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专题 > 正文

台报评连宋访大陆:陈水扁两岸政策受重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09:4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0日电 对于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即将访问大陆,在台湾政界引起强烈反响,岛内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指出,陈水扁当局的两岸政策已受重挫,对政敌扣“红帽子”已经失效,胡锦涛邀连宋登陆,陈水扁再也无法置身事外,两岸关系结构正出现微妙的质变。

  台湾《中央日报》文章指出,连战访问大陆一事可说未演先轰动,造成这样的效果
,部分原因应得力于泛绿阵营的见缝插针,大事炒作。绿营人士满以为给国民党戴上“红帽子”后,就可产生遏阻作用,使国民党知难而退,甚至分化其内部的团结。如今,连战的和平之旅不但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国民党党内也同声表示支持。于是,“总统府”不得不声称阿扁“乐观其成”,但要求连战“先说清楚”。

  《联合晚报》19日发表的社论“阿扁对连宋登陆应该一视同仁”指出,不管是“扁宋会共识”,还是江丙坤登陆与大陆达成的共识,相近部分都远远大于差异的部分,这就意味了绿营与蓝营“所见略同”。因而那些吵吵闹闹的腔调,不过是政治表演罢了。连宋要登陆,“政府”既然挡不住,或根本有意顺水推舟的话,阿扁不妨换换语气,乐观连宋成行,并藉由连宋成行传达对岸一定的讯息,毕竟当家的还是阿扁,不是吗?

  此外,有人称胡锦涛邀连宋访问推动两岸政党交流被认为是对台统战,但台湾舆论指出,如果“统战”有助于台海和平稳定,甚至台湾也能争取到利益,台湾似乎没有回避的空间。当连宋相继登陆,两岸的和解效应即顺势激活,不管连宋各自带回何种讯息,陈水扁会如何因应,无疑将是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关键。

  《联合晚报》的另一篇文章指出,台湾的两岸政策走向,现在似乎是凝滞茫然,却又隐然间风拂幡动。连战已不畏惧任何红帽临头,坚定访问大陆,宋楚瑜继之而行,这是两岸关系结构质变的一个重要端倪。这个重要的质变,简单地说,就是“锁国式”的两岸政策已走到末路穷途,台湾民意趋向已显然逆变。

  这个逆变,是台湾整体经济被牢绳捆绑后的总反扑,是对政治牵制经济的手段的反击,因为以对抗取代和解的政治路线,已使台湾的生存受到严酷的考验,因此连战才能诉求出另一个和平的可能,藉以换取经济的再次破茧,也因此被寄予厚望。所以就算是吴钊燮的“统战”说,陈水扁的“输掉台湾”说,都不能使连宋登陆的脚步迟疑,换句话说,政治性的内部恫吓都已经失效,这是陈水扁“政府”最恐慌的一个思维的涌动。连战登陆,已产生扩散晕染的效应,胡锦涛不切割连宋,让宋步连后尘,其实是为扁的转向铺路。

  台湾《中国时报》也表了数篇评论文章称,连宋两人将相继前往大陆访问,不同于追打连战的狠话说尽,扁政府对宋楚瑜明显手下留情,让宋楚瑜仍有带着“扁宋会十点共识”为两岸突围的机会,也为扁政府日趋强硬的两岸路线,有机会找到缓和转弯的下台阶。

  连战代表的国民党,是“两岸本一家”的关键证人……代表了历史的联结,成了拉住台湾不再漂离大陆的线索。大陆已展现惊人的弹性,成为扁政府头疼的对手……大陆也比蓝营看得更远,并未因为讨厌陈水扁就拒斥宋楚瑜。若宋楚瑜带回大陆也能接受的友善讯息,扁政府恐怕也难有排拒的理由,两岸关系势将就此跨进一大步。两岸关系要进或退?宋楚瑜身上背着最后一扇门,现在就看扁“政府”要不要关上它了。

  另一篇文章也指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破纪录在一个月内,接连邀请两位台湾客人,让台湾政坛卷起千堆雪。连宋抢当“总书记的客人”,陈水扁因势调整声调,两岸僵局已然悄悄打开不再停滞。

  还有一篇题为《胡不让扁踩煞车》的评论文章指出,大陆国台办几名主要官员最近都没闲着。在国台办官员近期的这些动作中,陈云林的作为最能代表中共的意向。透露出几个目的:第一、在为连战的大陆访问解套,避免国民党在台湾遭受更多指责;第二、向民进党表达善意,说明中共的企图并不在孤立民进党,而是在发展两岸关系;第三、向处于尴尬地位的亲民党招手,中共愿以同样的规格和热情欢迎宋楚瑜到大陆访问。

  相关专题: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