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重视温家宝访问 欲借中印模式解决印巴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2:35 环球时报 | ||||||||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访印度前夕,法新社、美联社、德新社等世界媒体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称此次访问的意义超出地区范围。事实上,近些年来,印度自身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重要转变。经济的高速增长提高了印度的自信,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威胁论”,虽然有时还会从角落里冒出来,但声音已十分微弱。印度主流媒体对中国正面的报道压倒了负面报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断给予肯定。中印两国在发展问题上不应对抗而应合作,已经成为印度主流社会的共识。
“合作胜过竞争” 随着4月9日温家宝到访日期的临近,印主流媒体及驻印国际媒体普遍要求采访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3月以来,孙大使先后单独接受印主流媒体采访达10余次。由于前来采访的记者众多,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只得于4月1日在使馆里召开记者会,有30多家媒体参加,超过了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印度时的报道规模。 印度各大媒体还纷纷邀请印度的“中国通”撰写文章,以期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报刊的销售量。4月4日,《印度快报》头版发表文章,题目引用了温家宝在北京的讲话“让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地”,并配发温家宝照片,图片下写着“合作胜过竞争”。该报还在其财经版发表综述,高度评价了双边贸易的迅猛发展,并预测随着温家宝此次来访,双边经贸关系将有更大突破。《亚洲年代》4月5日头版文章中写道:不仅亚洲,全世界都会看到中国总理访问印度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研讨言必称中国 经贸合作是两国合作中的亮点。印度人士认为,中印人口结构相似,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人们都有东方思维,又都曾经历过计划经济。相似的近代史和改革历程,使得两国可以互相学习。如今,中国与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是8%至10%,印度是6%至7%。印度已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数据当成衡量自己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印度工商界还掀起了学习中国的浪潮。在诸多关于经济发展的研讨会中,学者们言必称中国。 中国产品也遍布印度市场。印度著名电器经销公司———巴佳吉电器总经理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电器商店都来这里订购中国的微波炉、电熨斗、榨汁机等小家电。印度一些作坊厂家在仿制中国烟花时,还把产品命名为“中国龙蛋”,以图借中国的名声畅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印间的竞争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但不少印度人认为,有竞争就否定合作,有竞争就大喊威胁是不自信的表现。两国都有巨大的市场,印度在信息产业、医药方面有优势,中国在硬件、皮革、化工方面有优势,双方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据报道,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印度在东亚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中贸易额已经从2002年的50亿美元猛增到了2004年的130多亿美元。贸易的不断增加会减小双方就能源问题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印度官员正讨论两国的能源合作问题。 “中印模式”解决印巴问题 近来,印度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还使出浑身解数挖掘中印边界谈判内幕。3月26日的《印度斯坦时报》发表题为《德里和北京接近解决边境纠纷》的报道,披露了两国边界工作小组的谈判内幕及可能签署的解决边界纠纷的指导原则。《先锋报》4月2日的头版报道说,“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访问将使中印迈过1962年以来的边界困扰,走上和平之桥。” 边界纠纷曾是阻碍中印关系大门完全敞开的一块石头。印度历史教科书中一直把1962年中印战争解释为中国“入侵”印度,这种灌输教育使年轻人对中国心存芥蒂。在记者接触的印度人中,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印度版本”的中印战争原因。对历史的误解使两国关系曾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直到1993年两国签订《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议后,中印实控线才出现了缓和迹象。2004年8月15日,印度军人首次邀请中国边防军官兵一起庆祝印度独立日,还特意做了旁遮普风味的中国炒面。同年10月1日,中国边防军也邀请50多名印度军人携带家眷跨过实控线,与中国军人一起欢度中国国庆节。 如今,边界问题已经不是中印间的最大问题,边界问题的存在,并不影响两国在其他领域发展全面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印度方面还有人使用“中国模式”或“中印模式”这个术语,意指两国可以先搁置边界纠纷,发展经贸关系,促进人员交往和沟通,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作铺垫。他们认为,这一模式也应适用于印巴解决克什米尔领土争端。 “中印不会再有战争” 随着中印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更多的人关心,两国到底是对手还是朋友?对此,印度总理辛格称,“今天我们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他期待双方“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我们之间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印度的“中国热”正在升温。在印度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印度首都的两所大学———尼赫鲁大学和德里大学都有汉语专业,每年有40多名毕业生。他们往往还没有毕业,就已被印度的本地和跨国公司预定,负责对华贸易和业务。 中国人擅长宏观思维和长远规划,印度人精于计算和逻辑思维。两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互补性,双方都意识到能从彼此身上获益良多。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就认为,两国将能相互激励、共同前进,但必须避免陷入对立阵营。 印度国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杰拉姆·拉米什在今年3月下旬出版的《认识中印关系》一书中,展望了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该书的中心论点就是用务实的态度处理中印关系,认为中印关系不是冲突和对抗的关系。该书指出:“我们不应该被美国对印度民主的赞美所迷惑,美国赞美印度的目的是希望印度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盟友。”印度国际战略专家也指出,只要中印携起手来,就能够打破美国对世界的垄断。 对于西藏问题,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时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就重申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印度大部分人不支持西藏独立。另一方面,中印巴的关系正日益稳固。印度知识界有人称:“即使中印间会发生竞争,两国间也永远不再可能发生战争。” 本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张讴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彦 相关专题:温家宝出访南亚四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