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历程:从丑化到正面聚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15:00 新华网 | ||||||||
自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硕果累累,政治经济地位极大提高,西方国家的一些主流媒体正在把目光聚焦中国,对中国给予了极大关注,形成了被国际社会称道的“2004中国现象”。曾几何时,西方媒体出现过妖魔化中国的现象;而今,却掀起“中国报道热”,两者间反差之大,着实让人回味。 “中国报道热”体现了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刘成付 去年以来,随着“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的兴起,新一轮的“中国报道热”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 纵观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从报道内容上看,有关中国经济事务的报道比重不断增加;从报道频度上看,有关中国的新闻几乎天天都有;从报道方式上看,从零星报道正在向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度报道转变,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媒体,包括美国《财富》杂志、英国《金融时报》《卫报》、加拿大《环球邮报》,都不约而同地派出采访团到中国采访,并史无前例地推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系列专题报道。 今年中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BBC(英国广播公司)“中国周”报道活动拉开序幕,将国外媒体中国报道热推向了一个新高潮。中国报道热的升温说明了什么? 事实上,海外读者和观众长期以来对中国并不了解,随着中国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读者和观众对中国更加好奇,这是新闻大战的最直接成因。 在关于中国的报道中,随处可见一些用来描述中国发展变化的总结性的词汇。比如“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威胁”等。这些词汇反映了国外媒体对中国发生变化作出判断和评估的努力,虽然不同的词汇反映出不同的褒贬态度和不同的心态,但这些词汇所折射出的一个根本信号却是共同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正在悄然改变世界格局。正是这一深层因素,使国外媒体掀起了一股中国报道热。 首先,这说明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程度已经达到了足以引起媒体重视和积极反应的程度。媒体的功能首先是环境监视功能。但是,由于媒体的选择性,并非事无巨细媒体都会加以反映。中国报道热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发展积累已经达到了某种显著程度,这种显著性已经抵达了国外媒介报道的阀值。国外受众迫切需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媒体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其次,中国的崛起加强了中国事务的新闻价值,国外媒体面对中国报道时新闻价值重点发生了转移。以前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更多的是隔岸观火,但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影响正日益扩大,中国发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新闻价值的重点与以前相比就偏移到了重要性和接近性。新闻价值的偏移,改变了以前狭窄的报道范围,使得对中国的报道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大。 此外,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鲜明的执政风格以及勇于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责任也成为世界聚焦中国的重要原因。中国立足和平发展,其成就举世瞩目,其影响积极深远,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的自信、成熟和开放自然也就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关注与肯定。 中国报道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只要我们因势利导,作好因应之策,中国报道热就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发展,并给世界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德国:中国变化震撼受众 今年2月9日,正值中国传统春节,记者赶往纽伦堡采访国际玩具展。因报名较晚未能在宾馆订到房间,展会组织方特意安排我住到一户德国人家中。一见面,房东杜玛茨太太就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中国来的年青人,新年快乐!”看着我有些意外的样子,她微笑着说:“今天不是中国传统的鸡年元旦吗?我刚刚从报纸上看到的。” 坐下一聊,杜玛茨太太对中国的了解还真不少,她知道中国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还知道中国许多青年人赶在鸡年春节之前结婚,以求幸福美满。杜玛茨太太只是德国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未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信息的渠道只是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而她对中国的信息了解得如此之多,又不是刻意收集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逐渐转向全面深入,从政治经济拓展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开始进入普通德国人的视野。 全面关注中国 有关德国媒体对中国报道在过去十年的变化,记者本人有着切身感受。因工作原因,我从1995年起就与德国平面媒体打交道,定期翻阅德国主流报刊。那时德国报章对中国的报道可谓惜版如金。即使为数不多的一些报道,也主要以政治经济领域为主,多数都带有挑剔与怀疑的语气,总像是带着西方的有色眼镜高高在上俯视中国。 1999年记者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留学,一名德国大学生竟然问我中国有没有电视机,是不是家家屋里都还挂着“红宝书”,真让我哭笑不得。而德国电视台在报道中国建国50周年国庆大典时只有短短的十几秒钟,而且最后的解说还称,中国普通百姓被排斥在庆典之外,只能呆在家里。 2004年记者到德国常驻后发现,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了根本改观,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之高令人瞩目:首先是,报道量大,在主流媒体上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国人大通过的一项决议,中国官员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一次讲话……似乎都变得对德国受众十分重要。其次是,报道逐渐变得全面客观。尽管仍有一些带偏见、挑刺的“问题报道”,但德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正逐渐向全面客观报道过渡。最后是,报道领域拓宽,深入到中国的方方面面。以前记者在德国报刊查寻关于中国的报道,往往只从政治、经济两叠去找,现在发现这种做法行不通了,因为在金融、汽车、旅游、文化、艺术、休闲甚至副刊板块同样也可能会有关于中国的报道。 推出中国特刊 说到德国媒体“发现”中国的过程,就不能不提德国权威财经刊《经济周刊》。2003年,在德国媒体还很少正面大篇幅报道中国的时候,德国《经济周刊》开风气之先,大胆以中文为刊头,以巨大的橙红色的龙为封面设计,用《我们都要学中文》为标题作了一期封面文章,全面介绍中国的建设成就,在德国引起轰动。之后该杂志已连续5期刊载关于中国的系列报道。 2004年10月,德国《经济周刊》再次推出中德文双语特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德国总统克勒分别为本期中国特刊题写了贺词。德国《经济周刊》总编巴龙在编者按中特意指出:“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期最振奋的大事,《经济周刊》始终关注这个大国漫长的行进历程。没有其它任何德国媒体如此密切、客观并且友好地追踪报道这个位于遥远东方的国家。很多人带着与日俱增的担忧来看待今天成功的中国。我们《经济周刊》为中国的繁荣、开放和爱好和平而感到高兴。” 媒体群起仿效 在《经济周刊》的带动下,德国媒体仿佛一夜之间发现了中国显著增加关于中国的报道篇幅。2004年初,记者遇到德国一家报纸驻北京的特派记者,他抱怨说现在几乎天天都接到编辑部的约稿电话,根本忙不过来。而且,现在编辑部常常连题目都给定了,自己选题的自由度被大大压缩。德国《世界报》发行人施托尔特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兴趣,更关系到读者的兴趣。中国是《世界报》一个重要的主题。 德国媒体不断升温的中国热令一向引领德国舆论潮流的世界著名新闻周刊的《明镜》周刊也坐不住了。2004年10月11日《明镜》周刊第42期,以一条破壳而出的巨龙设计为封面,推出《中国,一个超级大国的诞生》的核心报道。同时,《明镜》周刊还出版了一期厚达130页的《中国特刊》,封面为《中国,向世界大国崛起》。《明镜》周刊相关负责人对此的解释非常直接明了,大家都在做这样的报道,我们只能效仿。 根源在于中国 其实,德国媒体中国报道态度发生根本改观的主要原因,还在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自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不断上升,这使得一直只关心本国和西方国家事务的德国主流媒体,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中国。同时中国迅速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也迫使国媒体注意到全面客观报道的必要性。 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世界博览会,德国磁悬浮列车在上海开通,中国宇宙飞船成功发射,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令德国主流媒体不得不一次次聚焦中国,通过它们的报道,又一次次“震撼”了德国普通百姓。 德国经济十年来一直停滞不前,遥望着远隔重洋的中国蒸蒸日促使德国媒体不得不进行反思和比较。而中国的持续繁荣是引人注目的,更是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错过的顺风车。正如德国《经济周刊》总编巴龙所说:“我们关注中国,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愈加重视中国,而我们的刊物主要是办给德国企业的。更何况,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德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作为面向全球的德国《经济周刊》更没有理由不重视中国!”(本报驻柏林记者于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