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台当局中止大陆两大媒体入台采访专题 > 正文

国际先驱导报评论:台当局何以拿大陆媒体开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16:11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评论:台当局何以拿大陆媒体开刀

  台当局目前的大陆政策正处于“停”“收”“等”“看”的状态,拿大陆媒体开刀对台湾当局是可控性高、风险小的“紧缩”政策选择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日前,台“陆委会”以“报导方式偏颇”为由,宣布“暂缓”新
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赴台驻点采访。这是自2000年11月台湾开放大陆媒体驻台采访以来,台当局在两岸新闻交流方面所采取的最严厉的制裁措施。

  尽管台当局为了寻找借口,给大陆记者强加了不实之词,但实际上这完全是“欲加之罪”,其拿大陆媒体开刀的真实用意不过是要用强硬的手段阻碍两岸交流,制造两岸紧张气氛,以便对岛内近来因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及许文龙发表“退休感言”而带动的一股“大陆热”进行降温。

  紧缩两岸交流

  年初以来,在大陆的积极推动下,两岸关系气氛明显好转,岛内民众要求缓和两岸关系、加强两岸各项交流的呼声不断高涨。在岛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台当局也有意对其过去激进的“台独”路线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但是,在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后,台当局却极力歪曲、煽动,举办“3·26游行”,企图凝聚民气,营造岛内各界一致反对大陆的假象,以便影响国际舆论,对大陆施加压力,换取两岸互动的筹码,期望达到在不接受“九二共识”情况下重开两会商谈的目的。

  不过,江丙坤的大陆行与许文龙支持《反分裂国家法》的表态却让台当局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国民党从大陆拿到的十二点初步成果,几乎涵盖了当前两岸经贸交流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议题。国民党主席连战并已接受大陆邀请,将于近期访问大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表示希望尽早“登陆”。这一切令台当局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岛内政党循此模式与大陆交流沟通,得到大陆方面的善意回应,达成有利于岛内社会民生、受到民意支持的共识,台当局若一味抵制,则有失去民心之虞;若接手推动,又等同于交出“公权力”,丧失主导权,让别人抢下“头功”,自己却要“埋单”。

  许文龙的“退休感言”更是在岛内投下了一颗“强力震撼弹”,不仅让台当局当天精心策划的游行相形失色,而且在岛内工商界引发了连锁效应,对岛内社会人心产生很大冲击。“大陆热”的迅速升温令台当局的不安全感油然而生。“中共在挖民进党的根”“民进党执政会崩盘”“情势发生了逆转”“两岸形势很险峻”等看法在其内部占了上风,导致了台当局以“紧缩两岸交流”为基调的政策调整。

  有限的反制

  在4月5日为此专门召开的会议上,台高层达成了“因应两岸政经新形势”的“七点结论”,除警告在野党“有关两岸事务,涉及国家主权及政府公权力行使部分,任何政党、团体或个人均无权代表台湾人民,取代政府公权力”外,还强调“不能一味开放,而忽略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有效管理’”,并要求台“国安”及行政部门“立即检讨调整相关经贸政策”。于是,“暂缓”两家大陆媒体驻点采访成为台当局出手的第一招。

  拿大陆媒体开刀固然会引起岛内民众的反感,也有损台当局的国际形象,但跟限制那些对岛内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两岸经贸交流项目相比,这样做毕竟不会伤及台湾的现实利益,对台方来说可控性高,风险也小。台当局当然很清楚,岛内经济的发展根本离不开大陆,目前两岸热议中的一些经贸议题,虽说总体上是互利双赢,但台湾无疑是得利较多的一方。硬要用“自虐”的方式阻碍两岸经贸交流,不仅过去一再证明并不可行,而且用“政治扭曲经济”的做法在岛内已越来越不得人心,很难推行下去。这是台当局无法摆脱的困境。

  台当局此次的“政策紧缩”意味着其前一阶段规划的开放项目将全面延缓,两岸关系的发展势头会受到制约。不过,从目前来看,其调整幅度有限,并未超出“扁宋会”十点共识的框架,且有较强的战术性与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即指向5月份的“国代”选举与连战随后的大陆之行。台当局目前的大陆政策正处于“停”“收”“等”“看”的状态,未来何去何从,将很有可能取决于今后几个月两岸政经形势的变化、两岸互动情况及台当局对此所作的评估。 【作者】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孙升亮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台当局中止大陆两大媒体入台采访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