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墓疏于维护遭人盗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10:57 新华网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墓疏于维护遭人盗掘(图)

文征明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墓疏于维护遭人盗掘(图)

文征明墓很明显的被盗痕迹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墓疏于维护遭人盗掘(图)

江苏网记者现场采访知情人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墓疏于维护遭人盗掘(图)

南京晨报记者韩红林采访知情人


  文征明墓

  文征明“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卒于公元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葬于苏州相城区元和镇文陵村李家浜。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其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既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
财富,各级地方政府和市民群众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们保护和继承好。前段时间,有消息称苏州有关部门将对1984年就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的文征明墓进行大修。近日,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次大修背后却实有另一番隐情:文征明墓长期疏于维护,两年前惨遭盗掘,这才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记者随后前往苏州进行实地采访。

  两老人晨练发现墓穴被盗

  文征明墓

  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文陵村李家浜,记者从苏州市区打车20多分钟即抵达。在经过数位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走过一段曲折小道,找到了这处墓地。墓冢坐东朝西,呈椭圆型,直径约三米,封土高出地面一米左右。整个墓区内杂草茂盛、杂树横生,坟冢四周的青石砌筑已裂开了几条大口子,倘若不是那块1984年吴县人民政府立的刻有“文征明之墓”的石碑,记者根本无法相信眼前杂草丛生的这个土堆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的墓。记者走上坟冢的顶部发现,上面的几棵小树不知何故,都已被折断,只留下短短的树根。坟上偏北有一米见方的区域明显凹陷下去,而且杂草也很稀疏,像是后来回填的。旁边有村民告诉记者,首先发现文征明墓被盗并报案的是住在墓地附近村子的两个老人,具体那两个人他也不清楚。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这两位老人之一的吴招媛老人。

  今年已61岁高龄的吴招媛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六点左右,她都要和村里的另一位老人来到墓区里,舒展舒展筋骨,吊吊腿。据吴招媛老人回忆,2003年5月的一天(据查实为23日)早晨不到六点,她们俩会合后一如往常的向墓地走来。在快到的时候,她们突然发现两个中年男子从通往文征明墓的那条小路上匆匆忙忙地走出来,一人手拿带长柄的铁铲,另一个人拎着一只似乎装了些东西的蛇皮袋。这两人好象也发现了她们,马上骑上停在路边的自行车,向着背对她们的方向迅速离去。当时,她们俩还以为这两人是偷花木的,并没太在意,还是径直去了墓地。吴招媛老人刚靠着墓地上的一棵香樟树准备吊腿,就突然看到坟冢上的一棵一人多高的树不见了。她很奇怪,因为坟头上的杂草很盛,她看不见有什么异常,就绕到坟冢的背后,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坟冢的背部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大洞,直径快一米,坟土被扔得到处都是。再走近一看,这个洞呈漏斗形,上宽下窄,可容一人上下。黑色的棺木呈东南—西北方向放置,在面朝西南方向的棺木侧板上,有一个碗口大小的黑窟窿。窟窿外散落着一些衣服的碎片。这时候,吴招媛老人还没有意识到墓葬遭到盗窃,她还是回到原地做完运动。但回到家后,她越想越不对劲,就给镇上的派出所打了个电话。上午十点多,镇派出所的公安人员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证实文征明墓当天夜里确实遭到了盗劫。

  对文征明墓被盗一事,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潘国英的态度是“这事都过去快两年了呀”。她对记者表示,她后来也去了现场,就发现墓上有个不大的盗洞,明代的墓,不可能有什么东西的。旁边的一位工作人员甚至认为,盗墓者并未得手。他的理由是,盗洞太小,棺盖并没被打开,不会少什么东西的。

  公安部门对此案忌讳如深

  为了了解该墓被盗窃的更详细的情况,记者赶到了苏州公安局相城分局开发区派出所(原镇派出所),接待记者的是该所张瑛指导员,他表示,他2003年9月才来工作,只是听说这个墓曾被盗过,详情并不知晓。当记者要求采访当时该所具体承办该案的办事人员时,他一再声称公安系统有规定,接受采访要接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即便是发现该墓被盗窃报案的人是谁,他也拒绝透露(后来记者通过其他渠道还是采访到发现人)。按照他的要求,记者又赶到苏州市公安局。该局的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奚荣武向记者表示,这件案子尚在侦破当中,内部的宣传纪律制约他们不能接受采访,除非有省公安厅专门下文件。至于侦破进行到哪一步,他表示不方便透露。记者问他,案件发生快两年,是否已有眉目。他还是拒绝透露。

  20多年来文物部门很少过问

  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1984年,文征明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墓穴保存尚完好。吴县文物部门为便于集中保管,把在里口发现的零星石刻物件及石马、石虎等放置在文征明墓的墓道两侧,对墓地的杂草杂树进行了清理,并修复了坟包,周围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那二十年后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省级文保单位却变成了一片荒凉之地。对此,记者采访了该镇的文化站站长曹海甫,每年有关部门要投多少钱来维护这样一个省级文保单位。他告诉记者,有好几万,今年更要是投资100多万。记者接着问他,每年那些钱都是怎么投入于保护的。他说,比如周围的环境整治,杂草、杂树的清理等。而据家里四代都在此处看坟的袁林娣女士介绍,二十年来,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几乎没有对文征明墓做过修缮,基本上是任之随之。她亲自带记者来到墓地,告诉记者,那些长成大树的香樟木和松树都是1984年种下的。这些年来,墓地上基本上没种倒是杂树长得特别多,也没人管。她介绍说,民国初年,从她曾祖父那会,就开始成为文征明墓的看护人。听她祖父说,解放前的文征明墓很是壮观,青石墓碑、青石牌坊、清澈的墓前照池、亭子、供桌等一应俱全。但经过解放后的几次运动,很多原有的建筑构件都被破坏掉了。不过,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墓穴部分还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从1984年该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她家作为看护人,镇文化站开始给她父亲发放看护费,每月15块钱,整整拿了16年。五年前,才升为每月25块钱。当地文化站也不下来巡视,到时间到站里去拿钱就行。这是当地文化站对这处文保单位做的比较大的一笔支出。当地村民还向记者说了一个细节,平时文征明墓很少有政府官员来关注,但自从被盗后的某一天,来自市里的几十辆车停满了整个村子。

  对于文征明墓的日常维护,潘国英副主任认为,墓葬的外表并不是说做的漂亮才叫好,要保持它的原生态,否则就是失败的。记者随即反问她,是不是墓地的表面长满荒草和杂树就叫原生态,那20年前的环境清理是否就是破坏原生态,长期不去管它是不是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原生态。她迟疑一会后,含混地表示,文物保护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它有它的规律。记者随即又问她,那从1984年以来,文物部门对文征明墓这样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底做了那些维护工作?她马上推托说,这块不归她管,她不能提供记者需要的更具体的材料。那记者问她,分管这块的负责人在哪里?她回答记者,分管的人出去了。而文征明墓到底何时进行大修,当地村民称,自该墓被盗后,当地报纸上曾先后两次发布过要大修的消息,但等来等去,每次都没有结果。而今年一月份的《苏州日报》报道,文征明墓的整个维修工程将于2005年3月开工,7月底全面竣工。3月19号,当记者赶到墓地的时候,看到的仍然是一片杂树横生的荒凉之地,不曾看到一丝要动工整修的迹象。为此,记者询问了主持此事的苏州市文管会的一个工程师。他给记者的答复是,方案已经通过,但何时动工,他也不得而知。

  相关连接: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文征明擅长山水、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拙政园图》等。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赤壁赋》等。

  在当时,文征明的画就名满天下,但他对金钱、官位一向看得很轻。明宁王宸濠以重金聘请他,他推托有病不去,周、徽诸王赠给他贵重的宝玩,他不启封就退了回去。在他54岁时,由巡抚李充嗣推荐,经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但当时专门崇尚科目,而不重视实际才能,他不愿趋炎附势,坚决回乡。

  文征明卒于公元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葬于苏州相城区元和镇文陵村李家浜。1984年,该墓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徐斌 韩红林)(来源:中国江苏网)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