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宁波海曙残联副理事长因公殉职 近千残疾人送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17:0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宁波海曙残联副理事长因公殉职近千残疾人送别

近日,宁波各大报纸对王延勤事迹做了详尽报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王延勤,一位17岁离开河南在外工作多年的党员干部,一位勤勤恳恳的残联副理事长,2月20日在宁波因病去世。他去世后,连续三天,每晚都有近百位残疾人为他守灵,追悼会上,近千名残疾人前来送别。昨天,本报记者与《宁波日报》记者同赴王的家乡——郑州市管城区南曹乡南曹村,采访王的亲友,披露他不平凡的一生。一位郑州人感动宁波城——

  3月2日早8时,本报记者与《宁波日报》记者崔小明一起乘车前往管城区南曹乡南曹村
,我们的目的地是王延勤的老家,在那里,王延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7岁后,他参军离开家乡,此后的36年里,这个普通的河南子弟的作为没有让家中的父母失望,他的作为更可以让河南父老引以为自豪。

  王延勤36年前离家时:

  父亲叮嘱“干不好别回来!”

  3月2日上午10时许,管城区南曹乡南曹村,王延勤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河南农家小院,堂屋是破旧的青砖瓦房,东厢房稍矮,现在是大哥全家居住。

  记者走进堂屋,在布满蛛网的墙上,仍然可以看到一张王延勤当年获得的奖状,上面时间是1977年8月,纸张已经发黄,但糊得相当结实。王延勤的大嫂说:“这张奖状挂了28年,一直没动过。以前这面墙上都是延勤得的奖状,爸、妈没事总指着这些奖状讲他的事,延勤是俺家的骄傲。”

  在东厢房里,记者见到了王延勤的亲人,王延勤排行老三,大姐、大哥、小妹都健在。往日亲如手足的兄妹,独缺延勤,这给小屋增加了几许凝重的气氛。坐在竹椅上,提起旧事,大哥王金报眼泪直流。

  “延勤是1969年12月8日参军走的,他一心想当兵,觉得这是世上最荣耀的事。我们全家人也为他骄傲。知道他入伍的消息,爷爷给他钱,让他进城买回一袋红薯干,可他到走时也没舍得吃上一口。那时家里穷,延勤老是穿两条单裤过冬,直到挂着红花上了运兵车,才换上了棉裤。”

  “上车前,父亲对延勤说:你五年之内不要回来,我也不会去你那儿,干不出个样子,你别回来。母亲说:儿呀,俗话说,在家不打人,出去人不打。你在外不要惹是生非,做人要厚道本分。”

  遵从父命,延勤五年之内没回河南,但他的好消息却不断传来:当兵六个月后入团;一年后入党;三年后提干。

  王延勤在宁波:

  把困难群众和残疾人当至亲

  1989年,王延勤结束20年从军生涯,转业到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成了一名民政干部。在民政系统工作的16年,他曾任宁波海署区残联副理事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全身心扑到残疾人事业上,赢得了残疾人的普遍尊重。

  《宁波日报》记者崔小明曾采访过王延勤,他对这个胖胖的河南人最深的印象是:慈祥。崔小明清晰地记得,在那次采访中,他与王延勤步行穿过一条街道,一路上有许多人和他打招呼,都是些普通群众。

  认识王延勤的人会知道个中原因:他对困难群众、残疾群体特别有感情。他把困难群众和残疾人当成至亲。为与聋哑人交流,他走进课堂,跟着老师学习手语;带着残疾人参加市运动会,他把自己的房间让给残疾人,光着膀子睡在连电扇也没有的会议室里;在冬天的雨夜里,他爬上重残病人家的屋顶,帮着盖雨棚;他曾顶着烈日骑自行车,为小儿麻痹症患者入学而奔走。

  宁波市残联每年都要为残疾人举办一次就业洽谈会。每次洽谈会前,王延勤都要一家一家地给企业打电话,请求他们为残疾人提供岗位。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三次还不行,就直接上门。残疾人董幼菊说:“真不知道有多少岗位是理事长帮我们求来的。”

  为了安排好残疾人参加洽谈会,王延勤连行走路线都考虑到了。哪个社区的残疾人坐哪路车到哪站下,他都要详细安排;对不能坐公交车来的,他安排工作人员去接;聋哑人交流不便,他让懂手语的工作人员陪同前往;天气炎热,他就准备好矿泉水和小毛巾。

  1999年,王延勤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由于房子距单位太远,上下班不方便,夫妻俩决定把它卖掉。房产中介公司估价14万元,可是王延勤才卖了11万元。过了很久,他妻子才知道,买房的是一个智残人家庭,说手头只有11万元钱。

  王延勤去世时:

  近千名残疾人前去送灵

  对残疾人,王延勤有着太多的牵挂。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依然为残疾人牵肠挂肚,忘我工作。一位居委会主任说:“你对谁都好,就是对自己不好。”

  王延勤有“三件宝”:一本联系残疾人的通讯录、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个从不离身的工作笔记。带着它们,王延勤跑前跑后为残疾人解决困难,送去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我是党的残联干部,只有勤勤恳恳为残疾人工作,为党工作,才能对得住我的这份工作和拿到的这份工资。”这是王延勤经常和朋友、家人说的一句话。

  2005年2月20日,王延勤因胆囊癌医治无效永别人世,海曙区残疾人闻悉这个噩耗后十分悲痛,近百位残疾人连续三天为他整夜守灵,近千名残疾人纷纷聚集在他的灵柩前,悲痛送别。残疾人用他们朴素而特有的方式表达对这位普通党员干部的尊敬。

  王延勤去世后,人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从1992年开始记录的30本工作笔记。每个笔记本都以时间为序作了编号。笔记本上更多记着的是区里困难群众的情况。哪些残疾人家里碰到了难事儿,哪些残疾人急着找工作,敬老院有哪些老人需要慰问,儿童福利院有哪些孩子要去看望……这些琐事,王延勤都一一记录在本子里。

  在编号为2001420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王延勤把残疾人家庭面临的困难归纳为“三怕”:一怕医生(看病),二怕先生(读书),三怕后生(成家立业)。这是他长期以来对残疾群体深入了解的结果。他在一份工作总结中写道:解决残疾人困难的关键是劳动就业,残疾人工作要变“输血”为“造血”。

  在王延勤的追悼会上,专程从郑州赶去的王延勤的姐夫魏永贤,亲身感受到残疾人对王延勤的深情,为亲人感到无比骄傲。他站在王延勤墓前说:“老弟,你安心合眼。我回去告诉村里人,你没给俺老家人丢脸!”

  王延勤生前:

  始终牵挂着父母和家乡

  宁波记者讲述了王延勤去世前卧病在床时的一个故事,今年正月初一,是王延勤母亲6周年忌日,从病痛中醒来后,王延勤对床前陪护的儿子说:“你先去睡吧,我想会儿你爷爷、奶奶。”儿子王宁在一旁迷糊了一会儿醒来时,听到父亲正蒙在被子里低声抽泣。亲人们说,这是延勤为自己在外工作不能尽孝心而遗憾,但其实这么多年来,王延勤始终没有忘记父母,没有忘记自己的乡亲。

  王延勤每一次回家都抢着干活。1974年第一次回家,他冒着雨给队里拉粪,别人劝他等雨停了再干,他总说怕耽误了种庄稼。令大哥王金报难以忘记的是,父亲临终前,延勤为父亲洗脚,母亲临去世前,他几次为母亲洗褥疮。

  家乡经济落后是王延勤的心事,他常对村领导说,你们出来走走,看看宁波的经济怎么搞,学一点经验回去。

  刚刚从管城区粮食局副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的王松海说,他先后两次带团到宁波考察。2000年,他还在乡里当乡长时,带领18名乡村两级干部到宁波考察。王延勤到处联系企业,带着他们参观访问,帮他们找了十多名企业家和他们洽谈。最后,他们与宁波一家水产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引进了一个冷库项目,使宁波的水产卖到郑州还能保鲜。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 刘永生 李一川/文 陈晓东/图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