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颐和园大修首次发现避邪镇物(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05:14 北京晨报

  “镇物”数量为何不等

   古代工匠可能“克扣”

  记者昨天采访时,恰逢一位在颐和园工作过50年的老师傅,他名叫甄永龄,今年70多岁,原来在故宫负责琉璃瓦的研究,思路清晰的甄老先生明确表示,他早就知道颐和园内有
“镇物”。

  对于颐和园不同古建“镇物”数量不同的问题,甄老先生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镇物”的多少并不取决于皇家,而在于当时的施工人员,因为当时他们的工钱并没有多少,因此有可能会克扣一些作成“镇物”的银料,否则皇家建筑“镇物”不可能是现在这种等级。尽管皇家对“镇物”有规定,但是执行人员并不一定会完全执行。

  记者了解到,在颐和园紫霄殿正脊上发现的““镇物””居然是一团马尾丝,对这一问题甄师傅认为不应该。但是故宫有工作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当时施工仓促的因素,因为马尾丝也算是线,但不是五彩线而已。对于古建“镇物”的价值,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认为它们也算是文物,具有文物的研究价值。

  链接·其他

  故宫大修也曾发现“镇物”

  数量多为“五”,专家有说法

  颐和园和故宫同属皇家建筑,相关“镇物”故宫建筑内应该也有发现。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肯定了记者的猜测——故宫大修工程中确实发现了“镇物”。

  据悉,故宫的建筑内多为元宝、彩线和谷物,而且数量多为“五”。对此,故宫专家解释说,皇帝是“九五之尊”,但是九代表皇帝自己,因此“镇物”不能使用“九”,于是就会降低为“五”。

  故宫内的“镇物”等级也会根据建筑本身等级而有所不同,但是太和殿内“镇物”非常齐全——有五元宝(即金银铜铁锡)、五彩线和五谷。一般来说,存放“镇物”会有两大盒子,内盒为锡盒,盛放“镇物”,而外盒为木盒,盛放锡盒。

  不过,故宫内的一些建筑和颐和园内一样,也有未发现“镇物”的殿,这可能是因为清末时期修缮故宫时因财力有限,而未填充。但是根据记载,民国时期故宫修缮时,曾经将一些“镇物”取下而未将其归位,不过这些“镇物”的实物仍存放在故宫内。

  链接·背景

  老北京民宅的“镇物”

  “镇物”,就是驱灾辟邪的A石敢当”、“照妖镜”、“镇宅之宝”铜币、“太公在此”石刻等多种“镇物”。分置于不同方位,为的是保佑一家平安。至现在,也时常能见到一些“镇物”。

  泰山石敢当

  一般是块高1米,宽尺余的大青石,竖在院墙外正对街口的地方,上面刻有“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也有的只刻“石敢当”三个字。多数只刻字不加图纹,而那些富庶人家则将其刻成碑状,设底座、帽顶,比较考究。还有的将“泰山石敢当”刻石镶嵌在院墙外面。

  “照妖镜”

  就是一面普通的圆镜子,常挂在屋门的门楣正中或院门的门楣上,镜面朝外,称为“照妖镜”。据传说,任何妖魔鬼怪最怕镜子,因为照镜子会让它们现原形。早在周朝时《小园赋》中就有“镇宅神以埋石,厌山精以照镜”之说。

  “镇宅之宝”铜币

  说是币,但不是交易之币,而是说它也是金属所铸,呈外圆内方孔,比一般钱币大得多,上书“镇宅之宝”四个字。将其悬于堂屋中,也有的放置某个固定的地方,用它来镇宅,祈求平安。

  房脊镇宅石

  老北京民宅多起脊房,大家有时会发现房脊的正中有立着的砖块,上面刻着几个字,这就是“房脊镇宅石”。当时,若家中总出事或不顺,便请人用砖(石)刻上“旺宅”、“生气”等字,立在房脊正中,期望远离邪魔与灾祸,全家时来运转,人丁兴旺。

  “太公在此”石刻

  一般是在院墙内侧。这种“镇物”也是由来已久,缘于“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言外之意就是妖魔鬼怪且莫进来,有我太公把守。也有的家庭将其写成条符挂在厅堂中。

  北京曾设五大“镇物”

  据传清时北京设有五大“镇物”——北京五大“镇物”设在东、南、西、北、中五处地方。其中,东方甲乙木,用木来镇;南方丙丁火,用火来镇;西方庚辛金,用金来镇;北方壬癸水,用水来镇;中央戊己土,用土来镇。

[上一页] [1] [2]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生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