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圆明园防渗事件反讽景点涨价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5:38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端木 全国各“世遗”和景点涨价风正酣,媒体纷纷报道说,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遭到专家强烈质疑。 这个时候出现这样的新闻,也许是吵嚷着要涨价的各地景点们不愿看到的。因为圆
自去年北京故宫等景点率先提出涨价要求并带动了全国风起云涌的涨价潮以来,要求涨价的各种管理部门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保护经费不足”为主要理由,诚然,全国文物及风景园林系统所占有的财政资金的确严重短缺,这是事实,“缺钱”并不是一个完全编造的理由。但另一方面,由于分配体制的混乱,真正负责文物和景点保护的专业部门,只能在门票总收入中分到很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游客掏出的钱,大部分无法真正用于景区的保护工作,因此,经费不足的理由很难说服游客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为文物保护工作做贡献”。 在可以到达专业保护部门手里的这笔保护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笔钱“怎么使用”、“怎么用好”,以文物等专业部门的现实能力来看,不能不打上一个问号。 一个事例是,洛阳龙门石窟管理局在编400多人,而从事石窟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却只有6人;1999年为保护修复石窟国家拨专款30万元,河南省却因缺乏技术人员而根本无法实施。国家文物局的一份统计资料称,从全国文物系统来看,人员队伍的建设比较薄弱。全国共有3882个机构,高级职称人员拥有数为3546人,平均每一单位仅有0.91人;中级职称人员拥有数为9904人,平均每一单位仅2.55人。该统计报告忧虑地说,全国文物系统从业人员力量比较薄弱(平均每一单位有从业人员16.53人),而从人员素质上看,更值得忧虑,高层次人员如此缺乏,如何开展必要的科研活动?如何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水平? 国家文物局的这种忧虑,在圆明园事件中也得到了一定反证。这种耗费巨资的效益低下的“防渗”工程,缺乏科学的系统生态和景观设计观念,的确如俞孔坚等业内学者所言是得不偿失。这种工程得以上马并持续进行,揭示出各专业保护机构在人员素质、科研水平、资金使用、工程决策程序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让公众掏出更多的钱来“促进文物和景区保护”,但钱就这样使用,让公众如何能够放心? 相关专题: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