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滩画报:陈逸飞彩色祭(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10:28 外滩画报

  没有三把神砂,怎敢倒反西岐?

  爱德华·萨义德在他那本《东方学》中,将本杰明·迪斯累里的一句名言置于卷首,他说:“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这句话用在陈逸飞身上真是恰如其分 ——为了纪念的批

  河西/文

  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逸飞环境艺术公司、逸飞模特文化有限公司、逸飞服饰有限公司……1994年至1997年,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陈逸飞就成功地把自己的名字做成了四家公司的注册商标,而且这四家公司各司其职,各自负责一块市场蛋糕,涉足之广,实所罕见。

  在中国民营企业倒闭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陈逸飞能够稳坐钓鱼台,影视、绘画、模特经纪、服装、广告、书籍、杂志,七手都要抓,七手都要硬,这几乎不可能的事,陈逸飞却奇迹般地做到了,真的要佩服陈逸飞旺盛的精力和独特的商业手腕。

  随之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很难界定陈逸飞的身份,他是以一个壮志未酬的导演身份去世的,但我们似乎更愿意将他归入画家的行列中去,可是,这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画家,他的商业头脑驱使他去尝试各种他所钟爱同时又未必熟悉的行当,在一个“大美术”的框架下来实现他的理想与追求。然而,不幸的是,现在他被他自己的敬业精神所摧毁了。

  俗话说:没有三把神砂,怎敢倒反西岐?所谓隔行如隔山,陈逸飞之所以能在绘画这个老本行之外的领域里呼风唤雨、如入无人之境,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让我们就来看看陈逸飞的三把艺术神砂。

  第一把神砂:油画

  陈逸飞以油画成名。尽管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出茅庐的陈逸飞就让油画《占领总统府》飞入寻常百姓家,只可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政治先行,观者哪有多少时间来做考证工夫,遂使油画得志,作者失意。直到1984年,纽约哈默画廊的主人阿曼德·哈默访华时,将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送给邓小平,才使陈逸飞和周庄一炮而红。

  抛开这件事的政治意义不谈,陈逸飞和周庄的绘画联姻可以看作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视觉表征。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幅温情脉脉的传统意识形态的产物,借助于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一个弹丸之地/江南古镇,陈逸飞表现出一种周作人式的文化乡愁;但实际上,其中颇多蹊跷之处。

  首先,水乡周庄根本不是他的故乡,他是浙江镇海人,祖籍宁波,后来去上海读书,和周庄的关系再深也与“故乡”二字无缘。之所以要将周庄作为他的精神故乡,显然是因为周庄比镇海更具有中国的韵味了,从视觉和意识形态意义角度来说,符合西方想像东方的基本标准——就和小眼睛满脸雀斑的吕燕获得西方模特界的激赏差不多。小桥、流水、青砖、绿瓦……共同构成了东方/中国的基本脸型。

  爱德华·萨义德在他那本《东方学》中,将本杰明·迪斯累里的一句名言置于卷首,他说:“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这句话用在陈逸飞身上真是恰如其分,他之后的一系列作品总是喜欢让穿着清装的女人成为他画架前的模特。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江南女子温文尔雅、垂首低眉,的确很有江南的韵致。但她们似乎太漂亮了一些,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过《老照片》之类的书籍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审美标准其实因时而异,林徽因、宋庆龄这样可以为现代人所认可的绝世美人在当时真是凤毛麟角,即使上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明星也往往不尽人意。陈逸飞有意将现代人的审美观嫁接在他的古典意象之上,其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绝对的美。为了成功,他不惜放弃真实,他完全可以让那些模特穿上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时装坐在他的画笔前,但是他没有,因为他清楚(一个商人般的清醒),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画风能够给他带来声誉和财富。

  也许从一开始起(包括早期那些政治题材的绘画),陈逸飞就已经显露出一个善于营销中国意象的艺术商人所应具有的禀赋。他极其精明,这从他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油画中就可以一窥他的性格。我们无法想像凡·高会采用这样一种画法来创作,凡·高为了自己内心中的麦田、乌鸦和向日葵,情愿任由自己的笔触在画面上挥洒出去,而陈逸飞是审慎的、善于审时度势的,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之后进军娱乐和文化产业,做一名真真正正的艺术商人。

  第二把神砂:电影

  《人约黄昏》使陈逸飞的头上又多了一顶光环,一顶导演的头衔。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什么呢?一段老上海的情爱往事,加上他刻意的镜头语言,画面色彩的铺垫,将那种怀旧气息渲染得比王家卫还要王家卫。对于旧上海的代言人一职,没有比陈逸飞更好的人选了。他对周庄的回忆是小布尔乔亚式的,周庄的古典和现代化浪潮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但旧上海就不同了,它代表了一个外国冒险家放浪形骸的年代,也代表了中产阶级的格调、趣味与时尚策略,风水轮流转,经由政治严肃时代的洗礼,这种格调、趣味和时尚策略经由张爱玲小说的热卖正开始死灰复燃,而重新有所抬头。然而,陈逸飞不仅没有对其产生深刻的警觉,反而火上浇油。

  早在多年之前,批评家朱大可就对情欲的上海作出过鞭辟入里的分析,他的一段话可以用来总结陈逸飞们的精神状况。

  第三把神砂:环境艺术

  矗立在浦东大道上的“日晷”钢结构雕塑也是陈逸飞的杰作。

  这个钢铁的怪物虽然以中国古老的科学器具为原型,却采用了完全欧化的表现手法:巨大的暴露的钢结构,似乎要和巴黎的铁塔较一番劲。陈逸飞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模糊边界,这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策略。它倾斜地矗立在那儿,使多疑的行人不免产生了一点担忧:它的重心是否设计得准确,是否会在一个风狂雨骤的夜晚轰然倒塌,对于这个雕塑,也许是多虑了。但可惜,陈逸飞还是血肉之躯,并非钢铁铸就,于是他倒下去了,去得如此突然。

  陈逸飞:从画家到商人

  1982年,在美国纽约睡了几年地下室的陈逸飞遇到“贵人”,得到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号称“石油大王”的哈默博士赏识。当年年底,纽约哈默画廊与之签约,以3000美金一张的价格收购其12幅作品。1985年,陈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同年,哈默博士访问中国,将陈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陈逸飞也就此开始他的名人之旅。

  这对陈逸飞来说,正如他后来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一下觉得中了个头彩,觉得天上掉了个馅饼下来。”

  在与哈默画廊签约的12年当中,陈逸飞一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陈逸飞仅拍卖成交的33幅作品的价值就已接近4000万元人民币。

  有了资本的陈逸飞,开始想实现他的“大视觉”的梦想。1993年,为筹拍电影《海上旧梦》,陈逸飞成立了“逸飞工作室”,这成为他后来诸多新事业的平台雏形。之后,逸飞文化、逸飞环境艺术、逸飞模特等公司相继成立。尤其是逸飞环境艺术有限公司,成立没几年,营业额就达到1000多万元,浦东世纪大道上的日晷就是其作品。

  1998年,陈逸飞真正步入时尚界,成立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陈逸飞开始主要以服装业“商界新星”而非以画家身份为人提及。

  此时,陈逸飞的“视觉产业”版图逐渐扩大,触角深入到了媒体及家居生活领域。2001年,创刊了《青年视觉》;在上海新天地开出了家居店Layefe Home,并开出了逸飞美食餐厅;2002年跟CM集团合作,创办Tatle上海版。《青年视觉》一年多后因故中断,陈逸飞将原有的内容资源重新整合,在2004年力推一批视觉图书,开始进入图书行业。

  至此,这个注册资本4000万人民币的集团性企业汇集了包括服饰、模特经纪、环境艺术、网络、媒体、广告、文化影视、美食、家居生活等多种文化性的经营项目。陈逸飞也完成了一个画家到一个商人的转变。

  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李叶飞/文

[上一页] [1] [2] [3] [4]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