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费孝通辞世 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9日举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4:16 北京娱乐信报 | ||||||||
费孝通 各界人士向设立在费孝通家里的灵堂送来花圈 信报记者苏冠名/摄 信报讯 (记者赵明宇)惊闻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民盟主席费孝通辞世,记者昨天晚8时赶到了费老位于新街口外大街的家中,寂静的小院里臂戴黑纱的人们步履匆匆地在忙着准备费老的后事。 客厅已经被布置成了灵堂,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送来的花圈占据了半个客厅,空
记者在费老家里没有见到他的家人,负责接待的是费老的学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他告诉记者,费老的家人正在书房内商量为费老治丧的相关事情,费老逝世后,其家人一直很忙,昨天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因为事情很多,所以不能接受采访。他透露,费老是因癌症逝世的,但具体病情他并未多说,只是说已到后期“扩散了”。记者的现场采访,不时被前来送花圈的人打断。 据悉,费孝通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4月29日在八宝山举行。 “一介书生,一生富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马戎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忙着准备一系列的悼念活动,并以开设“电唁灵堂”等方式接受校内外各界人士对费孝通先生的哀悼。 无论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费老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都弥漫着一种哀伤的气氛;无论是费老的学生还是曾经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费老逝世的消息都让他们格外悲痛。有些费老多次去做过调查研究的村寨,农民们听说了这个噩耗也托人打来了电话。 93岁仍下基层调查研究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学艺深情地说:“每年春节我都会去费孝通先生家里给他拜年,今年春节他住院我没能和他见上面,原打算明年春节一定补上,可没想到……只要身体允许,费老都会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带学生、下乡调查、写书。去年春节我去给他拜年时,他不顾年事已高,正在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文章,让我既惊讶又佩服。2003年,93岁高龄的他还坚持下基层去做调查研究,他的调查不是只坐在办公室问问题,而是真正下到农村调查第一线的资料。正因为他始终坚持在学术第一线,所以即使到了晚年还能讲出很多真知灼见,其中有许多观点比我们还超前。早在几年前他就强调,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如今看来非常必要。” 费先生不仅重建了我国的社会学,更开启了我国社会学界的良好研究氛围。他非常重视社会学的本土化,强调实地调查,基本上每年都要出去好几次,云南、广西、海南、甘肃等地他都走遍了,而且重点放在农村。他常说自己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一生富民”。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富裕起来而努力。 他让我们懂得“文化自觉” 费孝通生前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该研究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费老是2004年临近春节时住的院。谈起费老给他的印象,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勤奋、视野开阔、看问题角度高。“1998年以后他经常给我们讲‘文化自觉’,告诉我们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应取两者精华去其糟粕。费老虽然年事已高,但研究会的大问题还都是由他亲自来抓,重要的会议他都参加。2000年10月我们在北京举行‘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他还做了40分钟的发言,那个时候他已是九十高龄了。” 他搭建了中国人类学研究框架 费孝通曾在三联书店出版过很多部作品。前《读书》主编、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对费老在《读书》上发表的很多作品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费老给《读书》杂志写了很多有名的文章,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非常强烈。他还参加过我们在郑州的学术讲座。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慈祥开明、思想锐利的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舒宪认为,费老搭建了国内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他的作品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江村经济》,因为这本书里第一次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社会科学中,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头一次。” 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说,费老对中国的社会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恢复和重建社会学工作功不可没。他开创了社会学前沿调查的工作方法,他的《乡土中国》等著作和调查方法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费老的逝世无疑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损失。但是他留下了巨大的学术和精神财富,他的治学经历、他所开拓的领域,都会给我们这些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信报记者赵明宇 (部分内容由《文汇报》提供) 相关专题:费孝通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