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委员代表关注长三角迅猛发展趋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07:02 南京晨报 | ||||||||
吴敬琏: 农民工工资20多年没涨不合理 晨报北京讯(特约记者 邹琳)昨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意见认为,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些地方的农民工工资20多年却没有上涨,这是不合
昨日中午,吴敬琏委员一出现在北京铁道大厦内,就被媒体团团围住。从人民币汇率是否会提升、珠三角民工短缺、国企改革方向到国内房地产业是否过热,媒体迫不及待地把问题抛向了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不过,对于大多数的问题,吴敬琏都委婉地表示,可以去看自己的相关著作,自己的观点都在其中。 当谈到珠三角民工短缺问题时,吴敬琏委员的话匣子敞开了。他说,缺工的地方,企业拼命压低工资,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却没有自己的代表谈判。他自己曾看过相关报道,上面说有地方的农民工工资20多年没有涨。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却在逐步发展,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百分之六点多,于是农民愿意留在农村。这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一个原因。 “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应该是全国人民来分享利益”。吴敬琏说,但农民工工资20多年都没涨,这是不合理的,应该给农民工涨工资。现在讲市场经济,所以“涨多少”的问题不是政府来规定,而应该靠各个利益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博弈关系中解决。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利益代表,表达自己的呼声,在与各方利益的博弈中,提高自己的工资。 谈到现在长三角经济增长势头迅猛,部分民工流入长三角,有人担心珠三角发展落后于长三角的问题,吴敬琏委员稍稍沉思后说,自己对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实力没有系统比较过。但实际上,长三角也有长三角的缺陷,即面临着效率问题,即投入太多产出太少的问题。 宋林飞: 长三角本土企业崛起带走民工流 晨报北京讯(特派记者 刘颖) “长三角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珠三角民工流向长三角。”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昨天向记者分析。 宋林飞从1982年开始研究外来民工问题,已经20多年了,并且屡次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有关这方面的建议,珠三角民工向长三角流动也引起了宋林飞代表的关注。“前不久我特地去了广州、东莞、顺德考察,结果发现当地的许多民工每个月只能拿到450元左右,而当地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是每个月1477元左右,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50%计算,东莞、顺德的农民工工资太低了,连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0%都不到。”宋林飞自己就是江苏人,经常在长三角一带调研相关课题,“据我了解,江浙一带的民工一般每月都能拿到600元/月,很简单的道理,一样进城打工,一个工资高,一个工资低,当然会从珠三角向长三角流动。”宋林飞曾经问过一个在苏州打工的民工,为什么会选择到长三角打工。这个民工回答:“广州的工资低生活成本又高,一年忙下来就养活了自己,在苏州打工,一年怎么也能带回老家三四千元呢。” 从深层次看,这两年长三角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壮大是民工流向长三角的重要因素。宋林飞说,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港台、外资企业进入珠三角发展,他们用工需求大、企业实力比较雄厚,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而长三角地区本土企业多,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成气候;但这两年长三角的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不断壮大,他们实力雄厚,在劳动保障等方面也越来越好,工资高、保障好自然吸引打工者;而原来在珠三角发展的企业也被长三角的潜力吸引,将工厂、总部转移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劳动力的转移。 江苏代表、委员冷静面对机遇与不足 长三角与珠三角:合作多于竞争 昨天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均认为,长三角惟有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才能真正赢得未来;更有委员提到,长三角与珠三角不只有竞争,更多的是竞合。 对长三角的经济结构统一布局规划 薛蓓儿(江苏省审计厅副厅长,全国政协委员):民工从珠三角涌向长三角,尽管本身不一定合理,但至少说明了长三角的经济赶超珠三角的飞速发展。不过,她认为,期待长三角未来大发展应该对经济结构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规划。 “上海制造业基础好,江苏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浙江的民营经济势头喜人,长三角在制造业基础、技术力量以及管理水平上都已具备了超越珠三角的基础。”薛副厅长建议国家应该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对长三角的经济结构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规划,协调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长三角与珠三角,无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都应该是竞合多于竞争,薛副厅长如是说。 用高科技产业赢得长三角未来 管晓虹(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代表):长三角未来要发展必须立足高科技产业。 管教授认为,在珠三角经济腾飞的时候,长三角就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基础。但与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的火花中高科技产业的崛起特别引人瞩目。管教授认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赢得发展,赢得未来,长三角必须立足高科技产业定位。政府部门要有清醒的头脑,看清形势,用科技让长三角赢得未来。 长三角研发稳定性明显占优 沈国荣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全国政协委员):长三角现在拥有大量的科技力量,人才聚集,相比较而言比深圳的流动性小,从而加强了长三角科技研究开发的稳定性,以南京为代表的长三角拥有很多高校,文化比较务实,吸引很多高素质人才的进入。 生活有优势 思想要解放 张红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 现在长三角有很多优势条件,文化色彩很浓,环境生活待遇比较好,许多长三角的民工都熟悉周边的环境,更容易对长三角有感情,长三角生活、居住比较成本都要较珠三角低。珠三角地区的比较优势已经不明显了,从民工的流动就可以看出长三角的经济优势。现在政府应该以科技为先导,还要加强宏观的调控,使长三角经济、科技人士的思想更加解放,突出科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珠三角活力足 长三角潜力大 蒋树声 (南京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首先,长三角还是应该向珠三角学习,珠三角的政策比较灵活开放,尤其是在发展民营企业方面。而且珠三角的经济活力比较充足;但是长三角在文化氛围、文化底蕴以及教育水平包括高教和基础教育、以及人才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这是珠三角无法比拟的,长三角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特派记者 刘颖 记者 仲跻嵩 戚在兵 张红 实习生 张伟 合作媒体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