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问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0:27 《决策》杂志 | ||||||||||||
- 张道刚 - - 前不久,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浙江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243亿元, 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
然而,突破万亿关口的浙江却怎么也乐不起来。浙江的决策者们清晰地看到,这11243亿元的财富,还建立在粗 放型的增长方式之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要想越过这道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今后浙 江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为什么感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压力的是浙江而不是其他?其实,浙江生产总值万亿关口的“思变”来自发展中的压力 :2004年浙江每万元工业总产值的综合能耗为0.508吨标准煤。这个指标是国际平均能耗的几倍。由于浙江一次性能 源95%以上要靠外省调入,所以在去年能源紧张的大环境下,浙江电荒、水荒、地荒、民工荒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一 起浮出了水面。 浙江仅是一个个案。 全国的情况又如何?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分析:我国2000年每吨乙烯综合能耗为1212公斤标煤 ,而同年日本的水平为714公斤标煤;2001年我国6千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能耗强度为每千瓦时385克标煤,同年日 本九大电力公司的平均水平为314克标煤。这两个指标都是单位实物产品的能源消耗的对比,既不存在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 ,也不存在汇率换算问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 从1995年国家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起,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文件和大会小会中,其重要性和迫切 性不言而喻。然而,10年过去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有例为证: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提出“四个刻不容缓”,而第一个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近10年,依然难有大的成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观点 认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经济体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职能 严重错位,直接配置稀缺资源导致粗放增长。比如,利用手中控制的土地批租权,以很低价格甚至白送土地的方式招商引资; 利用对银行资金的直接、间接干预能力,大力推动能够短期大幅度增加GDP的重化工业发展;利用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定价 权力,大力发展高耗能、高物质消耗、高污染的加工工业。 往深里说,这也是我们一些经济学家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而多年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当前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有发展阶段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 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再以浙江为例:早在半年前,浙江有关部门就起草了一份《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 》,在预计到全年生产总值有可能超过万亿大关的同时,就已经开始思考今后浙江经济何去何从。可人们要问:为什么浙江不 在10年前而在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关口来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换句话说,其动力何在?按浙江的说法,总规模上万亿元和人 均GDP到了近3000美元这个关口是一个突破,在这个关口,整个国际、国内经验是产业结构要升级,整个经济增长方式 非转变不可。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在哪个阶段说哪句话”。 压力往往会转化为内生动力。在钱江四桥的南岸,有一家年产值近亿元的水泥厂,前不久厂区被夷为平地。同时水泥 厂的母公司在置换出的土地上盖起标准厂房,开始招商引资。过去70多亩地只有一家水泥厂,而现在,已经入住的25家高 科技企业只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盘,经济效益却是过去的十几倍,这就是浙江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腾笼换鸟”招数。 由此看来,若脱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与动力,以及所处阶段来谈转变,往往只会欲速则不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