两个字,却饱含着沧桑和沉重。

  恰恰是由于这个词本身的抒情性,常让人忽视了其背后的贫困。与城市的飞速发展步伐相比,许多乡村依然步履蹒跚,它们和城市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于是,越来越多的乡村原住民离开故土,到陌生的城市寻找他们并不熟悉的另一种生活。

  2002年9月,当时还身为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县长的陈昌旭心头一直萦绕着一个并不十分明确的念头:他渴望找到一条道路,能将有效的资源进行组织,实现农民脱贫的渴望,甚至,通过这样的方法,从更大的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从最基层的乡长到如今的县长,刚过而立之年的陈昌旭并不像很多人看起来那么"春风得意",反而时时从心底都有一种焦虑感。

  恰在此时,时任贵州省农业厅机关党委副书记的郑传楼从省城回到正安,为村里的一个项目到县政府向他汇报,自我介绍的时候吓了他一跳:自强村“名誉村长”?还有这样的职务?那个下午的摆谈中,陈昌旭了解了郑传楼在自强村帮助村民协调资金,带领村民修路、架桥、引水,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对村民的智力扶贫方面所做的工作,“整整15年,你不能不被感动!"陈昌旭说起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这件事情启发了他一直以来的思路:正安在外面工作的人,从农村、从基层走出来的人这么多,如果都能像郑传楼这样,不就能找到一条扶贫开发的新出路吗?

  不久,陈昌旭调任团省委副书记,2004年2月,一次和原来的同事聊天中再次提起郑传楼,他开始从共青团工作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能不能以共青团组织的桥梁作用,把周围很多像传楼同志这样分散、无序地进行家乡扶贫工作的人,通过调研使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把它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呢?

  他找到青农部的负责人蒙忠,一起去了郑传楼的家乡自强村。通过走访当地群众,他们对“名誉村长”支持和参与家乡建设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又分别到贵阳、安顺、黔东南、黔南、铜仁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总结,他们认为,仅凭“名誉村长”这样的措施,无法将这些在外游子反哺故土的事迹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高度,而如果没有一个理性的支持,就很难做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正值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出台,三农问题成为全国全省工作重点,尽快完成这一设想就成了当务之急。回到郑传楼的事迹,陈昌旭和蒙忠发现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郑传楼对家乡的感情很大程度上缘于祖母的言传身教。"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郑传楼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最传统的东西。"蒙忠说。所以,他们最终决定借用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把这一创意取名为"春晖行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陈昌旭和蒙忠搜集了数百张图片以及郑传楼、杨洪、张小平、刘世祥等一大批在外干部、回乡青年、海外游子、知青倾情帮扶家乡的事迹,他们将这些编印出版了一本中英文对译画册《春晖行动》,并同时制作了春晖行动公益招贴画。

  要更好地宣传“春晖行动”的创意理念并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团贵州省委工作人员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制作了春晖行动网站,将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县(区、市)和1490多个乡镇的基本概况特别是各乡镇在教育、卫生、农业等方面急需帮扶的项目全部录入网站,为在外游子了解家乡情况、关注家乡变化、参与家乡建设、促进家乡发展提供了载体,同时也为实现城乡对接建起了一座桥梁。

  2004年10月18日,"春晖行动"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尔肯江·吐拉洪前往贵州参加启动,高度赞扬"春晖行动"是贵州共青团的一大创举,对贵州、对西部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吴树青教授感慨自己能"亲身见证这个具有伟大生命力的事业的启动",认为它必然有助于整个社会唤起人们对伦理规范、道德要求、行为准则的重新认识,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一个有力推动。时隔不久,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在听取"春晖行动"及启动仪式的有关情况汇报后,评价说:"'春晖行动'这个创意策划的题目选得非常好、切入点抓得非常准、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启动仪式非常成功。要有效地组织回乡创业青年、在外游子回家乡,为农村多做实事。一定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也对"春晖行动"给予肯定,并作了"共青团组织要组织发展好回乡创业青年、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的作用,引导他们成为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带头人"的指示。

  让漂泊者找到回归之路

  “很多人在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获得了成功,有了一席之地,但乡村传统交往方式中蕴含的质朴与真实,在亲情、乡情的网络中感受到的亲切,依然是永远无法忘怀的。正因为如此,那些回到乡村,把个体重新投入到乡土的关系纽带中,带动以其为核心的一个小网络共同发展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陈昌旭试图通过“春晖行动”这样一个桥梁,不仅搭建起农村发展的一条新路,也探索一种精神上的“回归”。他说:“传统的中国,曾是一个以家庭和宗族为核心的乡土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纬度中,社会交往的网络多是以同乡、同族、亲戚等关系织就,这和今天的城市交往网络区别巨大,现代都市更强调的是个人,交往更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离开了乡土的人们因为没有了熟悉的生活背景而感受到孤独,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有安全感的乡土交往方式也一下子被改变。”

  漂泊者会因灵魂的无可着落而陷于“归来”与“继续流浪”的两难,坚守者也会因不堪承受生活的艰难而面临“逃离”与“继续坚守”的困顿。但无论是漂泊者还是坚守者,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家园”。正是这“家园”的存在,就使得漂泊中会有乡思,困守中也自有依傍:他们都是有“根”的。

  当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与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

  “你认识脚下这块土地吗?”这个问题,不仅是当下中国大学生,中国的青年一代的问题,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也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

  “报得三春晖”,不仅是一个“回报”,一种“给予”,更是一个“回归”,一种“获取”。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农民、农村的个体的忽略与忘记,更是带来了我们自身发展的根本性缺陷,现在的“回归”,其实是一个“补课”,是重新寻找人们自身的“根”——事业的依据,做人的依据。

  早在1940年,费孝通先生就论述了中国农村社会以"己"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他把其中最重要的亲情关系比喻为:"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并指出:"最有可能给一个村民提供社会支持的是与他关系最亲密的人"。而"春晖行动"则是要让上述"性质"由外散波状型向内聚波状型发展。

  都说这是乡村游子对乡土的回报,但事实上这更是一个游子的自我复归,对于个体来说,他们这样做一定是基于自己最内在的需求和冲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安静的。而从社会意义上,由此而形成的“春晖行动”则是在进行一个传统和现代的双向交流,当它引起更多人关注的时候,一种新的乡土文化也就将在其中孕育和产生。

  专家评论

  康晓光(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传统的慈善和现代的公益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是你要报恩,所以受到帮助的人很有压力,总想要回报,这样的慈善不是基于责任和义务,跟权利也没有关系。但是现代公益不一样,当我们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家庭的很多职能都被社会取代了,每个人由家庭的保障变成了社会保障。怎么能保障?就是人人都承担责任。当你从社会得到帮助,这是你的权利;同时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也没有权利要求报恩,这是你的责任。只有当每个人承担责任的时候,每个人才能获得那样的权利。“春晖行动”的设计本身就把两方面的长处都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借助了我们传统的资源,同时又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手法和看法。

  石山 (农业部原副部长)

  “春晖行动”搭建起一个大平台,调动和整合社会上各种积极力量,通过“亲情、乡情、友情”的纽带,和“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网络,共同为改造我国贫困农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自觉地、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任何行政命令都无法做到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