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三角专刊:13位市领导两会回应独家问题(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0:03 长三角专刊

  如何理解“不以GDP论英雄”?“假醋风波”是否影响镇江香醋美誉度?

  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代表回应:以富民成果检验发展;“醋风波”是个教训

  问题一:史书记在去年“两会”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镇江经济发展速度在长三角地区似乎不算醒目,那么,应该以什么“论英雄”呢?

  问题二:如何看待去年发生的“镇江假醋”事件,这会不会影响镇江香醋的美誉度?

  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芃

  “去年镇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万元,农民纯收入达5372元,分别增长14.9%和13.5%,是近十年来增幅最大的。”3月7日,见到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代表,他用这组数字实际上回应了第一个问题。

  相比2004年镇江市14.7%的GDP增幅和36.8%的财政收入增幅,百姓收入的增长更令史和平欣喜。他说,“不以GDP论英雄”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以富民成果检验发展成果”,让老百姓感受到发展的成果,很重要。

  实事求是地说,镇江的发展与苏南其它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史和平说,针对自身特点,镇江定下发展原则:“好中求快,难中求进,小中求大,特中求强”。他强调,镇江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也不大,但是,镇江要力争做经济强市。他告诉记者,镇江市委、市政府已经制订了培育50强规模企业的计划。

  要做强经济,龙头企业和规模项目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史和平特别看重像“镇江恒顺”这样的名牌大企业。他坦率地说,去年一度沸沸扬扬的“假醋事件”,确实给镇江香醋的美誉带来相当的影响,但也促使了品牌保护意识的更进一步觉醒。据介绍,老牌名企恒顺醋业坚持标准化生产,从严管理企业,即使在像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香醋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也坚持既有的工艺,保证质量。

  史和平说,镇江香醋有着160多年的历史,深受人们喜爱,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镇江醋。这次的风波是个教训,敦促我们保护和珍惜自己的品牌,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有上海南京在先,合肥建科学城,有必要吗?

  合肥市市长郭万清代表回应:合肥立志当长三角“硅谷”

  问题一:安徽省和合肥市计划经过5-15年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科学城。众所周知,合肥周边的一些地区,如南京、上海都是人才高地,科学城必须依赖于高端科技人才,那么合肥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吸引到这些科学家?

  问题二:建科学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而合肥的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如何才能顺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效益?

  人民日报记者 曹玲娟

  郭万清代表说:长三角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的组合,我认为,它至少应该把合肥和沿江一些城市包括进去,它们对长三角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垂直分工,互补性非常强。必须要把长三角腹地保护起来。上海、南京确实科教实力很强,且城市规模很大,特别是上海。

  合肥城市规模不大,但特色明显,制造业很强,结构合理。合肥的科教资源和现有的制造业结构容易对接。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我们把科教资源摆的位置,比其他城市都要高,这是我们核心竞争力所在。

  就世界而言,科技教育资源的分布绝非只在大城市。美国硅谷、其东部的常春藤大学等都在中小城市,我们合肥适宜人居的环境,与特大城市相比更有优势。美国的很多科学家不愿意到纽约等特大城市,更愿意住在硅谷。当长三角地区的“硅谷”,是合肥的梦想。至于如何顺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现在外界有些人对合肥制造业的看法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合肥已经有了相当的制造业基础。

  当然,从总体上讲,我们的企业实力还不强,对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还不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才要通过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的建设,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长三角、珠三角,南昌对谁更钟情?

  南昌市市长李豆罗代表回应:吸引资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问题:南昌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周边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相连。前几年,南昌外来民资中,广东资本一直独占鳌头,但去年,浙江民资首次超过广东。长三角与珠三角,南昌对谁更钟情?

  人民日报记者 朱华夏

  李豆罗代表说:“对接长珠闽、融入珠三角”是南昌的发展思路。我们对吸引资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政策上一致,南北方相同,只要不是国家不允许的、污染环境的、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项目,我们都欢迎。

  现在,南昌与周边省市的通道已经全面接轨,希望客商能齐聚南昌,你发财,我发展。有句话能表达我们的真诚和期待:“城门大开,十里相迎,诚招天下客,善待来昌人。”

  马鞍山和芜湖筹划构建“双子城”,进展如何?

  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代表回应:“双子城”只是设想,尚未正式研究

  问题一:最近,马鞍山和芜湖筹划构建“双子城”,具体设想是怎样的?进行到哪一步了?

  问题二:马鞍山仍然对“融入长三角”兴趣浓厚吗?

  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芃

  “您对马鞍山和芜湖两市构建‘双子城’有怎样的设想?”3月8日,记者向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代表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个问题。

  “你是怎么知道的?”丁海中略带诧异地微微一笑。他解释,“双子城”目前还停留于研究人员的设想,两市市领导都还没有正式对此进行研究,只是责成有关部门向研究者提供了相关资料。

  安徽的马鞍山、芜湖和铜陵三座城市相距不远,也都靠近南京市,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马芜铜三市应该率先融入长三角。丁海中说,马鞍山和芜湖两市的距离更是“特别近”,一些研究人员就提出了有关“双子城”的构想,这并不是指两市合并,而是各自建制不变,只是强化两座城市的经济联系,实施优势互补和适当组合,旨在培育安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

  丁海中表示,虽然这一构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马鞍山和芜湖的实质性合作早已全面展开,不仅两市的高层常有不定期的互访,在基础设施、人才市场、企业筹资等方面都有深入的合作,而且马鞍山、芜湖和铜陵三市还出台过一个共同的“人才宣言”。

  事实上,马鞍山和周边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顺应了眼下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统计显示,马鞍山市的外来投资中有八成来自苏浙沪地区,仅2004年就从长三角得到投资30亿元出头;马鞍山市劳务输出的人口中,也有七成流向了长三角地区。

  丁海中说,马鞍山市一直在对融入长三角进行专门研究,提出要从观念、政策、体制、人才交流、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与长三角接轨。马鞍山市对自己的定位是:现代制造业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丁海中表示,马鞍山市与长三角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则起引导和配合的作用,特别是从规划方面作好衔接。

  宣城率先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效果怎样?

  宣城市委书记方宁代表回应:提高了效率,强化了监督,降低了成本

  问题:去年底,安徽宣城市在7个乡镇推行乡镇领导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一人兼”;减少乡镇领导职数,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分工不重;内设机构统一设立“四室一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等。并将公推公选与“公推竞岗”、“差额直选”结合,选举镇党委书记。此项改革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人民日报记者 曹玲娟 顾春

  方宁代表说:搞乡改,我们当时提出“40字方针”———明确责任、强化监督、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等,概括了我们的目的、做法,以及要达到的目标。

  目前,我们已经改了11个乡镇,占农村乡镇总数的11%,进展比较顺利,遇到困难比较小。局外人推论以为困难大一些,毕竟是两个主管位置合到一个。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市、县、乡高度统一,拿掉了不少“乌纱帽”,这些官员很清楚我们在推行乡改,也觉得很有道理,因此,服从这个道理,服从这个安排。

  说到效果,有这么几条:

  一是提高了乡镇机构的运行效率。原来是两个行政指挥中心,书记和乡镇长两个人都过问一些具体事务,合成一个人管,效率高多了。

  二是强化了监督。改革刚开始,有些同志担心对权力的监督失控,实际上恰恰相反,改革之后反而推进了一步,这也是我们当初没有完全料到的。大家相互监督,大家监督“一把手”的意识强了,作为“一把手”被监督的意识也增强了。责任明确了,监督的对象也就明确了,监督才能够有效。具体分三个层面: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监督的内容是三项:财务监督、人事监督、决策监督。

  三是减少了行政成本,节约了乡镇财政支出。

  四是工作方式变了。人少了,要围绕提高效率这个目标进行,工作方式不知不觉就发生了变化。我觉得乡改应该是成功的。

   

  纺织品配额今年全部取消,纺织大市宁波有何对策?

  宁波市副市长余红艺代表回应:以品牌应对后配额时代

  问题:从今年开始,纺织品贸易配额全部取消。作为纺织大市的宁波如何把握,才能使之成为宁波轻工产业的机遇?

  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芃

  余红艺代表说,纺织业确实是宁波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尤其是服装业,其工业销售额为300亿元,占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宁波市较早地实施了品牌战略,拥有雅戈尔、杉杉等一大批知名服装品牌。宁波市的6个国家驰名商标和20多个中国名牌中,有许多是被服装企业所拥有。

  余红艺认为,品牌企业竞争力较强。目前,宁波服装出口不断发展,企业在实践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出口之路:一是打自己的品牌走向国际;二是给一些国际品牌走加工之路;三是像杉杉集团那样购买国外的一些百年品牌,“借船出海”。

  此外,宁波市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扶持纺织服装企业扩大出口,做强企业。每年10月在宁波举行的服装节,除了相关的展览和洽谈外,还会举行纺织服装论坛,请来美国、欧盟等的行业专家或官员,帮助宁波企业探讨如何应对后配额时代。

  余红艺充满信心地说,要让企业走出去,把增加值留在宁波。这是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的地方。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3月10日第26、27版

[上一页]  [1]  [2]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