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专题 > 正文

中国高调力倡稳定 理性表达爱国激情引起共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11:13 瞭望东方周刊

   当“稳定”成为压倒性的诉求时,爱国情绪的表达必然要“激于义”、“止于理”

  4月20日晚7时40分,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央视推迟了热播的电视剧,拿出70分钟黄金时段,完整播出了李外长前一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所做的关于国际形势和当前中日关系的报告。

  19日的报告会由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举行,听众约3500人;而20日晚间在央视收视率最高时段播出的这个“特别节目”,观众可达将近两亿。

  外长不定期作国际形势报告已是惯例,选题则大多根据中央精神和现实状况确定。这次报告会选在中日关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出现了复杂的局面”,一轮风波尚未止息之时亮相,其规模和宣传力度格外引人注目。

  新华社在用多种文字对海内外播发的新闻通稿中说,这次报告会旨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国际形势及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我国对日本的政策,正确理解、拥护中央的决策部署”。

  4月17日、19日和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刊发三篇署名“何振华”的评论文章,标题分别为《从构建和谐社会看稳定》、《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法治》和《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发展》;与此同时,新华社也播发了《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珍惜战略机遇 谋求更大发展》、《自觉依法行事 维护稳定大局》等评论员文章。

  21日,针对近期北京、上海等地群众和学生自发举行的涉日游行示威活动,公安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充分理解”人们的爱国热情,也希望广大群众和学生以大局为重,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用实际行动来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胡锦涛主席21日在出访东南亚三国时强调,我们要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

  将近两个月来围绕中日关系产生的一轮波及海内外的震荡,正在逐渐回复中央政府着力诉求的“稳定”与“发展”的基本面。

  权威人士全面开讲中日关系

  65岁的外长李肇星戴着花镜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略显清瘦。因激情充沛而被称为“诗人外长”的李肇星此时显得语重心长。他谈到了两天前与日本外相会谈的内容。

  “我告诉他,我们国家的一些地方一些群众出现了一些反对日本的行动,你不能简单地看问题,要从本质上看问题,尤其不能本末倒置。”他说,“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日本个别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做法、错误言论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

  李肇星说:我在记录上写得很清楚,请日本人注意,根据我的了解,美国到现在也没有忘记珍珠港,没有忘记基里巴斯,没有忘记中途岛,正像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和你们14个甲级战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一样。

  就是在这次来访期间,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表示,日本在近代史上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在台湾问题上,日本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独”。

  人们也都注意到了李肇星在做报告时同时强调的一点:日本是中国重要近邻,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两国人民往来频繁,交往密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他呼吁民众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希望人们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等活动,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不做亲痛仇快的事。

  出席这次由多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的,有不少来自教育部门的听众。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的安国江副部长与同校的30位班级辅导员、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一起参加了报告会。安国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个报告很必要很及时,他觉得李外长讲得非常客观实在,“把中央的精神讲出来了”。

  “学生的爱国热情很高,但在如何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少数人的认识有时可能比较偏激。这样透彻的报告对于学生提高认识、保持冷静头脑很有帮助。”他说。

  据悉,北京大学的不少教师最近都深入学生宿舍了解情况,校方还组织学生座谈,整个校园气氛平静,学生情绪平稳。

  20日当天,中宣部和外交部统一部署的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分别在天津、上海和广州举行报告会。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前驻日本大使杨振亚、徐敦信,面向数千名党政干部、大学师生开讲中日关系。

  宣讲报告主旨一致,倡导人们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珍惜和用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据悉,宣讲团还将赴杭州、成都和北京等城市作报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这些报告和宣讲活动看,政府表现理智,这种做法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梁云祥认为,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宣讲表达了这样的基调:中日关系很重要;日本对历史问题仍需反省;中国急需稳定发展,中日之间不仅有矛盾,还有合作的一面。这个基调兼顾了民间情绪、政治环境和现实利益。

  当外交与内政日益深刻关联,当民间情绪表达日益渴望得到政府决策的回应,政府的表态与定调如何拿捏分寸、时机就变得至关重要。分析人士认为,面对民众关心国家前途和外交走向的热情,政府主动作出解释和引导,将有效地帮助民间情绪“软着陆”,并使中央政策获得更多认同。

  有外电评价,中国政府近期的表现称得上稳妥适度。

  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

  在北京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职的付明手机里存着几条号召“抵制日货”的短信,他说他不太认同这一观点──在分工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一百年前的口号还能起多大作用?

  他相信,中日经贸合作是互惠互利的。“有报道说,每年有400万日本游客到中国旅游,但今年我听说日本游客纷纷退团。”

  在一家日本公司从事翻译的刘谨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抵制日货就是抵制了我们自己。比如她的公司,员工基本上是中国人,日方只派来几个管理人员。“日本市场上有很多我们国家出口的产品”。

  在近期有关中日关系的话题中,邓小平21年前有关“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表述常被援引,而比这句话引述频率更高的是邓的另外一段名言:判断一件事情正确与否、一个政策是否合适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时候,媒体都特别注意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5日下午进行的第21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学习中重申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人民日报》对此评论说:“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被译成中文后,刊载在4月19日《参考消息》中国版的头条位置。编辑重新做了一个题目:《中国经济赶超日韩尚需努力》。文章说,“按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需要25年才能达到日本目前的人均GDP水平;需要30多年,才能达到今天韩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的比例。”《参考消息》的发行量达300多万份,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

  一般认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本世纪头20年。但与此同时,随着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中国又进入一个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阶段,稳定的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麻烦。

  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声誉的《光明日报》21日发表题为《倍加珍惜大好时光》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在这个时期,对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人来说,中心任务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在校大学生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倍加珍惜大好时光,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毕业后施展抱负、报效祖国夯实思想和业务基础。

  李肇星说:“我们要想尽办法,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谋取实力而不是虚名。”

  从“愤青”到“奋青”

  与民间过激情绪逐渐降温的同时,关于如何理性表达爱国激情的讨论日趋热烈。国际问题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学生、市民都参与其中。

  在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访华前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有示威集会活动,反对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对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对此,北京市和上海市公安局、浙江省公安厅等都表示希望民众能够以冷静理智、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4月21日,公安部新闻发言人说,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必须依法向公安机关申请,并在获准后依法举行。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起组织游行示威,亦被视为违法。

  公安部还表示,极少数社会闲杂人员借机进行打砸公私财物、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活动,损害了我国形象,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事实上,在此之前,对于涉日游行中“砸东西”行为的反思已经开始。官方网站人民网刊登的一篇署名网友的文章称,这些行为“砸掉了中国来之不易的国际形象”,“砸掉了我们正常表达情感的权利”。还有一些文章批评说,在涉日游行中,发现有人造谣滋事。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则在报刊上呼吁民众把爱国之心落到实处。他说,为了民族尊严、民族利益,表达人民的意志,这种“民气”非常可贵。但要使它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化“民气”为民智、民力,使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发挥真正的作用。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如果不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也会伤害我们自己的巨大利益。他认为,中国目前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创建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有网友撰文说,做“愤青”易,做“奋青”难,仅仅做发泄情绪的“愤青”是不够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需要理性思考的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应该做一名空喊口号的“愤青”,还是做一名在发奋努力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奋青”呢?

  事实上,理性的反思更能引起共鸣,促成对话。人民网日文版最近将一篇题为《日本缺少什么样的反思》的文章翻译成日文发表在网上,该文说理客观,分析透彻,立刻引起日本网友的强烈关注,阅读人次数万,留言数百条。

  有日本网友留言说,1945年的两颗原子弹好像让日本人忽然忘记了前事,失去了思考的机会。现在看到,1945年8月的前后是连在一起的。日本的国民应该更客观地思考这次出现的问题。《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实习记者沈亮/北京报道

  相关专题: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