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积极求解“穷人经济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7:35 新华网 | ||||||||
两位粮农堆放玉米 “大包干”策源地小岗村如今有了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曾是中国农业楷模的大寨村现在农业经济比重仅为2%。这两个著名村庄的沧桑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在艰辛中求解“穷人的经济学”的努力与探索。 正是在这种探索中,河南省今年集中财力在24个县打造“中原粮食核心产区”,计划每亩地平均投资300元以上。“不能让养活了中国的农民受穷,不能让种粮食的农民吃亏。
实现规模经营,必须要“减少农民”。中部六省1.9亿农民生产全国近1/3的粮食,现有4600多万农民外出打工。劳动力要转移,必须通过教育培训使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去年,国家实施“阳光工程”,中部六省投资近8亿元培训了260万农民。如果已转移和需转移的农民全部参加培训,培训经费就达数千亿元。若考虑新增劳动力和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人力资源所需投资几乎就是天文数字。 转移劳动力、反哺农业都需要加速工业化,工业化加速又会加剧人地矛盾。有专家称,中国“三农”问题,就像一道错综复杂的系统方程式,其难度绝无仅有。倘说“穷人的经济学”是一座大山,那么,中国已幸运地找到了一条翻越大山之路。但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披荆斩棘,一步一步稳健前行。 作 者:新华社记者 张先国 胡靖国 顾立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