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200期系列活动之中国周刊市场对话(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15:29 新周刊 | ||||||||
马斌:接下来有请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先生致辞,有请。 张伯海:很高兴参加今天晚上这个会,我准备了一个发言稿,我就念头一段,念末一段,这个稿子我提供给《新周刊》,供你们参考,好不好? 首先,祝贺《新周刊》创刊200期,前天,我收到了《三联生活周刊》为纪念创办10周
再念最后一段,这是个很新很难的课题,改革开放不过20来年,我们还没有在这方面探讨、积累到十分成熟的经验!全世界的时政、社会类期刊各有自己的背景,也难以为我们提供直接可用的经验。中国时政、社会类期刊的发展之路,要靠我们自己不断开拓。大家都是吃螃蟹的人,是披荆斩棘的拓荒者。说实在的,我一直钦佩《新周刊》敢吃螃蟹的精神,开拓时政、社会类周刊的路要遇到比开拓文化类、生活类、娱乐类期刊之路更重大的困难,更多的险情。我们正是从这个角度敬佩,怀着建设中国时政、社会类周刊的大目标,并愿意为此而做奉献的同志们,你们用自己的摸爬滚打,用自己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铺筑了中国时政、社会类期刊的前行之路,中国期刊历史上将会记载你们这一艰辛的历程,记住你们的业绩。谢谢你们! 马斌:谢谢老先生的致词,我们马上进行抽奖,大家如果没有留名片的,马上到后台把名片塞进去,同志们咱先吃着,喝着,一会儿再玩。 封新城:新锐这个词,1933年有这样一句话,其实是我们办《新周刊》的时候并不知道的,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她今天也来了,她上任《新周刊》广告总监之后,发现了“新锐”这么一个词,我想1933年,这个词,一直没有被关注,而且在我们新周刊创刊之后,我们从最初的想新一点,做着做着有一个新锐这个词,特别能够表达我们的追求。《新周刊》相对说应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杂志品牌,我想可能大家印象更深的是《新周刊》比较爱做秀,比较爱发榜,有人送我们外号叫杂志中的秀哥和榜爷。今天下午刚刚搞了一个中国电视节目榜,我们这个榜还没颁结果就被新京报抢发出去了,弄得我们比较狼狈,在现场也有中国电视节目榜的获奖的主持人,我们等一下请到台上来。《新周刊》刊标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在刊标中有一个地球,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地球,这个地球是东半球的一面,正好是中国的这一面,我们把它融到《新周刊》的刊标中间去说明我们努力向国际传媒学习,有一个世界眼光的这么一个追求。同时大家看到上面非常小的一行小字,就是现在“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们是为了新一点,当时我写那个发刊词里面还信誓旦旦地说,我们将每一期有这么一行字,一年之后我们发现其实新锐这个词更符合我们。但是熟悉《新周刊》的朋友可能知道《新周刊》还有一个刊标,就是满场都是锐字,这个锐,朋友们的说法就是,这是《新周刊》的另一个刊标,我把我们这个追求和努力作为我们的另外一个刊标。 我想这个新锐有很多很多解释,但是我们自我的解释就是,新锐就是杀伤力,不仅新,而且锐,由于我们对新锐的追求,它有同时变成了我们一个使命,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和记录我们社会中国的新锐的人和事,同时不断地刷新新锐,这就是我们一个使命。在发现新锐过程当中,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在这个历程当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我们每期的期刊。这个“中国不踢球”,这是新周刊走向全国的开始,还有这么大的“我爱你”,这是第一个情人节特辑,据说当时成全了很多的情侣。这是“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是新周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关注的一个开始,也是发榜的开始。这个“20年备忘”,基本上就把中国的断代史呈现出来了。我跟大家讲一个背景,因为20年中国备忘,我们遭到停刊整顿三个月,随后出版的就是这本,这里有故事的。感动中国现在已经延伸到中央电视台了,这个不是咱们电视台的意思,这个是可以不断地追溯下去的。大家看到的这个“飘一代”,这恐怕是《新周刊》自创的概念中最著名的一个。这个是“生活方式创意榜”,是我们转向对生活方式关注的开始。还有很多,大家都知道了。 这是“第四城”,是城市营销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很可惜,我不好意思跟大家说,从这个策划中我们拿了多少钱。 “80年代下的蛋”,这是另外一个关注新人类的话题,这个标题是在咱们国家正式进行阶层划分之前的一个话题。“知道分子”,这是王朔提出来的,到我们这儿变成一个市场知识分子的代称。随着中国的整个转型,我们也转型向关注整个生活方式的变迁,从一个生活方式的记录者和报道者这么一个转型。接下来还有F40,这是我们这些办刊人对这样一个年龄层的一个自我的总结,在座的很多都是来自F40,F40的意思,我们解释了很多,但是首先就是花,花一样的40岁,是新中年的诞生。我们在不断地发现和记录新锐的同时,我们还有很多实际行动去落实,我不敢说我们自己很新锐,但《新周刊》肯定是一个“新锐”最卖力的吹鼓手。 现在呢,《新周刊》200期了,200期就给我们的读者朋友和支持帮助我们的朋友有一个交代,《新周刊》刷新新锐作为一个新的目标,新的一期也值得大家一看,很多新锐200的当选者也在现场,可以说今天也是一个新锐的大聚会,今天发现了很多的新锐没有能够入选,所以我想第201个我们《新周刊》也愿意作为一个竞争者。 在报道方面我们将跟我们的同行们继续竞争,加强社会报道,新闻人物报道,以及生活方式开发,同时《新周刊》在周刊当中视觉上的优势将继续作为一个特点去发扬光大。社会在发展,读者也在变,什么是核心读者呢?我们的描述是“新富阶层”,相信很多在座的同行肯定也是这四个字,敢于把一个媒体自称为商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但是《新周刊》的自我定位是:观点供应商、资讯整合商、视觉开发商、传媒运营商这个定位是自我要求,做得到和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作为《新周刊》这就是它的运营理念,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新的记录等待我们去刷新,刚刚过了200期后,很快在明年我们会迎来《新周刊》10周年的生日,希望那一天我还能见到在座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来捧场,希望在广州见,我们就不到北京来了。我的目的开个头为《新周刊》市场规划铺垫一下,我想到的是其他老总跟我的交流甚至是交锋,今天来,我又变为了我的老本行,我以前就是主持人,不过是电台,没有出现在大家面前,窦文涛来了又走了,那时候我是他的头儿,窦文涛出名了,我就觉得做这个很出名。我接下来就不下去了,就跟马斌一起主持。 马斌:我们说《新周刊》,我是做马斌读报的,作为国内评价《新周刊》,的确是公正的刊物,从《新周刊》的创意上看,公共的利益在市场上的影响,真正说叫什么中国电视节目榜的并不多,尽管它还在一个不断行进过程中,但的确反映了公众、民间性的评选。都能意味着民间的理念。 接下来的程序是“五审封新城”,第一个问题是《新周刊》在创办200期之际,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市场对话? 封新城:1年前的4、5月份,我们在新浪的邀请下,一群老总去了南非,中国新闻周刊的社长刘北宪同志提议说周刊应该搞一个论坛,我接到这个任务后,做了很多的准备,交给了一家公司去操作,但是没有最后完成,我就想,正好我们200期了,人都齐,齐了就不妨把这个话题说一说,所以就搞了一个周刊市场对话,就是对话。 马斌:二审封新城,你怎么定位《新周刊》? 封新城:就是新锐啊。 马斌:三审封新城,在200期之后《新周刊》为什么要刷新新锐? 封新城:我们那时候有老大的感觉,说明一个问题,那个时候市场没有像今天这么成熟,竞争像今天这么激烈,那个时候我们的读者和资讯的获取渠道没有这么丰富,我想对于《新周刊》来说,刷新新锐实际上是说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马斌:四审封新城,你是怎么和刘北宪、栓子怎么斗志斗勇的? 封新城:做朋友的机会多,做对手的机会不多,周刊是否来了是否竞争到那个程度,是个问号,待会老总还有各自的回答。 马斌:五审封新城,《新周刊》在市场的延伸方面有什么样的设想和规划? 封新城:每一个做传媒的都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希望在一个品牌之上,能够有更多的延伸,《新周刊》不能说做得很好,至少延伸到了四大榜,还有我们曾经做过很多的周报和杂志,也感觉到了来自市场、资金包括人才等等方面的压力,200期之后,我刚才讲了很多的想法,希望能够在200期之后的《新周刊》这个品牌能够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