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成都41名大学生裸体上演行为艺术引发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07:2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成都41名大学生裸体上演行为艺术引发争议

41名男女学生集体全裸摆出“@”造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成都41名大学生裸体上演行为艺术引发争议

41名男女学生集体全裸摆出“@”造型


  新闻现场

  4月13日下午,成都南郊牧马山上演了一幕名为《@41》的行为艺术,某学院的41名在校男女学生一丝不挂,一个挨着一个,裸身组成“@”符号,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逐一倒地,现场四名摄影者和两名摄像者记录了完整的过程,并对其命名为“行为艺术”。

  正方 先看见裸体,还是先看见其他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来大片骂声,骂色情者有之,骂荒唐者有之,骂败坏风气者有之。行为艺术在中国还不是一个特别有历史特别有影响力的事物,它的“成长”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但像这样引来几乎一致的骂声,则实属罕见。为什么呢?因为骂者先看见了裸体,而裸体在太多人心里是见不得光的,一个人的公开裸体已经惊世骇俗,一个群体的公开裸体那还得了?

  笔者不喜欢行为艺术,也不懂得怎样欣赏行为艺术。但是,有一点笔者还是很有主见的,那就是笔者不反对行为艺术的探索,因为它并不违法,也不对公共道德造成损害。报道中说,20日下午,在未能联系到策划人小张的情况下,记者找到了其15日在网上的发帖留言,部分摘录如下:“作为未来世界的必然主宰者,青春就是责任,青春就是权力!”我想这句话虽不能证明什么,但是,这种带着青春的青涩,带着青春的张力的理念,已经给这个社会注入了可贵的求证气息———即便是一次并不雅观的面世,我们也该给予起码的宽容吧,毕竟青春是“允许”犯错的。如果动辄挥以语言的大棒,这未免太过成见。

  我毫不客气地认为,我们需要搞清楚,对类似的活动,是先看见裸体,还是先看见其他?《@41》不管是个什么东西,但至少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裸体派对,更不是一场集体淫乱,而是一种借助于裸体这个“工具”的另类表达,我们可以抨击这个另类表达多么可怜,多么可笑,多么不务正业,但不可以忽略建立在裸体之上的另类表达这一层,单单把怒火倾注到“无辜”的裸体身上,除非我们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在特定的公共场合,为了即使是虚伪的艺术探索而公开裸体是一宗罪。

  找不到美的感觉

  看一看这41名学生的行为,笔者找不到艺术的感觉。行为艺术表现的是“人的身体是灵魂的图景”,这群学生脱光后摆出的怪异姿态,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人们能读出什么美感或思想内涵?不仅笔者搞不懂,连这些学生也处于混沌状态。“这个名为@41的行为艺术到底表现了什么主题?”面对记者疑问,参与者这样回答:“我不好说,最好问策划者本人”。参与者还说,“它对我是一种突破,不光是对我艺术创作方面的突破,也是我对社会道德范畴的一种突破。”究竟在突破什么?难道脱光了就是突破,大家一块脱就是大突破?没有人告诉我答案,也许艺术真的不需要答案。

  没有答案,不等于就是正确。让我们看一下网络留言吧:“自己标榜是艺术就是艺术?这绝对不是中国人的艺术,也不会被国人认可”、“难道脱光就是表现出了青春的活力吗?洗澡堂里不更艺术吗”、“缺乏创造精神,好不容易做件事还这么低级,真是悲哀”……在上千个留言中,几乎没有把这种做法称为艺术的。网友留言或许片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问题。

  艺术应该来源于大众生活,应该服务于大众生活,应该是美的,富有创造力和深刻内涵的,并能为大众欣赏水平所能接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41”不是真正的行为艺术,而是伪艺术。该活动的策划者,看到这样的批评之声,作何感想?总不会把这种批判视为大众的浅薄吧?

  只震撼不艺术

  轰动效果,正是策划者的根本目的所在。策划者之一网上发帖自曝艺术主题,导向痕迹更赤裸呈出:“在春日暖阳的斜照下,青春的律动、青春的气浪、青春的妩媚、青春的力量,以一种不可名状的态势扑面而来,令人血脉贲张情绪昂扬,极为震撼!”不过,极为震撼不劳艺术之功,而拜光天化日之下、男女一丝不挂所赐。

  一切形式的艺术,本质在于美。不是脱光,或不是“男女搭配、行为不累”,能否弄出很艺术的“@”难说,但肯定弄不出极为震撼的“@”,策划者不过是在大胆挑战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极为震撼与艺术是不能画等号的,丑的、被人唾弃的东西也可以有此效果。

  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老师陈侗说:“裸体有什么关系?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是伤风败俗!”这观点,我赞同,画家、摄影师们将裸体裸出审美价值的多了,然而请注意,若非陈老师说起“人类网络交际、地球村、全球化”思考,那个“@”早让人忘得一干二净,只剩男女裸体游戏。

  除了极为震撼,《@41》空空荡荡。它赶上热热闹闹,只因挑战、甚至只是试探时下的两性道德容量,绝非鲁迅所言看《红楼梦》那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