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费孝通逝世专题 > 正文

昔日部下深情回忆费孝通:不搞花架子的领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04:23 人民网-江南时报

  4月24日晚,著名学者费孝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消息传开后,在他的家乡吴江,在他曾实地做过调查的地方,人们用各种方式悼念这位为中国社会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大师。截至昨天16点,在新浪网上,悼念费孝通的评论已达1310条。人们用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费老,一路走好!”昨天,本报记者通过各种途径,采访了费老曾经的学生、部下等,他们点滴的回忆,让人们相信,费老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江村经济》,“最重要的是一种求实精神。”他的一位学生如是说。

  开弦弓村:眼光超前的学者

  “我们是前天晚上知道的,我们深感惋惜。”昨天,当记者电话联线开弦弓村村委会时,该村一位徐姓副书记表述了惋惜之情。这里已布置了一个小型灵堂,以纪念这位社会学大师。

  开弦弓,苏州吴江市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在这里,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读过《江村经济》,但没有人不知道费孝通。

  1936年,正在这里养伤的费孝通以开弦弓村作为调查模板,两年后写就了《江村经济》一书,此书英文名就叫《中国农民的生活》。出版后,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由此奠定了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地位,1981年,他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而这个“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的小村落,也名扬海外。

  村里前任支书周玉官至今还记得这位时不时露出微笑、和蔼可亲的学者。“他基本上每年都会来村里走走看看。”周玉官说,自己从1997年调到村里后,每年都会接待来此调研的费孝通。到农户,和他们聊天,了解每个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费老到村里来的“三步曲”。周玉官说,费老从80年代开始,几乎每年都会来村里,因此,不少村民都成了他的老熟人、老朋友。

  对于那里的经济,费孝通经常会提出自已的意见和建议。80年代,为让村民们尽快致富,费老提倡要搞“草根经济”,也就是乡镇企业,这在当时来说,还属新鲜事物。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费老意识到这种经济模式很快将不能满足经济需要,于是他把目光转到了浙江温州,在开弦弓村他对村干部说,要关注温州模式。

  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现在的开弦弓村个体经济已成为了经济主体,原有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也已大多改制。费老在10多年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他的眼光很超前,这个超前不是一两年,可能会是10年很远的时间。”周玉官评价说。

  不仅是开弦弓村的干部,一些学者也有同样的体会。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单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苏南模式的概念最早便是由费孝通提出。《江村经济》提出,中国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内部的资源发展农村经济。这和当时流行的西方中心论是相反的。从目前来看,事实证明费孝通是正确的。

  学生:实事求是的老师

  一位学者认为,费孝通主要的重要经历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江村经济》等大量社会学著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也是费孝通人生中一段颇为辉煌的时期。而其后由于历史原因,费孝通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社会学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出现转机是在1979年以后。这段时间费孝通组织学者重建了中国的社会学,也开始为祖国培养社会学人才。惠海鸣便是费老的学生之一。当时,惠海鸣考入北大,师从费老。此后,跟随他10余年时间。

  “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做学问的人。他可能记得每个学生的名字,而一些地方官员的名字未必都会记住。”惠海鸣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的。他回忆,2003年,费老已93岁高龄,但每天还是孜孜不倦地读书。“看英文书、写文章、写评论。人家都觉得奇怪。”

  惠海鸣至今仍不忘恩师当年的教诲,在讲台上,费孝通面对众多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搞社会学调查要实事求是,要吃得起苦,吃在农民家,住在农民家。”惠海鸣记得,当年写的博士论文,内容是关于昆山一个村的调查,他曾在那里插过队。费老拿到论文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到那里实地去看一看。后来,他果真带着惠到了那个村子实地调研。

  在农村,深入农户中做调查记录,是费孝通最常用的社会学调查方法。这也成为了他对中国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直接贡献。惠海鸣回忆说,费孝通到农户家里,会仔细观察农户家的每个细枝末节的变化,从中找寻答案。比如,农户家里厨房里使用的灶具,原来是烧煤的,现在用上了煤气灶。对这些细小的变化,费孝通都会一一记录在他的笔记本上。其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这些现象,再分析具体的原因。1990年,当惠海鸣再次见到费孝通时,费再次重复了作为一位社会学家的基本观点:“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走马观花,问题表面化。”

  惠海鸣说,因为自己爱好较为广泛,平时喜欢昆曲、园林等,因此花在社会学方面的时间少了,这让费老颇不高兴。每次见面,没什么客气话,数落一番。“他有时会说我不好好地做学问,而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

  也许是恩师的教诲,现在的惠海鸣重新捧起了《江村经济》。“我准备重新翻译它(《江村经济》初版是英文版)。”惠海鸣说,“让我重新写一本《江村经济》,我肯定写不出来,我想再继续按照老师的做法,将开弦弓村的发展跟踪下去。在《江村经济》上做注解,让这部记录中国农村发展的著作继续得以延续。”

  部下:不搞花架子的领导

  江唯宽曾是民盟在苏州的负责人。费孝通一直以来是民盟的领导,这层关系让两人有了交往的机会。江唯宽回忆,1955年春,当时年仅45岁的费孝通和其老师北大潘光旦教授来苏州做调研,两人结识了。在江唯宽的印象中,50年代,费孝通来过苏州两次。其后,由于历史原因,两人的再次见面时隔了20多年。

  1981年,费孝通再次来到苏州时,已是71岁的老人了。见到老朋友,费孝通显得格外高兴。后来,费孝通还为江写了两行字。内容是:“年久难忘,相见犹昔。”

  时年改革初至,百废待兴。费孝通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不够用。”在调研过程中,费老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他对时间的渴望。他说,我口袋里只有20块钱,这20块钱不能随便买零食吃,更不能乱花,钱要花在刀刃上。

  那时起,费孝通每年有六七个月的时间都会在外地做实地调研。从1981年开始,费孝通几乎每年都会到苏州吴江,不仅是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更因为,这里是他调研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重要地点。那时,他每次住在吴江宾馆,每天宾馆里的工作人员,都会见到他从宾馆所在的房间,走到对面的广场。后来,走不动了,就走到大厅。“要锻练身体,”费老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为了社会学,要拼命地工作。”

  前不久,民盟领导来到苏州,举行了1个小时的会议。会上,江唯宽再次听到了关于费孝通的一则故事。80年代,费孝通曾到甘肃定西考察,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民贫困的生活状况。那里农民家里一床一桌,空无他物,甚至连吃水都困难。从1984年9月开始,费孝通七到定西考察指导工作,并且撰写了《边区开发———定西篇》、《关于定西地区区域发展刍议》、《又一次访问定西》、《小城镇、大战略》等文章,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2003年,93岁高龄的费孝通再次来到了这里,当看到定西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后,费孝通说:“现在我可以放心了,以后也可以不再来定西了。”

  “有的人死了,他却永远活着。费老,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路走好……”一位网友这样评价费孝通。

  费孝通简介

  费孝通1910年生,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本报记者 严俨

  相关专题:费孝通逝世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