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独策划3-26游行闹剧 民间自发组织是谎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9:01 环球时报
台独策划3-26游行闹剧民间自发组织是谎言(图)

台湾当局为骗人游行,想尽了种种办法,连小孩子也被拉进游行队伍。(法新社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台独”势力策划已久的反对《反分裂国家法》大游行,3月26日终于在台北上演。这是由陈水扁及台湾当局直接号召的游行,事前曾被估计“至少百万人”参加,更狂妄的估计甚至说两百万人。然而,实际情形惊了“台独”分子一身汗。尽管民进党做了大量组织工作,拉来了大批“群众演员”,但据台湾和世界许多媒体当天估算,实际参加游行的总人数只有20来万,远低于一年前所谓“2·28守护台湾”游行的人数。有人嘲笑台湾当局这次“演砸了”,也有人敏锐地指出,这一现象恰恰表明《反分裂国家法》已在台湾岛内发生作用。

  游行现场丑态百出

  3月26日下午1时,民进党和主张“急独”的“台湾团结联盟”等组织从台湾各地想尽各种办法拉来一些民众,并在台北市不同地点集合。下午3时,他们从各集合地点分10路向台北市“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主会场集合。这10支队伍纯属拼凑而成,分别冠以“保民主大队”、“要和平大队”、“爱自由大队”、“要团结大队”、“保家园大队”、“护台湾大队”、“反侵略大队”、“反威胁大队”、“反并吞大队”和“反导弹大队”的名称。为了营造“国际支持”气氛,由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带领的第一路队伍,特地让人戴上几个外国领导人的面具,并手执各国国旗,真是丑态百出。

  下午3时17分左右,陈水扁带着家人穿上防弹衣加入到游行队伍,手里还拿着写有“民主、和平、护台湾”字样的“加油棒”。在陈水扁周围,有500名配备防弹皮箱的宪兵作为“肉盾”。他们围成人墙护着陈水扁。一名市民告诉记者,在街上千万别把手放在衣兜里,以免出现军警“误判”。据说,台保安单位已下了格杀令,一旦有突发情况,狙击手可以不待命令,立刻开枪。

  在游行中,虽然民进党与“台湾团结联盟”嘴上都叫着“护台湾”,实则同床异梦。民进党借主场之便占尽上风,把“台湾团结联盟”安排到第九队。“台湾团结联盟”认为,他们夹在民进党队伍中间,空间被大大压缩。为打破民进党的“垄断”,“台湾团结联盟”除动员一部分力量参与游行外,还在其他县市单独搞活动。25日,“台湾团结联盟”举行了吃烤鸡等所谓“民主大餐”的活动。

  李登辉与一批死硬“台独”分子在同一个队伍中,继续鼓吹“正名和制宪”。他们还带着一批猫狗等宠物,和“台独”大佬们一起“发声”。为了和陈水扁争夺媒体注意力,李登辉还故意掀开上衣,向记者展示他没穿防弹衣。“台湾团结联盟”在“立法院”的总召集人罗志明还讽刺陈水扁“当个哑巴在那边走”。

  由于游行变成了遛狗散步,结果游行队伍比原定时间晚了大半个小时才到达主会场。主会场先举行了一系列文艺演出,然后几名“台独”分子宣读“民主和平护台湾”祈祷文。接着所谓的“和平仪式”启动,只见从高达20米的“台湾明珠”发出一道光束,打向象征大陆导弹的“海胆”。集会最后在陈水扁等人手挽着手合唱“伊是咱的宝贝”的歌声中结束。据报道,陈水扁、“行政院长”谢长廷、苏贞昌均未发表演说。对于这样一场闹剧,在台北经营旅馆业的傅女士说,大陆民众千万不要认为台湾人都这样无聊。

  会后,“台独”分子称游行人数超过百万,但台北市长马英九引述警方数据说,集会人群约27万。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消息称游行人数约为24万。对民进党来说,这次游行规模之小出乎意料,不能不说是一次失败。

  “民间自发”完全是谎言

  民进党声称,这场游行完全是“民间发起、民间组织的民间活动”。但许多台湾媒体认为,实际上这次游行从一开始,就是民进党党政高层推动的一场“官方游行”。

  “官办”色彩最大的体现就是陈水扁、谢长廷等人不但亲自参与,并多次施压,让所有“公务员”入伙。这次游行是台湾有史以来现任“总统”、“行政院长”和“部长”们首次一起参加游行。台湾媒体纷纷质疑,当局主要领导人和公务员全都上街,这还叫“民间自发的”吗?

  为了组织这次游行,陈水扁至少曾6次“号召台湾人民站出来”,除了对《反分裂国家法》极尽歪曲、污蔑、攻讦之能事外,他还狂妄地宣称要让反分裂法“变成一张废纸”。“行政院长”谢长廷更在行政院会议上,以“公务员不能自外于台湾人民”为由,迫使公务员参加游行。虽然行政院发言人随后“澄清”说,政府只“鼓励”公务员参加,将采取“不强制、不报到点名、不集体行动”的“三不政策”,但许多媒体认为,公务员一般都是看长官的脸色行事,长官都参加了,并希望大家去,谁敢不去?各种迹象显示,台湾当局通过行政系统动员公务员参加游行,甚至分配任务,这一点在泛绿执政的台北县、高雄市表现得非常清楚,甚至连消防人员都被强制报名。

  据民进党称,这次游行花费8000万元新台币(4个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但是,许多台湾媒体认为,这次活动劳民伤财,除了交通、服装、食品等费用外,加上3万警卫和500名贴身保镖等费用,花费之多绝非8000万新台币可以办得到。一些台湾“立委”认为这次游行总费用可能高达10亿新台币,他们痛批民进党政府浪费纳税人的钱搞“政治嘉年华”。

  岛内一片反对声

  国民党和亲民党明确表示,对这样一场无聊的政治小把戏“没兴趣”。26日,国民党主席连战离开台北市,下乡走访基层;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则一直留在林口的家里;国亲两党“立委”基本上没参加游行,他们还呼吁陈水扁多花些心力解决民生问题。

  大多数岛内民众也对当局搞的这次游行不以为然。台湾《联合报》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2%的民众表示不会参加游行;反对游行的民众占34%;35%的民众认为陈水扁此举不利两岸关系发展;高达46%的民众认为谢长廷鼓励公务员参加游行的举措不妥。TVBS电视台的民调显示,20至29岁民众中,仅有6%的人愿参加游行。中时电子报民调发现,一般民众对于《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并不熟悉,半数民众都表示“没意见、没感觉”,对于当局宣称“将暂停两岸交流”,赞同的也只有18%,反对的则高达40%。一位家住台北的李先生说,这两年政客动不动就号召民众上街,但是真的会像他们所说,游行一下就能保台湾人民一辈子的平安吗?

  对台湾当局搞这次游行,就连民进党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台独理论大师”之称的民进党“立委”林浊水批评游行的做法不当,他“拜托”陈水扁、谢长廷等人不要上街参加游行,因为这“是没本事人做的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前一向支持陈水扁的台湾著名商人许文龙在“3·26游行”之前发表公开信说,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最近胡锦涛主席的谈话和《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让他“心里踏实许多,也更放心到大陆投资”。他强调:“台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搞‘台独’只会把台湾引向战争,把人民拖向灾难。”许文龙选择“3·26”这天发表这番“一中告白”,立即在岛内引起强烈反响。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赶忙“灭火”,说这是“在商言商”。但此间商界人士纷纷表示,许文龙说出了他们想说又不敢说的心声。

  美国让陈水扁“自制”

  美国对陈水扁搞这次游行也不太支持。就在陈水扁决定参加游行的前一天,台湾《中国时报》全文刊登了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主席卜睿哲的文章,题目是《台湾勿过度反应最利己》;另一位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主席白乐琦22日则在华盛顿的一场研讨会上提醒说,台湾不要只“抓紧”美国,美国现在“太忙了”,无法全力“帮助”台湾。台湾媒体认为,这是美国通过“民间”管道,公开呼吁陈水扁当局“自制”,不要对《反分裂国家法》“过度反应”,以免损害美台关系,危及台湾安全基础。不过,台湾当局对美国的反应解读为,美国只要求台湾当局“自制”,并非“反对”,因此,陈水扁似乎找到“窍门”,搞起了只游行不讲话的把戏。

  台湾人民会正确解读反分裂法

  对于“台独”分子的游行,大陆许多专家认为,“3·26”只是“台独”分裂势力针对《反分裂国家法》的一次集中发泄,完全在大陆的意料之中。这次游行,自然会给两岸关系带来一些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但毕竟是一时的和有限的。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3·26”之后,极少数“台独”分子还会继续搞些所谓的反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活动,因为《反分裂国家法》针对的就是“台独”分子,他们有所反应也是正常的。但这些活动违背了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意愿,大多数岛内民众希望当局回到新中间战线上来,正面应对大陆一系列改善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从根本上缓和改善两岸关系。这次“台独”分子游行搞成一场闹剧,证明少数“台独”分子想制造分裂活动是没有市场的,也搞不起来。因此,今后岛内大的、急进的针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活动将会告一段落。

  余克礼表示,随着台湾民众对《反分裂国家法》条文的全面深入了解,特别是在许文龙等人已经做出正确解读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敢于站出来表达他们真正的想法,《反分裂国家法》会得到越来越多台湾民众的接受。祖国大陆在《反分裂国家法》中体现的善意,终有一天会被台湾同胞所认同。本报驻台北特派记者 郑固固 聂传清 本报特约记者 于扬 本报记者 谢湘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