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着力构建和谐安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08:10 人民网-华东新闻
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着力构建和谐安徽(图)
郭金龙代表 陈志勇摄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说现在安徽到了一个发展为上、再创辉煌的重要时刻

  安徽要奋力崛起,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要通过构建“和谐安徽”这个平台,推动安徽奋力崛起

  已到奋力崛起时

  记者:您担任安徽省委书记以来,不到3个月就跑了大半个安徽,进行了广泛调研。对安徽,您有怎样的一些看法?

  郭金龙:这不到3个月的时间,通过与各界的广泛接触和调研,我深深感觉到,安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么说有两层原因:一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另外,中央继去年提出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今年再次突出强调这一战略。这是安徽发展面临的大好时机。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自身已经具备相当的发展基础,特别是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人均GDP已经接近1000美元,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说现在安徽到了一个发展为上、再创辉煌的重要时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后,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

  找准发展定位和重点

  记者:对安徽发展的定位和发展重点,您有什么看法?

  郭金龙:安徽要奋力崛起,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经过这80多天的调查思考,我把安徽定位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其纵深腹地,安徽将对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安徽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包括原材料、科教、人力、农业及已经具备优势的加工业等。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安徽不仅自身要得到发展,而且也可以为长三角、为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就安徽来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自身潜力和优势,寻找薄弱环节和不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确保主要的经济指标赶上或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发扬改革为先成为典范的传统,抓住取消千年“皇粮国税”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抓好淮河区域性治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把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抓好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尤其是加快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亿吨级水泥生产基地和煤化、盐化一体化骨干工程,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三是实行经济东向发展,以更开明开放的态度,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扩散,发挥安徽对华东的资源支撑作用,实现双向互动,真正实现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的价值,造福安徽人民。四是立足安徽地跨江淮流域、区域经济特色鲜明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着力推进皖江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以“两山一湖”为龙头的旅游经济发展,以能源建设为重点,促进皖北地区发展。

  着力构建“和谐安徽”

  记者:最近,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实现安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您认为安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郭金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完全拥护和积极响应。为此,我们作出了构建“和谐安徽”的部署。我们要通过构建“和谐安徽”这个平台,推动安徽奋力崛起:一是切实抓好“平安安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保持社会安宁;二是积极建设“信用安徽”,继承和发扬“徽商”讲究诚信的好传统,特别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安徽形象和声誉,维护和树立安徽的良好形象;三是抓住免征农业税的机遇,加快转变农村工作机制,彻底地变管理为服务,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四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执政为民、关爱百姓,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以更深的感情、更大的力度,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注重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总之,要通过“和谐安徽”建设,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记者 顾春 何聪)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