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科学出效益——云南省财政厅扶贫工作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11:01 新华网 | |||||||||
新华网昆明4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王研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云南省财政厅先后组织53名厅处级干部深入全省16个州市的160多个乡镇,走访了400多户苗、壮、佤、哈尼、拉祜等民族贫困村民,听取他们对扶贫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重点帮助特困群众解决和巩固温饱,并要求这些工作在分析评议阶段见到效果。
扶贫资金重点投向特困群众 4月13日,记者来到54户特困苗族村民聚居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朱砂厂村,看到村民们正在忙着凿石、运石,兴建水窖。村民杨存英对记者说,国家帮我们修水窖的资金来得真快,我家这个能储45立方水的水窖,修成后全家5口人及饲养的2头牛、5头猪,今后就不愁吃水啦!正聊着,一辆大卡车把几十袋水泥卸在了门口,杨存英高兴地说:“政府给的水泥来了,再过七八天就能把水窖修好了!” 像这样的水窖,朱砂厂村已建了36口,每口都及时得到了财政补助的3吨水泥、70公斤钢筋等价值1160元的物资。正在该村检查落实修建水窖情况的省财政厅干部介绍说,朱砂厂村的苗族群众年人均收入只有二三百元,只有靠国家扶持才能把水窖修好。 目前,云南农村有绝对贫困人口262.3万人。2001年至2004年全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7.5亿元,财政扶贫资金总规模一直保持在全国各省区市的前茅,有效地支持了扶贫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今年,省财政扶贫的重点正是类似朱砂厂村这样的特困地区。如资金安排以文山、昭通、临沧、思茅、怒江、迪庆等6个州市和年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农村特困人口为重点;帮助特困农户配套建设基本农田、“五小水利”、沼气池;每年安排1亿元建设500个扶贫安居温饱村;每两年对20个特困民族乡实施重点扶贫,每乡投入200万元;每年进行10万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等。 扶持特困户人均建造一亩稳产地 云南省财政厅的党员干部深入西畴、麻栗坡、福贡等县后了解到,全省大多数特困乡村的稳产田和地不足4分,严重制约了他们摆脱贫困。对此,财政厅决定把着手改变这一局面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扶持特困户人均建成一亩稳产田和地。 营造稳产田地的工作首先在西畴县展开。4月14日,记者在这个县蚌谷乡河湾村造地现场看到,20多名壮族村民正在搬运炸碎的石块,用于加固田埂或堆积起来等候出售。到这个乡挂职扶贫的省财政厅干部也在这里参与组织搬石造地,了解群众在造地中遇到的困难。据河湾村村民小组组长王荣华介绍,原来这些地里的石头约占总面积的50%,现在每亩国家给补助炸药和支付炮眼费,总价值275元,农民自己投工投劳进行改造。只要把石头搬走,土地面积自然扩大一半左右。河湾村最近新造地180亩,使人均田地面积由0.7亩增至1.3亩,使以前的这些“三跑”(跑水、跑土、跑肥)地也变成了“三保”地,每亩的玉米产量可由原来的90多公斤增至190公斤。 目前仅西畴县蚌谷乡就完成搬石扩地和将坡地改成梯地共430亩,并在这些地里种上了玉米、白芸豆、烤烟,做到了当年造地当年种植。群众称赞说,先进性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实惠! 推广科技控制返贫 统计表明,在2003年和2004年中,云南省的返贫人口占贫困人口的50%左右(约130万人)。对此,云南省财政厅以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对返贫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决定在贫困乡村积极推广科学技术,用于帮助解决温饱并巩固温饱。 西畴县兴街镇克广壮族村,由于科学种植冬早蔬菜,全村于1998年实现了脱贫。为巩固这一成果,村民小组决定今年开发科学养猪产业。省财政厅全力扶持克广村这一做法,并为村里的30户村民组织了86万多元的小额贷款,促使该村养猪总数达到700多头。由于养猪业的发展,预计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900元左右,部分家庭的年人均收入将突破5000元。村民张保权领到小额信贷5万元,今年2月份购回83头约克猪,现在每头已长到50公斤左右,再喂2个月,每头就能卖到1000多元。一年只需养2.5批,还清贷款并除去成本后,能净赚五六万元。由于科学养殖、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克广村至今无一人返贫。 今年云南省财政继续加大科技扶贫力度,重点在全省特困地区发展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种养殖业项目,如优质稻、高优生态茶叶、优质牛羊等。并尽快实现全省贫困家庭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生病能就医、适龄儿童能上学的扶贫目标。 相关专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