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东方之子:张海迪有颗飞翔的心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17:51 CCTV《东方时空》 | ||||||||
张海迪 央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3月4日播出节目《张海迪·飞翔的心灵》,以下为节目实录。 3月2号晚上,我们在“两会”代表驻地见到了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张海迪,当时她正在忙着起草提案。张海迪每年都会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她这次关注的问题却和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有关。
杨春:这次上会带来了什么提案? 张海迪: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好几年,并且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提案,但是在我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我就觉得非常困惑,比如说我前些年出了一本书,叫《生命的追问》,拿到的盗版书就有五种。 杨春:您觉得就是知识产权对一个作家来说,它重要性在什么地方? 张海迪:因为作家写一本书是非常艰苦的,甚至很多作家是用自己的心血,凝成了这样一本书,它是作家心血的结晶,那么作为一个作家,真的没有这么多心力,没有这么多精力来对付这样的事情,所以这次在政协会上,我也要结合我自己的经历的这些事情,写出来好的提案,争取为更多的作家权益得到保护尽一份心力。 早在20多年前,张海迪的名字就已经家喻户晓。她是上世纪80年代的 “时代先锋,青年楷模”。但让人们奇怪的是,最近这些年,张海迪好像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了。 杨春:观众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海迪了,我们也曾经试图多次要采访你,但是你都婉言谢绝了,什么原因呢? 张海迪:是的,很长时间可能没有在电视上见到大家,但是我经常收到各种邀请,但是我都拒绝了。 杨春:为什么呢? 张海迪:我曾经说过,一个作家,他应该是在幕后工作的,今天我还是强调这一点,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我的文学创作。 杨春:但无论如何在人们的脑海中,还是英雄张海迪,还是榜样张海迪,从这样两个概念到作家张海迪,经历了怎么样的转变? 张海迪:很简单,因为那时候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我很年轻,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英雄,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是一个普通的作家,我想中间没有什么过程,如果说有过程的话,那么就是从一个艰苦的写作过程,走向另一个写作的过程。 杨春:但是我们都知道,写作本来就是个苦差事,对你来说可能就更是如此,首先就是身体上,怎么来克服? 张海迪:因为我患的是脊髓病,首先是要支撑自己的脊椎,要在那里坐住,那么坐不住怎么办呢?首先是靠自己的两只胳膊在这里使劲撑着,你们可以看到我的手,我非常喜欢女性有一双非常漂亮的手,但是你可以看到我这只手还可以、还漂亮,那么就是我这只手已经被磨成这样子了,有很多很多的话都包含在这里边,它不需要我用语言来表达,我就是要用手来支撑自己,进行这种写作,进行自己的劳动,那么它虽然是不漂亮,但是我觉得它替我实现了我心灵的梦想。 杨春:你曾经说过,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心也要飞翔。 杨春:可是心怎么飞翔? 张海迪:最重要的对我来讲就是,让我的文字在我的笔下流淌,它会承载着我的精神,飞到更远的地方,我想这就是一种精神的飞翔,事实上就是心灵的飞翔。 张海迪的文学创作之路是从1983年开始的,至今出版了《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等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绝顶》是张海迪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书中描绘了梅里雪山的奇雄壮美和登山队员直面生死的气概,而这些对于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来说都是无法亲历的。 杨春:就拿《绝顶》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来讲,当时最艰苦的阶段是什么时候? 张海迪:最艰苦的时候,我想就是积累知识的阶段,这本书出版以后,我到计算机上去查阅当时积累的这些资料,一看,我光是下载的资料,就有一万三千多条,写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后来跟朋友开玩笑我说,我都快成了学地理学的了,好像有一种习惯,就觉得我的人物,他不允许我停下来,这样就拖得我自己非常非常疲惫,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呢,就是还是身体的障碍是最大的,在这个时候,身体的痛苦也非常非常大,我的抽屉就是一拉开,就写作的抽屉一拉开,一抽屉药,医生曾经嘱咐过我千万千万不要有,截瘫病人不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我一试表,有的时候就在38度左右,这时候我就吃点退烧的药,也是继续工作,也不去医院看病,我不去医院看病,所以我经常被医生批评,不要自作主张,自己诊断自己治疗,海迪,但是我有时候,就舍不得时间,我觉得时间对我来说比什么都宝贵,因为我就要走到生命的第五十个年头了,我病了四十五年,生命给我时间并不多,我多想用这些时间来做我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 杨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可能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创作源泉的问题,对于你写的《绝顶》来说,写了一些登山队员,写了他们如何爬山,写了一座雪山,这种种的这些细节是怎么想象来的? 张海迪:重要的是生活的真实更重要的,就是坚持了几十年的,这样的学习的积累,我想我是需要有一种释放的方式,写长篇对我来说,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绝顶》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张海迪精神的一次飞跃,创作中她全身心投入,经常几个月不下楼,为了追求细节的真实,她常常打电话向专业人士询问登山帐篷、登山靴、冰镐、头灯的购买与使用是否和自己想象的一致。四年后这本小说终于完成,2002年正式出版,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一年内再版四次。 杨春: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书卖得不错,是不是跟自己的名气,跟自己的经历有关系? 张海迪:是,这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不希望我文学之外的名声,大于我文学创作的本身 不希望文学之外的名声,遮蔽我自己的文学创作的本身。 杨春: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不用海迪这个名字,换一个笔名,那自己的作品、自己的书,会受到什么样的关注的程度? 张海迪:你说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正是我下一本书想做的,在我的计算机里,新的长篇小说的作者已经不是张海迪,已经是我自己给自己取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 杨春:海迪,在你心目中,你觉得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是什么样? 张海迪: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就是他的人格和他的品格,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作家,我应该永远保持一种就是这种勤奋的写作的态度,认真的创作的这种态度。 杨春:是因为身体上的原因吗,才让你生活上、工作上,要求这么完美吗? 张海迪: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越是残疾越要美丽。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