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专题 > 正文

香港《亚洲周刊》:两岸中国人合写和平新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14:19 人民网

  人民网香港4月26日电 今日出版的香港《亚洲周刊》就连战大陆行发表文章:两岸中国人合写和平新历史。摘要如下:

  继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的大陆行暖身之后,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行也正式宣布,并将在4月下旬启程。而同属泛蓝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可望在5月上旬前往访问。一个“两岸热”的新阶段已告正式开始。

  连宋“登陆” 历史换轨

  对于国民党率先开创这波“两岸热”,我们不但支持,也愿赞扬它那种以真诚善意、勇敢迈出这历史性一大步的视野格局。我们相信在踏出这一步后,两岸关系可望逐渐脱离当今这种“恶性互动”的僵局,而展开以善意激励善良,在理解和尊重里相互靠近的新气象。所谓的“双赢”“互惠”也将陆续实现。

  因此,国民党踏出这重要的一步,实在具有历史换轨的重大意义。

  过去几年里,台湾在李登辉和陈水扁主政下,基本上采取的乃是一种增强并维系两岸敌对性,而后靠着这种敌对性,在台湾岛内划分敌我,以这种矛盾来煽起民粹情绪,从而收割政治利益的策略。

  就在这样的危殆时刻,国民党酝酿已久的高层大陆行开始出现。国民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主因在于:就台湾内部民意而言,由2004年底的“立法”委员改选泛蓝过半,显示出台湾反独非独的人口仍是超过一半。民进党用尽一切手段,尽管以可疑的方式得到了“政权”,但由反复多次的选举,却也显示出独派人口仍是台湾的少数。这当然让泛蓝里最重要的国民党逐渐恢复信心。

  至于这种新关系的开创,就短程效应而言,它除了有助于降低敌意,让两岸在经贸、安全以及国际空间等问题上加强对话外,更重要的,乃是可由此发展出两岸良性互动的模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馈赠,从而让统独问题有更好的解决可能性。

  就长程效应而言,两岸良性互动后,美日在台湾问题上见缝插针的机会即大幅减少。两岸中国人合写和平新历史的时代将因此而到来。这或许才是江丙坤、连战、宋楚瑜踩出这一步最重大意义之所在。

  对于即将到来的“胡连会”和“胡宋会”,我们乐观以待,希望这种具有历史先行意义的会晤,不但能在相互理解下变成充满道德感性的动人场面;更希望能够透过会晤,双方能表达出真诚的善良、慷慨、体贴等品质,让全世界看到两岸中国人有能力和胸襟,以双方皆同意、双方皆获益的方式,解决不愉快历史所留下来的问题。

  “胡连会”或“胡宋会”,乃是一个具有历史高度和道德、感情高度的会面,一定要把这种高度所应有的动人特性显现出来,被世界看到和体会到,才算成功。它和一般的高层会晤完全不同,因为它是站在历史换轨这个关键点上。

  伎俩用尽 “独派”大乱

  我们也知道,由于国民党踏出了这历史性的一大步,要替两岸创造出新的互动逻辑和新的愿景,这一步如果稳稳地走了出去,两岸关系走向和缓,它必然对主动“台独”的民进党,甚至“急独”的台联党,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因为这些“台独”政党,主要就是透过歪曲历史,以永不休止的夹缠口水来煽动民粹主义,一方面对大陆做着持续的挑衅,另一方面则将这种加工塑造出来的对立和紧张,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用到了台湾内部,将台湾人切割成“爱台—卖台”两种,凡支持它们的即是“爱台”,凡不支持它们的则是“卖台”。这是简单的,甚至可说是相当邪恶的二分法,但由过去的表现,却证明了它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但这种伎俩在两岸走出新路后,势必将再也无用武之地。这意味着整个“台独”逻辑的存在基础必将因此而崩塌。这乃是在江丙坤大陆行之后、连战大陆行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民进党和台联党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展开扣帽子、威胁、挑拨分化的原因。

  从它们颠三倒四的语言和动作里,已确实可以看出,它们已体会到两岸走出新路线,“台独”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它们的无所不用其极,所显露的乃是一种深沉的恐慌。

  “急独”的台联党,甚至还组团去朝拜日本靖国神社,则更是离谱、失格到让人咋舌的程度了。

  最近这段期间,台湾民进党政府对这波“两岸热”的反应,变化得让人眼花缭乱,有人扬言要用外患罪惩办;有人忽骂说这没有意义,又忽骂说这对台湾是种威胁,种种矛盾不一而足。民进党及台联这种“台独”政党,面对这个新历史开创之举,恐慌及混乱成一团。

  相关专题: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