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来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21:25 经济半小时 | ||||||||
“两会”十二天,大家给我来了无数封邮件,给我发了无数条短信,而我一个都没有回。 忙不是理由,大家也都忙。 “跑两会”跑了五年了,每年都有一个遗憾,而且是同样的遗憾:虽然跑了很多地
写这封信是一个普通观众,他以为所有大家关心的新闻和消息都是我一个人跑出来的。他不知道我不是只有两条腿在跑,我们的很多记者编辑在跑,很多报纸的记者编辑在跑,还有,给我写信的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们也成了我的腿,他们也成了我的耳朵。大家的来信成了我节目的线索,大家的疾苦和心声成了我做新闻时心里的一把尺子。 谁让我跑起两会来感觉有了千万条腿和千万双眼睛?我觉得,首先是今年媒体互动的方式。 《小丫跑两会》现在已经是中央电视台报道“两会”的一个品牌,其实原本是5年前《经济半小时》栏目两会报道的一个版块。当时为了让新闻活起来,动起来,名字里取了一个“跑”字,在节目宣传片里还画了有我头像的卡通形象,脚底下还踩着飞快的轮子。当时这样的名字一出来,这样的形象一出来,所有的新闻都活了。记得当年两会一结束便立即有新闻评论点评:“《小丫跑两会》通过小丫在会上会下的跑动和互动,把政治报道感性化,拉近了“两会”报道与观众的距离。”当时很多人便以为《小丫跑两会》的成功在于名字取的好,而有的人则说在于这个品牌有一个大家喜爱的主持人。 其实不全是这样。我觉得在于跑起来,而且要会跑。两会报道不同日常报道之处在于,双脚要站在百姓的中间,嘴要对着委员和代表的耳朵。 我觉得,《小丫跑两会》跑了5年,离百姓越来越近,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了!当然,最明显的是今年。今年我们开通了媒体之间的强势互动,和《经济日报》等报纸和《央视国际网站》等网站在内的31家媒体形成联动,共同开通《小丫信箱》。共同调查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共同搜集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共同倾听百姓的心声。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今年播出的所有节目,关注的所有话题都是来自于百姓,来自于小丫信箱,来自于互动的31家媒体的通力合作。 自3月3日政协会议开幕后,我的信箱里邮件源源不断,每天都有两三千封以上的信件,3月5日一天收到的信件就超过5000封!另外,同时开通的手机短信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短信都接近万条。我看到这些邮件和短信时,总觉得每一封邮件,每一条短信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在看着我,在期待着我所代表的媒体能说出他们的心理话。其中有很多心里话大家虽然是对小丫一个人说的,但我知道,大家信任的是以我为符号的媒体。面对这样的信任,我只有更勤快地跑动起来,更忠实地传达他们的声音。 像关注煤矿安全,农民增收,拖欠民工工资,食品安全和城市新贫困等节目都是我对他们的交代,当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承诺,媒体对公众的承诺。 这种承诺,有时让人很沉重。 我很难忘记那一幕场景:在做完一期节目后,请到演播室录节目的农民工刘天会弯腰拿出一个塑料包,抖抖索索地把一捆香肠塞到我手里! 我突然说不出话来! 老刘说:“这是我亲手煮的香肠,肉是过年前我到集市上买的好肉。” 手工熬制的香肠是重庆和四川一带农村过年过节常备的食物,这并不希奇,但让我觉得沉重的是老刘包裹香肠的帆布包,八年来曾经装满了讨工钱的材料! 8年了,老刘背着现在装香肠的这个帆布包,奔波在重庆和北京之间。为的就是讨回那本该属于他和130多个重庆老乡的血汗钱!我是不收礼物的,但对这份礼物我没有推辞。 为了客观,媒体必须冷静。但为了责任,我觉得自己不能做一个冷漠的讲述者。 谢谢大家了,每一个关心《小丫跑两会》的观众,读者,短信友,MAIL友,谢谢了!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丫 2005/3/14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