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专题 > 正文

专家解析台湾未来政局走势:势必依然动荡不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10:3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18日电 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和陈星在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上刊文,对岛内政局走势进行分析时指出,泛绿阵营的内部争斗将更加激烈,而泛蓝阵营发展情势将扑朔迷离,台湾政局势必依然动荡不安。

  两位专家在文中说,台湾“立委”选举后,政治力量对比格局初定,今后台湾政坛势必愈加呈现出朝秦暮楚、合纵连横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政党政治新局面。

  2004年底岛内的“立委”选举,基本上奠定了未来几年台湾政治力量对比的格局。总的说来,“蓝大绿小”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台湾政坛上“朝小野大”的局面依然继续。面对各种压力,民进党当局的内外政策进行了策略性的调整。在各个政党内部,民进党面临着“后扁时代”的权力卡位问题,国民党内部也面临着“后连战时代”的党主席之争,而实力相对弱小的亲民党和“台联党”则极力为摆脱边缘化、泡沫化而战。各个政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展开了新一轮的纵横捭阖。“扁宋会”后朝野各党之间的合纵连横将会愈加令人眼花缭乱,台湾政局势必依然动荡不安。

  在分析泛绿阵营的内部争斗将更加激烈的情况时,专家指出,泛绿阵营内部的矛盾与争斗一直存在,从未停止。但这种矛盾与争斗在“立委”选举之后愈加显得剧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民进党内的卡位战更加激烈。二是基本教义派对陈水扁“台独”路线策略性调整反弹强烈。

  文章分析说,“台独”基本教义派对民进党当局形成了强大的拉扯作用,陈水扁的所谓“中间路线”究竟能走多远,实在是不敢乐观。这种情况还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族群撕裂、“统独”议题的操作,“台独”已经成为泛绿阵营的一块神主牌,泛绿内部任何人都不能去碰,即使是策略性的调整也不被允许。“台独”已经失去了理性和柔性诉求的空间。陈水扁为了胜选连任,不惜抄短线,搞“急独”,终于“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在这种背景下,民进党的政策,包括大陆政策和政党政策,必然会不断摆荡。只要民进党继续执政,岛内蓝绿对立的基本态势就将延续,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也就难望真正缓和。

  而另一方面,泛蓝阵营发展情势扑朔迷离。相对于泛绿阵营内部的路线和策略纷争,泛蓝阵营的整合和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数。

  首先是国民党内部的世代交替问题。随着党主席选举日期的临近,两大热门人选马英九和王金平已经开始了具体的竞选运作。由于党内外的民调都显示马英九的支持度远超过王金平,因此王金平团队采用的战术和马团队完全不同。一方面,王金平提出支持连战连任,对连战进行了持续的劝进。在连战没有表态的情况下,王金平团队又提出“党主席延选案”以示“尊连”。王金平此举目的在于争取对连战有传统感情的党内大佬的支持,消解马英九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同时,试图以这种高姿态,在战略上形成对马英九的压迫,后发制人。而且,迟迟到现在,连战并没有宣布不参选连任,这给未来的党主席之争增加了不少的变数。未来将由谁来出掌这个百年老店?这对国民党和泛蓝阵营的发展乃至岛内政局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国亲两党的合并出现了重大变数。在经过了“立委”选举后,亲民党对国民党的那种“老大心态”极为不满,这也是促成“扁宋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宋楚瑜响应陈水扁“族群融合”、“政党和解”的呼吁,游走于蓝、绿之间,目的无非是要突显亲民党“关键少数”的作用,避免其被边缘化。

  但文章也指出,从根本上来说,亲民党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泛蓝阵营,这是因为其基本支持者是属于深蓝的民众,对于亲民党而言,如果放弃了反“台独”的基本立场而向民进党妥协靠拢,这无异于是政治自杀。正因为如此,泛蓝的整合扑朔迷离,后续发展有待观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连战一旦交棒、国民党完成世代交替,无论王、马哪一位出任国民党主席,宋楚瑜都不会甘心回到国民党屈居“老二”,国亲合并的可能性可以说等于零。今后亲民党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与国、民两党保持等距离,依照不同的议题选择“合作对象”,充分利用其在“立法院”“关键少数”的有利地位,争取政党利益的最大化。

  相关专题: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