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先农坛挖出国宝级文物乾隆御碑(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02:14 北京娱乐信报 | ||||||||
专家表示,这个碑身的雕刻很精美。信报记者 李方宇/摄 信报讯(记者王健)市文物局经过数十年艰苦寻找,一座重40多吨,曾在民间传说,却不见于史书记载的无名乾隆御题石碑,昨天在先农坛北坛区一家食品厂内的地下出土,该石碑堪称国宝级文物。 主持此次考古发掘的,北京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王武钰介绍,出土的这座石碑由两个碑座、一段碑身和2个碑帽组成,大部分组件刚刚出土,目前仅剩一件碑帽仍在土中。经初步测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晓峰介绍,这座石碑的规格很高,是清代皇家御碑,上面刻的《皇都篇》和《帝都篇》,是乾隆皇帝亲手书写的楷书,其内容是乾隆皇帝历数中国适合作为国都的大城市,并一一比较,最后的结论是北京最适合作为国都,并讲出了理由。这座御碑虽然级别高,但却未见任何清朝正史记载,倒是在野史和民国报刊中有零星记述。“这座石御碑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出土的极为重要的文物。” 昨日15时40分左右,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闻讯赶到考古现场,在看到这块乾隆御碑后,梅宁华惊呼国宝。他认为,这么珍贵的乾隆御题石碑十分难得,而且保存得这么完好,就更加难得。 在这块无名乾隆御碑发掘的过程中,曾有专家认为,该石碑是雕凿燕墩乾隆御碑时留下的废碑,因为出了错误,所以被抛弃在先农坛。昨天在考古现场,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王武钰和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城都驳斥了这种说法。王武钰说,这座无名乾隆御碑的材质和雕工都非常好,上面的《皇都篇》和《帝都篇》中也没有错字,显然不可能是废碑。而且这座碑上的楷书字体舒展,观赏性雕刻得比燕墩乾隆御碑要高。 舒晓峰透露,这座御碑将在不久即将落成的首都博物馆新馆中展出。御碑重达40多吨,首博新馆的地面能否承受这么重的重量,还需要专家测算,寻求解决方案。王武钰透露,运往首都博物馆前御碑还将进行清洗和保护。至于清洗的方式,将先用蒸馏水后用超声波,让御碑恢复往日模样。 四大谜团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城告诉记者,这块乾隆御碑身上,还有四大未解之谜: 首先,位于永定门外的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墩上,也有一块形状和规格相似的乾隆御碑,燕墩御碑上,刻的也是乾隆皇帝手书的《皇都篇》和《帝都篇》,同是隶书体。为何同样的内容要刻在两块石碑上? 其次,永定门外和先农坛相距很近,为何要在如此近的地方立两块如此高规格的皇家御碑? 第三,该御碑在民间广为流传,野史也有记载,但清朝档案中并未记载有这样一块石碑存在。有皇帝御题的石碑为何史书中未见记载呢? 第四,当初是谁,为何要刻立这块石碑呢?发掘结束后,首博专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寻宝经历 市文物局的专家介绍,民国以来,民间一直传说先农坛附近有这样一块乾隆御题石碑。几十年来,市文物局一直对该传说高度重视,曾于1999年指示位于先农坛的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寻找这块石碑。 2000年,市文物局会同宣武区政府对先农坛北坛区的居民、工厂进行了大规模搬迁,迁出了70余户居民和11家小工厂,但勘探后依然一无所获。 2004年9月,文物局再次决定寻找神秘乾隆御碑。 2004年10月27日,古建博物馆会同地矿局利用探地雷达对先农坛北门居民区进行扫描,发现食品厂所在院落中,数间办公室的地下有异物存在。 2004年10月30日,古建馆随即对这几间办公室的地下进行挖掘,但没有收获。发掘失败后,古建博物馆再次找到当地一些老人了解情况。其中有位老人称,他见过这块石碑。 2004年11月5日,考古工作人员对老人指认的地区再次进行扫描,在食品厂院落中的地下发现了新的异常,并精确定位。 2004年11月6日,古建博物馆对该处进行了紧急勘探,挖到7日上午,终于在距离地表50厘米处,发现一段汉白玉石段,上面刻的文字赫然是楷书乾隆御笔《皇都篇》和《帝都篇》,震惊了考古界。发现石碑后,首都博物馆对石碑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