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辽宁锦州数千吨国家储备粮霉变内幕调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5:44 时代商报
辽宁锦州数千吨国家储备粮霉变内幕调查(图)

目测即可见玉米霉变。本组图片均由时代商报记者于江涛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5年1月下旬,锦州市“两会”期间,70多份有关霉变“国储粮”的情况反映连同霉变粮食标本被一同送到了大会秘书处。但此后“情况反映”没有下文,3000吨“国储粮”霉变一事至今如泥牛入海。

  2005年4月1日,锦州市粮油检测站对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抽样检验发现,所提取样品在“容重”这一指标上,均只达到了“三等要求”,而国家在“国储粮”“容重”这一重要
指标上的要求是必须达到“二等以上”。

  粮库内部职工举报,2003年末至2004年初,3000吨“霉变粮食”经“烘干”入库。此后,霉粮掺杂在其他粮食中被运往各地,期间发生了“万吨霉粮”被上海方面退货的丑闻。

  3000吨“霉粮”何来?何去?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家储备粮食(简称“国储粮”)更是命脉中的“命脉”。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这部分粮食的储存、使用极为重视,要求“国储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无霉变、无虫害、无鼠雀、无事故。

  而发生在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的“霉粮事件”前前后后却让人对其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问责体系产生怀疑。

  万吨“国储粮”搁浅上海滩

  2004年五六月间,1万吨存在不同程度霉变的“国储粮”在运抵上海港后被收货方发现,随后,与此有关的3000吨霉变“国储粮”一步步进入了记者的调查视线。谁知,当“霉粮”被奋力撞开冰山一角后,一切又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当时由辽宁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为上海方面“代储”的1万吨“国储粮”(玉米)如期运抵上海港,当地粮食部门负责验粮、收粮的工作人员马上开始工作,可是眼前的情况令他们非常惊讶,工作人员不得不跟上级取得了联系———由船上卸下的粮食中,混杂着大量霉变颗粒,1万吨全是如此!

  “经上海方面的初步检验,那些玉米中的脂肪酸值高达70%-80%,而正常的这个数值应该在40%左右。”经历此事的锦州国储库内部人员事后这样向记者叙述了这批粮食的发霉情况。

  由于这1万吨玉米是由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沈阳分公司从中协调并决定由辽宁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为上海代为储存的,所以上海方面迅速将信息上报到了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主管上级———“中储粮沈阳分公司”。因为按照协议和“国储粮”的有关规定,发生霉变是根本不允许的。同时上海方面拒绝接收这批粮食,1万吨“国储粮”无限期地滞留在了上海港。

  得知“意外”情况出现后,“中储粮沈阳分公司”立即责成辽宁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调查和处理,对于调查的细节,记者和所有人都不得而知,但处理结果比较明朗,那之后不久,另有一批等量的玉米被运抵上海,并经检验合格后被上海方面顺利接收,而此前的那1万吨则被“搁置”。

  对于出现霉变的那1万吨玉米,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赵启学则有不同的看法———粮食不是在“国储库”里发霉的。因为那批玉米在卸船时从30多米高的输送带上落到地面,发生了破碎,而破碎的粮食颗粒在上海当时的温度和湿度下,很容易受潮霉变。

  事情被压下了。霉变也好,受潮也罢,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还是平静地度过了2004年。事情被隐性处理了:这一年中,该库原有的7.1万吨“国储粮”指标被“中储粮沈阳分公司”削减为6.1万吨;其“国储粮辽西地区中心储备库”的称号被拿掉。

  “中储粮沈阳分公司”这两项业务范畴内的决定,被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一些知情职工理解为,与一批在该粮库更早时间段里暴露出来的3000吨霉变粮食有关。

  迟迟未被撞开的“冰山一角”

  在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内,很多内部知情职工都知道他们那里有3批收来的粮食“与众不同”。

  2003年11月,从吉林运来的300吨共5节火车皮的玉米最先暴露出“问题”。工人们发现车皮里的这批玉米的粮温已经升高,而且大多已经霉变,失去了使用价值。与其他很多发现了问题的人一样,现在仍然供职于该粮库储运部门的吕东(化名)向库领导作了汇报,但是在“赶紧烘干,入库!”的指示下,仅仅几天之后,经烘干的这300吨霉变玉米便成了“国储库”里的“国储粮”。

  “因为粮粒本质已经发生了霉变,经烘干后也是霉变粮,入库与好粮掺到一起后,整库粮食就都不合格了。”像吕东这样的本库粮食工作者的担心,在近半年之后发生在上海的“霉粮事件”中得到了印证。

  但是让人担心的还不止这些,2004年二三月间,来自吉林的2200吨玉米棒和2004年3月份来自锦州当地的500吨玉米,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但都悉数入了库。由此,“霉变粮”入库的总数达到了3000吨。

  调查中,记者在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里见到了这3000吨霉变粮中的一少部分,有40至50吨左右,被放置于该库北墙一个僻静处。此前,从2004年3月份开始,粮库内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段内,500吨玉米被销往辽中用于造酒,将近900吨玉米被分批运往广东等南方城市作饲料用,还有一批1000吨的玉米掺杂在其他玉米中构成了1万吨的总数后,被运到了上海,正是在这批玉米中被检出了大量的霉变颗粒。对于以上这些,该粮库负责储运的知情者表示他们十分清楚是怎么回事,据他们看来,记者能够见到仅存的这批霉变玉米已经实属不易。

  其实,从2003年底霉变粮食入库开始,知情的职工就不止一次将霉变“国储粮”的情况以各种方式报告给了各有关部门,但是2004年的五六月间,万吨“国储粮”搁浅上海滩的事还是发生了。2005年1月下旬,锦州市“两会”期间,70多份有关霉变“国储粮”的情况反映连同霉变粮食标本被一同送到了大会秘书处,之后原定准备隆重操办一下的包括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在内的锦州粮食系统的表彰大会草草收场,但3000吨“国储粮”霉变一事则如泥牛入海。

  5份惊人的“检验报告”

  目前,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内部有一种“比较认同”的换算。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的3000吨霉变粮食若按2003年至2004年粮食出库时的市场价格每吨1200元计算,是360万元。“这样孤立地算不科学,也不符合现在库存状态的实际。”另有一部分粮库知情人士则不完全同意这么算,“因为这3000吨霉变粮食已经入库,也就是说已经掺杂到其他的好粮之中,势必会造成这些‘国储粮’整体霉变,因为霉菌是繁殖的。”

  对于这种看法,官方的白纸黑字也许更能说明问题。锦州市粮油检测站2005年4月1日签发的5份检验报告传递出一个惊人的信息,对分别从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1、2、3、7、8号库中提取的2公斤玉米样品进行了检验后发现,上述所提取的样品在“容重”这一指标上,均只达到了“三等要求”,并且“杂质及不完善颗粒总量不合格”。而国家在“国储粮”“容重”这一重要指标上的要求是必须达到“二等以上”。

  “霉变的粮食连‘等外’都算不上,更不用说‘二等’了,上海那1万吨粮为什么出事?”接受记者采访的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职工这样将事情联系在了一起。

  局长口中的“好粮库”

  锦州粮食局于素芳副局长不承认粮库有问题。当着记者的面,她对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予以了很高的评价。这个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视察一下的“国储库”“十分让上级满意”,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霉变储备粮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为此她还特意让与她有着同样自信的锦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赵启学带着记者在粮库内走了一圈。当记者一行人来到粮库北墙下那堆四五十吨的霉变粮跟前时,表示并不知道具体情况的于副局长问赵启学是怎么回事,赵主任一边急着带他的上级和记者离开一边进行了解释。不过说来说去,到底这些霉变粮食是“库底子”还是“别人放在这准备卖掉的”,他没有说清楚。

  准备中的参观走不下去了。其中包括不同种粮食已经落地混杂在一起的铁路专用线货场,以及枕木间尽是散落粮粒的数百米长的专用线铁路,这些都是记者事先看清楚的,不走也罢。 时代商报记者于江涛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