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台湾代表:反分裂国家法符合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21:14 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3月8日消息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于今天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听取了王兆国副委员长关于《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说明。全体会议后,台湾代表团13名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对《反分裂国家法(草案)》进行了审议。

  杨国庆

  《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完全符合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出台这部法律,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台湾当局为了一党一己之私,加紧推动各种形式“台独”分裂活动,台当局更妄图通过“宪政改造”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台独”势力的这些活动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峻的威胁,其中也不排除“台独”分裂势力暗然发动重大事件的可能性。中央根据当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决定启动对台特别立法程序,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草案)》,运用法律武器反对和遏止“台独”。

  海峡两岸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祖国大陆高度重视台湾同胞求发展、求安定、求和平的主流民意,积极主动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表明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祖国大陆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且一定努力做好。

  《反分裂国家法》将祖国20多年的争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法律化,规范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方针,保护了台胞的根本利益,体现祖国大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因此这部法律决不是“战争动员令”,而是为了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

  这部法律也旗帜鲜明地反映了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和遏止“台独”,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台独”势力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如果“台独”势力一意孤行,祖国大陆将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是针对“台独”势力的,决不是针对广大台湾同胞。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希望维持现状的,这个现状就是尽管两岸还没有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中”的事实不会改变。《反分裂国家法》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震慑力。我们相信岛内同胞一定会深刻认识到“台独”分裂势力对台海和两岸关系带来的严重危害,理解和支持《反分裂国家法》,与祖国大陆携手合作,共同反对和遏止“台独“分裂合作,建设和维护好发展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杨国庆1936年3月生,汉族,台湾省台北人,医学博士,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台联名誉会长,全国人大常委、华侨委副主任,中国侨联副主席。)

  魏丽惠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是历史事实。台当局不顾台湾民众利益,不顾正在发展的两岸关系往来,进行“台独”分裂活动,此时,以“一中”为原则基础,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制定成法律是必要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台湾是我的家乡,我们任何人都希望看到两岸统一。最近两岸民众加强往来,暖流涌动。两岸同胞的心,血脉隔不断。

  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两岸民众都希望中华民族能够成为世界强大的民族,现在将台湾问题,特别是将反对“台独”问题制定成法律具有重大意义。我特别欣喜地看到把两岸关系引入到法律中,在草案中明确在“一中”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样就为争取两岸谈判,争取统一指出了明确方向。两岸应共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争取更多交流和往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魏丽惠女,1944年3月生,汉族,台湾省彰化人,大学学历,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张永钧

  国家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体现依法促统、依法制国,它的提出是十分及时、必要,也非常重要。我家里人今年寄贺年卡,说心里不稳定,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让民众心里不安。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这样的法律可以有效地反对和遏止“台独”势力,所以这样的法律是及时必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

  (张永钧1943年3月生,汉族,台湾省台北人,大学学历,高级农艺师,台盟吉林省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特聘教授,台盟中央委员,吉林省政协常委、台港澳侨委副主任。)

  (前方记者:刘滔滔 吴灿 )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