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指挥中心纪实:自主攻坚驾驭神舟飞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13:54 解放军报 | |||||||||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楼 北京航天城 北京航天城。 这里,是中国载人航天测控网的指挥中枢。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依靠自主创新,以百分之百的测控成功率,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为他们记一等功。 集智创新,数十万条指令铺就中国飞天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飞向太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给世界一个精彩的亮相,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载人航天飞控中心。 在4年前,指控中心所在的北京航天城还是一片荒地。飞船上天后能否进入轨道、正常运转、安全返回,航天员能否准确无误地完成各项飞行操作,完全依赖于指控中心实施精确的测量和控制。很多人担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会不会因北京指控中心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而推迟。 然而,中心的科技人员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不等不靠,自主创新,在计算机上、在图纸上创造性地建成了一个个分系统,成功研制出具有7000多个模块和100余万行源程序的飞行控制软件系统,制定出《测控通信系统初步实施方案》、《飞船试验组织关系》等百余套不同岗位的操作方案。一位国外宇航专家到指控中心参观访问,连连赞叹:“中国人了不起!”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事业。尽管每次航天测控都有可靠性指标和“备份”手段,但也会出现某些意外情况。为此,指控中心集中全体科研人员的智慧,组织制定了几十套乃至上百套应急处置方案,对异常情况下应急测控的每一个电钮、每一个开关、每一项操作,都明确规定了由何人何时去执行,确保飞船测控万无一失。 这些应急处置方案,为指控人员精测妙控奠定了基础。 “神舟”一号返回控制指令注入情况异常,航天测控专家席政带领技术人员,在短短的30分钟里迅速制定出新的故障处理方案,飞船顺利向地球返航;执行“神舟”三号飞船留轨舱测控管理任务时,地面数据又多次注入情况异常,飞管室工程师杨震利用最后一分钟时间注入最后一帧数据,留轨舱化险为夷;执行“神舟”四号飞船测控任务中,轨道室工程师刘成军在瞬息万变的数据变化中突然捕捉到一个不寻常的跳码,立即进行正确处置…… 5次飞船测控,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创下了“零失败”的纪录:数十万条准确无误的指令,铺就了中国飞天路! 自主攻坚,抢占世界航天测控技术前沿 2003年10月16日清晨,“神舟”五号飞船正在进行环绕地球的第14圈飞行。 “飞船返回注入开始。”指控中心一声令下,技术人员依次实施一次调姿、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二次调姿等6项关键飞控技术操作。飞船随即建立了升力控制再入姿态,脱离原先的轨道,按照飞控专家们的意愿,向着祖国北部疾速而来。 “‘神舟’五号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仅差0.7公里!”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主着陆场传来的报告声,宣告北京指控中心预报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器的精确返回控制技术,曾是制约我国载人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经过上千次的试验论证,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独创了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方法,开发了飞船返回的核心控制软件,使目标落点的精度达到了任务总体技术要求。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控中心自主创新,相继突破了测控过程可视化技术、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软件构件化技术、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应急救生控制技术等重大难题,8项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飞船绕地球运行时,将在太空受到多种摄动力的影响,其力学模型涉及数学、力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等综合学科。几年艰苦攻关,他们运用高精度时间与坐标系统、大气密度计算模式等先进技术,使飞船定轨精度大大提高,取得了我国近地航天器定轨30年来的重大突破。 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技术,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中心科技人员运用世界最优控制理论,使地面指挥员能够及时对飞船实施精确变轨。在“神舟”飞船飞行任务中,他们多次启动船载小动量发动机,成功进行了高精度的轨道机动控制,令世界航天界刮目相看。 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轨道室主任唐歌实发现两套程序计算的摄动力在小数点后第6位发生了变化。这将导致轨道预报在第5圈后产生400多米的误差。创新就要勇于超越自我。为查找原因,他3天3夜没有合眼,把十几页的推演公式、几十页的实施方案和两套程序,反反复复核对、比较,最后拿出了解决方案,保证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实际轨迹同理论轨迹完全吻合。 青春无悔,将光荣与梦想写在浩瀚太空 在北京指控中心采访,记者惊奇地发现,在中心274个关键技术岗位上挑大梁的全是年轻人,主要科研课题负责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 今年30岁的申劲松,已经成功担任了5次“神舟”飞船飞行任务的总调度。这是一个关键岗位,从飞船升空到返回着陆,成千上万条调度命令都要由他来下达,总调度必须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过程胸有成竹,具有清晰的头脑、敏捷的反应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飞船一旦遇到异常情况,总调度要迅速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当机立断,不容丝毫差错。 青年测控专家欧余军,1995年来到中心软件室航天遥控岗位。他夜以继日研究分析,编写的“北京中心标准化飞行器遥控软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空间飞行器的透明控制。在执行“神舟”三号飞船测控任务中,他过度劳累晕倒在机台上。苏醒过来,他毅然回到岗位上,一只手打着吊瓶,另一只手敲击着键盘,把一条条准确的指令送上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前一天晚上,南太平洋和印度洋风云突变,需要对测控计划重新调整。32岁的总体室副主任李剑,带领同事们连续高强度工作,终于保证飞船各个重要控制环节准确无误。 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告诉记者,正是这群年轻人,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截至目前,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已拥有博士、硕士109名,高级工程师95名,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有14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委以上奖励。其中,80%的科研成果都是由35岁以下年轻科技人员取得的。 展望前程,中国航天事业任重道远。他们正全神贯注,不分白天黑夜,不计儿女情长,在茫茫太空追踪着中国飞船的轨迹。本报记者赵波本报特约记者刘程本报通讯员李学宾 短评:自主创新大有可为 这篇通讯翔实记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员依靠自主创新的力量,短短几年就跻身于世界载人航天测控先进行列的事迹。他们的实践充分证明,自主创新大有可为。 胡锦涛主席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锁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掌握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测控手段,令世界刮目相看。他们的创新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尖端技术不可能直接“拿来”,在一些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重大科技项目上,我们决不能依靠别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快速抢占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制高点,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一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胸怀为祖国争光的崇高理想,坚韧不拔,锐意进取,许多人成为独当一面的科技帅才。他们的生动事迹说明,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根本。全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都应像他们那样,激励创新精神、培育创新素质、提高创新本领,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科研攻关中,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走在前列!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