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央视《与总编面对面》:媒体总编看两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11:15 中央电视台

  央视《与总编面对面》播出节目《媒体总编看两会》,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王世林: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与总编面对面》。每年3月代表委员聚首北京,参政议政,百姓倾听北京,热议国是,这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事情。可以说两会年年
开,国事春春讲,每年两会最忙的除了代表和委员之外,恐怕就要算是报道两会的记者们了。今年的两会,记者们锁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关注这次两会的呢?我们首先来听一听总编们是怎么说的。

  马为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主要以海外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国家广播电台,非常重视两会的报道,在今年两会之前,我们不少语言广播部都通过我们的广播和通过互联网,向海外的听众以及网民,征集他们对所关注的中国、对所关注的中国两会的话题,有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听众和网民非常踊跃地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了解到国外听众和网民非常关注中国两会的召开。我们归纳了一下,有很多的关注点,其中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是怎么样解决失业问题的,中国怎么样解决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很多海外的受众很关注中国的外交,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的海峡两岸关系今后如何发展,特别是正在审议的反分裂国家法,像这样的话题,我们的海外受众都非常关心。

  胡锡进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因为我们《环球时报》的特点,这一次我们对两会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反分裂国家法的审议通过。这个法案目前还没有通过,就已经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也注意到这个法案目前已经对抑制台独势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在这个法律到底是什么内容,目前还没有完全公布,但温家宝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透露出了这个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的一贯原则我们要坚持,另外绝不允许台独势力以任何形势,任何方法,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江绍高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一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重大主题。

  黎海波 《北京周报》总编辑

  我们《北京周报》因为是在国外发行,我们主要是根据国外读者的关注程度来决定我们的选题。建立和谐社会是外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有的媒体说这是今年中国两会的一个关键词,所以下一步我们准备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封面文章报道。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中国现在突然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命题或者一个理念,解释一下我们怎么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外界关心的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国际上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一个原则,国内我们主张和谐社会,两个都有“和”字,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就是如何协调各种各样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题目,而且内容非常丰富,不光这次两会我们可以报道,而且以后可以说打开了一个很大的报道的仓库。

  彭伟祥《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作为一个期刊,跟其他媒体不同的一点就是作两会的报道要考虑它的纵深感,要考虑它背后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年在两会前期就推出了一期叫“影响中国立法的力量”。我们觉得全国人大这种制度发展到今天,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而且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确实有很多可以关注的东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对他本身的和跟他的生活相关的立法也参与进来了。从政府层面来讲,从立法机构来讲,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越来越多地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和对立法的意见。

  主持人王世林:

  刚才我们一起听了总编们是怎么样来看待这次两会的,除了刚才这些总编们,今天在演播室我们还请来了两位总编,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一个是新华社的副总编辑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你好。还有一位是中国青年报的副总编辑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你好。欢迎两位到演播室来参与我们这个《与总编面对面》节目。刚才我们一起听了其他媒体的一些总编们是怎么来报道两会的。实际上关于这次两会的报道,我注意到,很多媒体经常用一个词,这个词可以说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叫“关键词”,我说的是这三个字“关键词”,今天我们在这儿也还是从这个“关键词”开始聊起。在两会开始之前的时候,很多媒体在谈到报道两会的时候,就开始预测,这次两会的主题和热点是什么,那个时候大家谈到的是《反分裂国家法》的审议和通过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应该说这两个应该成为大家非常熟悉的关键词了。现在随着两会的正式召开,我们有一种感觉,感觉这两个关键词的内容和内涵已经丰富起来了,尤其是胡锦涛主席就台湾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以后,可以说关于台湾问题的关键词的内涵更丰富了。我注意到有的媒体在评论胡锦涛主席讲话的时候,谈到了通过胡锦涛主席的讲话,能够解读出一种非常明确的决心,然后又能够解读出最大的善意和诚意,同时能够解读出一种情感。周总编,我不知道你们两位是怎么看的?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其实你讲的和谐社会和反分裂法被认为是两大焦点,并且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一实一虚两大焦点,实的一点就是反分裂法的审议和通过,因为前面有两次人大常委会的开会,这次提交到大会审议通过。特别是胡锦涛主席的讲话,胡锦涛主席讲到四个“绝不”,这四个“绝不”分别是两个“绝不”代表两个你刚才讲的一个是最大诚意,一个是坚定信心,绝不动摇,反对台独活动,绝不妥协。另外体现了最大诚意的就是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就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所以在这两天,就是从前天开始到现在,媒介解读很多,到目前为止很完整的新的对台工作的一个新的思维已经出现了,我们整体的战略就很丰满,大家印象很深。

  主持人王世林:

  陈总,当时我看报道的时候,听胡锦涛主席做重要讲话,给我印象最深的,他说中国是什么,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什么,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所以任何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的问题,必须要有13亿中国人民来决定,这个给我印象特别深。您听了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以后,给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话?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刚才你说的我也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我们报纸也做了很详细的报道。胡锦涛同志说到,既然承认一个中国,就不存在谁吃掉谁,谁吞并谁的问题,这是很具体的一种说法,是很有新意的。这个外界评论也比较多,我们也做了这方面的一些报道。

  主持人王世林:

  另外还有就是刚才我们也谈到了,从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中,能够解读出一种情感,我理解这种情感是体现在他讲到了四个“只要”,他说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有利的事情,只有是对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事,这些事情我们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好。这个使我们联想起台商春节包机,我觉得这种有利于台湾人民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所以媒体解读出这里面有一种深深的情感。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这个要十分注意,有一部分人对反分裂法有一些误解,第一个像刚才陈总讲到的,实际上是对两岸关系现状描述的问题,就是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一个现状。前面有些议论,什么叫改变现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刚才讲到的,确实是体现了那句话,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我记得胡主席还有这样一句话,希望台湾当局严肃地考虑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很诚恳的表达,我相信这些话,应该会给岛内的民众留下深刻印象。

  主持人王世林:

  这是第一个关键词,是我们关注台湾问题的关键词,随着胡锦涛主席这个重要讲话的发表,我们对这个关键词的理解已经越来越丰富和具体了。再一个关键词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个关键词,温家宝总理做这个政府工作报告以后,我们对这个关键词的理解也更具体了。我不知道两位总编有没有这种感觉?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是这样,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中国青年报》报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脉络,因为我们在进行两会报道的时候,编委会曾经讨论过这个话题,就是从中央国务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是充分地阐述和认识到了。核心在构建两个字上可能成为两会的一个重点,代表和委员会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地方的情况,怎么来构建这个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和过去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是密切相连的。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我来补充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讨论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思考。第一是为什么,或者说要不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已经形成一个社会共识,并且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第二个层次可能就是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这个是特别值得媒体关注的,新华社也做了特别充分的报道。新华网有一个专题,就是介绍构建和谐社会,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一个就是刚才陈总讲的,怎么构建的问题。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有进一步的描述,在这之前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讲到,一个是中央党校省部级培训班上对和谐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陈述,两天之后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也有这样一个具体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和谐社会不仅成为两会的焦点,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新闻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主持人王世林:

  很多媒体都在探讨“构建”这两个字,为什么不是“建设”和谐社会,而是“构建”和谐社会。我看到有的媒体报道说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一边思考一边行动。所以说有些媒体也谈到,我们一边在构思,一边在建设,所以叫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这里边也谈到了发展的问题,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很多海外的媒体也十分关注,比如说美国的《侨报》也非常关注,他们也在参与讨论怎么样去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侨报》的一篇报道的题目就是《愿两会谱写和谐篇章》,这个题目中也用到了一个“和谐”,用两会谱写和谐篇章。这里面谈的含义也非常深。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今天上午开始在讨论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大概很多代表委员的发言着眼点都是在“构建”两个字上,结合各地的实际,提出怎么构建,比如西部的代表讲,资源在我们这边,我们不存在地皮的问题,但是东部地区有项目有资金。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个资源已经非常少了,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呢?恐怕还值得探讨。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我非常同意两位的说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视角上看的话,挑战就非常大。因为很重要一个概念说中国要在一个压缩的时空当中去实现现代化,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应该说是前无先例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主持人王世林:

  我们走的也是一条崭新的路。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并且是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如50年内,走过西方发达国家200年或者200年以上走过的道路。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和谐。不是一个我们回归传统的那种和谐,是传统社会经过转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和谐,所以这个难度非常大。

  主持人王世林:

  我们现在的这种社会发展阶段,赋予了和谐这次词一个新的含义,有新的历史时期的意义。刚才我们前面谈到的是两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台湾问题,还有一个是和谐社会的问题。在这次两会召开期间,大家还有一个焦点的问题,就是昨天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我觉得这两个关键词和这一个焦点是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比如说关于和谐社会的问题,我们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谈得非常具体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数字和目标的制定,包括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说关于2007年全国实现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费用全免的问题,还有从今年开始要免征农业税的问题,提前两年,五年的目标我们要三年实现。我觉得这些具体措施的提出,实际上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点点具体的行动。我不知道周总您是怎么看的?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去概括,所有的关于政府工作的回顾和未来工作的描述,背后一个核心的灵魂的东西,就是科学发展观。包括你刚才讲的,实际还有对GDP的表述和要求,都代表着我们整个政府和执政党背后一个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GDP增长的片面追求,甚至以社会之间的不平衡,社会分配之间的不平衡为代价,以社会不和谐为代价,实现的GDP的增长,现在有很大的变化。现在回归到一点,经济发展是为什么,GDP增长是为什么,是以人为本,最后经济发展是为了经济背后的人。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温总理的报告之后,我确实听到了很多的反映,我们报纸也做了一些报道。觉得他讲的问题很多很深很实,但是讲成绩讲得少,不是那么虚。我们的记者当场在聆听总理报告的时候,有一个体会说好像真是给老百姓做的报告,不是一个官样文章,而真的是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做的一个工作报告。

  主持人王世林:

  用词非常符合老百姓的语言。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外面也有这样一个描述,叫做平民的色彩。刚才周总说的,我很赞同他的意见。温总理报告中所有具体的举措,这些举措中讲到,在今年要取消农业税,五年的任务三年完成,全场掌声雷动。我们《中国青年报》还在关注,比如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的税务怎么提高,不要把它弄得生产资料价格在继续长,或者其他的一些问题都会出现的话,恐怕是并非初衷了,我们更加关注很多代表委员在这方面的议论。

  主持人王世林:

  可以说各个媒体都是利用这个机会在做好这个桥梁,代表委员们在热议国是,普通的百姓如何参与,他们只能通过媒体去了解这次会议的情况,所以大家打这种新闻战,我们也是非常理解的。虽然说是新闻战,并不是说有战争硝烟的味道,实际上大家怎么样去付出努力,我觉得只要受众们能够通过我们的报道,能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我觉得什么样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陈总和周总你们两位来自大媒体,新华社和《中国青年报》,肯定在这次两会期间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的安排情况?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我们在一个多月之前就提前成立了报道组,报道组有二三十个人。20年前的时候我们只有两个记者参加,现在我们到第一线的记者就有十几个。我并不是说我们媒体在人为地去把两会炒热了,而是观众关心度确实是一年比一年高,所以我们才有这种热情,才可能出现新闻战。公众需要从报道中了解两会的内容。

  主持人王世林:

  两位以前参加过很多次这种报道了。周总今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举一个比较细小的细节,新闻大战就是抢一些可能有变化的东西。我记得以前参加两会报道的时候,可能有这样的新闻,比如说代表委员过生日吃蛋糕,甚至唱歌跳舞的晚会。现在我觉得随着会风的更加务实,我觉得新闻报道的文风更加务实,大家关心的都是严肃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跟政协和人大的职责直接相关的,其他都不重要。所以也是我们新华社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新华社是200人,我们知道有两千多中外记者参加,跑在人大会场上、代表团驻地各个方面的场地10个记者当中就有一个是新华社的。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过去记者的镜头和摄像机常常对准的是明星,明星委员、明星代表,但是这次不一样,这次对准的是国是,就是你议论的是什么话题,这有很大变化。

  主持人王世林:

  以前可能大家都认识明星,一出来赶紧采访两句。但是现在记者对报道的内容理解得比以前更广泛了,而且焦点越来越多。因为报道中有三点是很重要的,一个是中央工作重点是什么,另外一个是百姓关注的焦点是什么,还有就是我们要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如果把这三点结合在一块的话,那么肯定就会很好。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这就是一个关键词“桥梁”。

  陈小川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观众关心的视角也变了,比如20年前我在最开始参加两会报道的时候,代表和委员不大愿意接受采访,采访不容易。而且说实在公众关心度没有现在这么高,而现在是公众高度关心,这一点是给新闻提供了一种要求,你必须这样做,否则你无法满足受众对资讯的需求。

  周树春 新华社副总编辑:

  如果说现在的新闻大战比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比眼光,第二个是思想、深度,就是刚才陈总讲的关心的是问题,扎扎实实的问题。

  主持人王世林:

  今天的《与总编面对面》节目到这里结束了,非常感谢周总编和陈总编到演播室参与我们的节目。观众朋友,再见。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