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实代表细说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15:30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徐兆荣)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三农’形势向好,可喜可贺;但不能因此就盲目对农民回流种地鼓掌叫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工回流务农不是一种进步、而是退步!”
在中央政府“少取”“多予”的扶农、惠农政策影响下,去年许多长年离乡进城打工的农民又自发地回归土地务农,而且当年粮食产量扭转了5年持续下滑的势头,农民人均收入创7年来最高增幅。在人们普遍为此叫好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宿迁市市长张新实却有自己的看法。 张新实说,当前非但不应鼓励民工回流农村,还要大力提倡民工外出务工,这才是根本的富民之道。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应着力解决好“四个对接”: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种粮与增收的对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与工人的对接;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对接。 张新实说,去年的增产增收是补偿性的、恢复性的,不应盲目乐观。今年以至今后能否稳定这一局面,并有所提高,还需付出努力。目前粮食主产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问题突出,且现有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种植方式,难以抗御粮食生产的风险。所以,必须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大户集中,鼓励连片种植形成基地。张新实建议: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集中使用在粮食生产基地上,采取更有力的法律手段和政策杠杆,推进土地流转,在有偿自愿的前提下加强组织;“一免三补”也要集中使用,真正使农民种粮增产又增收。 谈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张新实举例说明:近几年宿迁市新建的2500家木材加工企业,吸纳了15万农民就业,木材加工年销售收入60亿元,年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4。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杨树的大规模种植,使杨树成了宿迁农民的“绿色银行”,杨树产业也成为宿迁的第一支柱产业。因此,用工业化“化”农业,关键是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村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农村工业化的水平。 关于农民与工人对接的问题,张新实认为,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的途径。他说,宿迁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民的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把农民的“异地工业化”、“异地城市化”作为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主要途径,将劳务输出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建议国家增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支出,同时出台和完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改变农民工是城市边缘人群的窘况。 农村与城市如何实现对接?张新实提出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他说,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经形式。着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四个一”,即做好一个规划、配套一条商业街、建设一个专业市场、开发一个住宅小区。加快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功能健全、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镇,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机制。同时,把小城镇建设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新建房屋结合起来,加大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力度,实现安居乐业,增收富民,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为此建议国家要加强城镇带动农村政策的关注和制定,资金上给予适当的扶持。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