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欲再造新苏南 扬州能否重与苏杭鼎峙(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5:56 长三角专刊

  从政府到企业,到普通的市民,都要多一些创新精神

  徜徉在春天的扬州城,古城昔日“街垂千步柳”“无处不飞花”的繁盛依稀可辨。

  无论是临街那绿柳掩映的小河,掩藏在迎春花丛后一人宽的窄巷,还是雕梁画栋的深宅大院,飘着米糕香味的古桥两端的热闹街市,都透着股漫不经心、与生俱来的清雅,以及富足市井的逍遥与闲适。

  "也许,这正是扬州人多年来'小富即安',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原因所在。"殷圣元说。今年1月21日,随扬州政府考察团赴泰州、南通、江阴考察学习,短短两天,殷圣元感受颇深。

  在兴化市戴南镇,这个全国著名的不锈钢之乡的快速发展令殷圣元们面红耳热。全镇近千家不锈钢企业年产量25万吨,占全国不锈钢总产量的17。

  殷圣元说:"戴南镇地处偏僻的里下河地区,可是,不照样发展得很好?"

  在江阴,殷圣元们寻找18家上市公司的"江阴板块"产生的根源。"江阴现象就是市政府解放思想的结果。"殷圣元说,"江阴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外地投资办厂。这在许多扬州人看来不可思议:厂办在别处,为别处的GDP增长做贡献?其实,企业走出去,每年按股分红的部分仍回到总部,总部仍在受益。且企业走出去,市场空间大了,决策灵活,规模做大,根基扎得更牢。"

  在殷圣元看来,这3年来扬州经济发展很快,但企业创新的精神、全民创业的势头还不强。

  殷圣元们反思,或许可以解释多年来扬州的一些困惑:名声响亮的省部级大企业多,地方骨干企业、上市企业少;同为全国4大菜系,淮扬菜却远不及川菜、粤菜南征北战;名声赫赫的扬州"三把刀",更多地成了历史荣光及文化意象,而非市场的强者……

  "扬州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从政府到企业,到普通的市民,都必须更新观念,多一些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激活内在实力。"殷圣元说。

  江苏急欲再造一个“新苏南”

  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颢瀚教授的对话

  ●忽视上海这一经济桥头堡的作用,苏中地区的经济国际化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

  ●扬、泰、通三地谁会跑得更快?这要看三地在跨江联动上的力度与效率

  苏中正处于特殊的发展机遇期

  记者:一直以来,苏中经济发展都有些不冷不热,尤其在外向型经济,难有大手笔,为什么去年有如此大幅增长?

  (背景:2004年,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及直属的15个市(县),打了个“翻身仗”。据江苏省统计资料分析,这一年,全省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21.4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协议注册外资3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7.1%。而苏中地区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协议注册外资同比增幅则分别达95.6%和51.3%;其实际到账外资占全省比重从上年9.6%上升到17.8%,比重增加近1倍。)

  张颢瀚:无论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还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来看,苏中地区正处在特殊的发展机遇期。

  上海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功能逐步加强,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速度加快。怎么转?转给谁?就要看周边地区的吸纳能力。

  目前,苏南经济已进入高度外向化阶段,土地资源紧缺,产业上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方向,也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需向外转移。长三角以外,虽然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但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且运输成本大。而沿江而立的苏中,不仅具有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还具有一定的产业配套基础。尤其近3年来,随着沿江高速公路、跨江大桥、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拉近了苏中与苏南、上海的距离。江苏省大力推进沿江开发战略,本意就是想通过对苏中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再建一个“新苏南”,进而辐射苏北,促进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江苏加大对苏中的支持,据统计,2003年,省政府用于苏中地区11个开发区的奖励资金就达到9030万元,加上土地资金返还,道路建设补助,对苏中地区投入有数亿元之多。苏中的发展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

  “桥牌”是必需的,但未必就是“王牌”

  记者:这几年,苏中三市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都有跨江大桥,都建起连接苏南、上海的快速交通体系,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三地经济本来就差距不大,现在更是暗暗较劲。扬州说要力争苏中第一;泰州要做苏中排头兵;南通则将目标定位在上海北翼最亮的一颗星。三地跨江大桥建设时间各有先后,借桥发力,三地在经济发展上谁先谁后?

  (背景:扬州、泰州、南通目前各有一座跨江大桥润扬大桥、江阴大桥、苏通大桥,除此之外,各市同时还有一至两个跨江通道在规划中。

  3座已建或在建的跨江通道中,1999年竣工通车的江阴大桥最早。泰州市抓住机遇,从1999年开始投资75亿元,大打交通建设战役,新建公路1800多公里,力促泰州成为苏南乃至上海经济“渡江作战”的桥头堡,仅去年就有20多家台湾企业到这里投资。

  润扬大桥虽然晚了5年,但扬州人早在3年前就打出“桥牌”,与上海经济亲密接触,在汽车、化工、纺织等领域,促成多项并购项目。并且,在扬州人看来,其背后拥有广袤的内陆平原,也提升了其竞争力。

  苏通大桥要到2008年才建成,南通人备感压力。但是,南通与上海距离最近,接轨便利,还划出专门区域,建立上海工业园区,吸引上海大企业。去年,南通市实际到账外资为9.1亿美元,为苏中三市之首。)

  张颢瀚:这就要看三地在跨江联动上的力度和效率。

  三地所打的“桥牌”,更多是指向上海。这当然是必要的,长三角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忽视上海这一经济桥头堡的作用,否则,苏中地区的经济国际化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而经济国际化是苏中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三市需要做的主要是外联,而不是内接。

  但是,三地不能忽视“跨江联动”的力量。扬州要借“宁镇扬经济板块”的组团发展之力;泰州,要实现与常州、无锡的无缝对接;南通,主要联动方向在上海,但苏州的辐射源亦不能错过,这样,才能长袖善舞,真正做到借桥发力。

  “桥牌”是必需的,但未必就是“王牌”。三地要超常规发展,就必须找到突破常规的条件,最根本的,是向国际市场寻求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这需要各地具备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目前看,各地的观念更新都还不够。

  比如对沿江开发的认识,三个城市都强调,在江苏省提出沿江开发战略之前,就已经开始各自的沿江发展计划,其实,“此沿江”非“彼沿江”。“此沿江”强调产业集聚与地区间的互动协作;强调构筑“跨江平台”与“跨江联动”;强调产业提升与向北推进。而“彼沿江”则不过是过去开发区观念的延伸。直到今天,有些人的对沿江开发的理解还停留在“彼沿江”层面,非但影响自身发展速度,也会牵制整个沿江开发计划。

  产业门类的同构不是大问题

  记者:无论是接轨上海,还是跨桥联动和沿江推进,苏中三市在崛起过程中,都出现了与当年苏南极为惊人相似的一幕———产业同构。对此,三市该如何应对?

  (背景:2004年,扬州、泰州、南通各自的沿江开发的详细规划都已完成。

  扬州:在未来5-10年,着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为江中以化工、汽车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港站综合物流和石化专业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和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泰州:形成化工、医药、船舶、材料、机电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中心,培育汽车、网络家电、新材料、造纸、冶金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制浆-造纸-纸品加工产业链。

  南通:重点打造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船舶及配套业、现代纺织和物流等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将沿江地区建设成全市产业集聚程度和开放度最高、接纳上海和苏南辐射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密集带。)

  张颢瀚:产业同构并不是大问题。

  以往,我们都认为产业的区域同构会形成恶性竞争,其实不然。去年,我们曾就苏浙沪地区产业同构做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政府在地区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上有雷同,大产业门类同构率达90%以上,但是,三地间产品的同构率只在30%以下,产品差异性很大。在我看来,恰恰是因为产业门类的同构、产品门类的差异,使这一区域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有一个有趣现象,规模竞争力较高的地区,产业同构度往往也较高;而规模竞争力较低的地区,产业门类同构度往往也低。因此,对苏中地区产业同构不必过分担心。尤其在市场导向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地区产业的高度重合是不可能的,对于产业同构,市场会自我调节。

  产业同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港口、机场、大桥、电厂等大型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上的同构。长三角地区本身土地少,水、电、煤资源稀缺,希望苏中三地在发展过程中能做到资源共享,在集约型发展道路走出一条新路。

  京口瓜洲一桥连

  扬州、镇江的长江“双子城”设想

  无论是沿江开发,还是物流中心建设,扬州都需要与镇江跨江联动,形成1+1>2的效应。只有这一经济板块整体实力增强了,才能承担起辐射苏北,扩大长三角区域经济影响力的历史使命

  今年3月16日,镇江地产的万方超市在扬州梅岭开了第二家分店。这个消息,比起当年上海联华、南京苏果的“入侵”,给扬州人带来的冲击波显然更大。

  “百姓在生活中已真切感受到润扬大桥的经济效应。”扬州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欣喜地说。

  去年下半年,镇江、扬州两地商企互动就已演绎得轰轰烈烈。该年8月,扬州高视眼镜在镇江开起首家分店,两个月后,该市专营电子产品的“天天乐电子”斥资50多万元,在镇江投资“天天乐数码港”。有统计说,去年,过江抢占商机的扬州商企不下10家。在镇江,除了万方之外,大胡子骨头汤馆、巴西烤肉等,都到扬州寻找商机。

  相比民间商业资本急速渗透,官方合作虽进展缓慢,却也有实质性动作。

  去年以来,两地在旅游资源开发、城际交通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初次尝试联手运作。比如,联手推出的古运河旅游、宗教游专线;就开通城际公交专线一事达成共识;两地共同组团赴外地招贤揽才等等。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镇江、扬州在有些产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协调配套。“最突出的是船舶产业。”镇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规划处处长夏卫军介绍说,“扬州以整船生产为主,年造船能力50多万吨。而镇江的船舶产业特色是拥有多家船舶配套厂,生产各类锚链、螺旋桨、船舶辅机、船舶动力、船舶电器、船舶防污等。”

  “与江阴、靖江组合不同,镇江与扬州实力相当,经济互补性不强,类似靖江江阴工业园这样的合作显然不会发生。”江苏省沿江开发协调小组办公室副处长周万春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扬州可以绕过镇江,崛起苏中。在周万春看来,无论是沿江开发,还是物流中心建设,扬州都需要与镇江跨江联动,形成1+1>2的效应。“只有这一经济板块整体实力增强了,才能承担起辐射苏北,扩大长三角区域经济影响力的历史使命。”

  “我们希望,润扬大桥不仅仅是交通桥,还是一座城市桥,是镇江、扬州两地同城化的平台。”镇江市交通局副局长、润扬大桥项目副总指挥丁锋说。这意味着,两地必须在沿江岸线开发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近来两城间的某些细节向外界昭示,丁锋所说的目标也许并非遥远。在扬州,正筹划将两地公园“年票”统一,有了它,两地市民或其他游客,可以在一年内,随意游览瘦西湖、个园、金山、焦山等两地景点;在镇江,早起去扬州富春茶社吃早点的人多起来了……

  “京口瓜洲一水间”,一直以来,镇江与扬州两地,文化相亲,经济实力相近,借文化之手推动两地的同城化,或许不失为一条捷径。人民日报记者 郝洪

[上一页] [1] [2]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