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安清凉峰发生“驴友”失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4:25 都市快报 | ||||||||
昨晚,想摸黑搜救的登山爱好者被大伙劝阻。记者 糜利萍 摄 1:23孙先生来电:一个朋友对我说,上星期五,他们一行13个人去爬临安的清凉峰。一位网名叫狂风怒海的队员为了拍日出,一个人留在了清凉峰山顶。本来说好星期天上午会合的,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他的消息。 “狂风怒海”,本姓周,现年30岁,以前曾登过一次清凉峰。3月16日星期三,杭州一家户外运动网站上贴了一则“清凉峰登顶”的活动启事,狂风怒海看后在网上报名。
参加这次登顶活动的队员总共有13人,之前,狂风怒海和其他12人并不熟悉。 参加这次登顶活动的驴友(网上对户外运动者的昵称)康康说,他们13人是在18日下午从杭州出发,晚上9点多到达清凉峰山脚下的马啸乡浙川村,当时露营在小学操场上。 19日早上6点多,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他们向清凉峰进发;中午11点左右到达一个叫野猪塘的地方——野猪塘上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平地,边上有小溪,例来是驴友们登清凉峰最理想的露营地。 在野猪塘,领队提出把营地设在那里,并要求队员们把背包等辎重物品暂留营地,然后轻装登顶。 “但狂风怒海提出异议,说自己上一次登顶清凉峰时没有拍到日出,很遗憾,希望这一次能补上。“他建议把营地设在清凉峰顶,但其他人没同意。” 在野猪塘休整了半小时左右,13个人继续向清凉峰峰顶进发。下午1点多,他们成功登顶。“就在登顶后,他告诉我们,当晚还会有另外一支登山队上来,他们的营地就设在峰顶,他决定一个人留下来和那支登山队会合。” 其他队友见说服不了他,就约定,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天9:30,在野猪塘会合。之后,其他12名队员下了山。 约定时间他没露面 当天下午4点多,12名驴友回到野猪塘,天就开始下雨。当晚在野猪塘露营的登山队还有好几拨,大家在雨中进行篝火晚会,兴尽而宿。 早上起来,雨停,大家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等狂风怒海。但过了约定时间,狂风怒海没有出现。有人猜测,他可能已经随其他登山队从别的山道下了山。又等了半个小时,仍然不见狂风怒海,领队决定大部队先撤到山下。 中午,12名队员在向导家里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依然没有狂风怒海的消息。众人确信,他已经先回杭州了。 下午5点左右,12名队员回到杭州,狂风怒海的手机依然关机,家人也不知道他的消息,队员们这才意识到,狂风怒海可能已经在山里迷路了。 连夜赶回搜救 昨天凌晨3点,在确信狂风怒海没有回杭州后,几名队员与杭州其他登山队的志愿者一起,连夜赶回了清凉峰,但搜救一夜依然无果。随后,队员报了警。 昨天,浙江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清凉峰森警中队、马啸乡政府工作人员、狂风怒海的队友、杭州其他登山俱乐部的志愿者、当地村民等,组织了近十批、上百人的搜救小组,分别从浙川村、龙塘山等入口上山搜救。考虑到晚上灯光比较显眼,昨晚6时许,又有两支搜救小组上山,在各路口、野猪塘等地发射灯光信号,希望狂风怒海能看到灯光信号后,走出迷宫。 昨晚10:30,联系上仍在山里搜救的浙江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书记楼鑫华,楼说仍然没有找到。 考虑到山里正在下雨,能见度只有几米,搜救工作难度很大,搜救小组决定暂时下山,等天亮后继续上山搜救。 一年中只有3位游客按规定路线上山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安市境内、浙皖交界处。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为浙西第一高峰,素有“浙西屋脊”之称,并享有“天堂之巅”的美誉。由于风景秀丽、地势高峻而复杂多变,近年来被驴友们公认为“浙江十大徒步路线”之首。 楼鑫华说,狂风怒海参加的这支登山队上山前并没有买门票,属于擅自上山。 管理局规定的登山路线只有一条,入口设在龙塘。这条路线绝大部分的山路都有台阶,沿途路牌也很多。游客上山前,管理人员还会告知当天的天气情况、哪些路段有手机信号等等。 但几乎所有登清凉峰的驴友都不愿选择这条线路,而是另辟蹊径,称为“几号几号线路”。清凉峰景区气象多变,一下雨,雾气很大,能见度只有十来米左右。如果没有当地向导带路的话,很容易迷路。狂风怒海这次上山走的就是这种野道。 “2005年以来,从规定路线上山的游客只有三个人,票款总额还不到100元。”楼鑫华副书记无奈地说——上星期六,他们发现山上有近百名驴友,没有一人是从规定路线上山的。“他们不从我们哨卡过,我们也就无法掌握他们的上下山时间,一旦出事,也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开展抢救工作。 据浙江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从2000年至今,已经有四次类似的游客迷路或被困情况,这些游客全都是私自上山。 2004年1月10日,杭州四位户外运动爱好者登顶清凉峰后下山时不幸迷路。当其中三人去探路时,留守的队员独自下山,结果半路上坠下山谷而死(快报2004年1月13日第5版报道)。 (冯云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