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民晚报:上海还会出王励勤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7:47 新民晚报

  在上海体育馆参加鏖战的,像王励勤这样的上海选手太少了。

  撰稿/彭瑞高

  第48届世乒赛在上海举行,这是我们这个城市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可我总觉得它来得晚了一些。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像我们这样的上海乒乓球迷,只能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
又一次盛会增添些热闹,却无法在这一世界赛事里为自己的城市英雄倍感自豪。

  为什么?因为在上海体育馆参加鏖战的,像王励勤这样的上海选手太少了。

  请不要指责“狭隘”,也不要说这是“地方主义”。有古代奥林匹克史以来,欣赏自己城市的健儿上场搏斗,乃是人们最为陶醉、最为自豪也最为激动人心的快事。人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经赛场司仪报出自己熟悉的本地选手名字,看台上下就会掀起暴风雨般的欢乐浪潮。

  这是竞技体育的本能,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史的大书里,上海这个城市的页面应该是最绚烂的。如果我们不把上海说成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祥地”,起码也可以称它是“国球”的一座了不起的“摇篮”。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这个城市就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一流乒乓国手。他们几乎装点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半壁江山。说“涌现”,是因为它确实像一股泉水,汩汩不断,绵延经年,不见枯竭。不要说乒乓球迷,就是稍微有一点岁数的上海人,说起这股“泉流”来都如数家珍。那一连串闪亮的名字,多少年来都在上海市民中间口口相传:王传耀、张燮林、徐寅生、李富荣、李振恃、陆元盛、郑敏之、李赫男、张德英、曹燕华、何智丽、丁松……人们熟悉他们的形象,熟悉他们的打法,甚至熟悉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种种幸与不幸……

  这一茬茬的优秀选手,有的是从正规的体育学校里培养出来的,更有不少是在上海的“民间乒坛”崛起的。当时的“乒坛传说”中,被传得最多、最具有神奇色彩的,是工人出身的运动健将张燮林。说的是:南边闵行工业区有一个大厂子,出了一个削球手,他的本事可不得了,那一手功夫就像“切削机器”一样。他削出来的球一会儿转,一会儿不转,任你怎么攻他也没有用;无论你打得再怎么刁,他总能把球救起来;无论你是什么样的高手,最后都会被他削得神魂颠倒、低头认输……后来有一次,我们果然在工人文化宫的乒乓房里,看到了张燮林的“海底捞月”,当时那个激动与崇拜啊,简直要当场跪下来。不多久,听说国家队的什么人输在了张燮林的拍下,我们就说,这是应该的;又后来,张燮林被选到国家队的消息传遍了上海,我们也说,这是应该的。

  张燮林的出现,让无数乒乓球爱好者充满了幻想。说起他的历史,一种“草莽英雄”战胜“御林先锋”的快感,就会掠过我们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李振恃的故事,也在上海球迷中被津津乐道。普通版本是这样的:说李振恃打球左右开弓、出神入化,不仅上海队的主力不是他的对手,国家队的人马也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可惜李振恃球好,出身不好,上海队不要他,国家队更不能要他,他只能委屈地呆在上海邮电局乒乓队。这是一段“虎落平阳”的日子,球迷们都为李振恃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不平。唯一得益的是邮电局乒乓队,它从一支默默无闻的基层球队,一跃而成为上海最具杀伤力的乒乓劲旅。直到改革开放,李振恃才得到了“解放”,他去了八一队,最后进了国家队。

  这是十年后又一个“英雄起于草莽”的乒乓传奇。多少民间乒乓球员在讲述它的时候,自己也憧憬着这么一天……

  除了这两位,其他名将如徐寅生、李富荣、曹燕华、何智丽、丁松等等,在我们球迷中都有许多故事。这些民间传说不管是“正版”的还是“盗版”的,美好的或不那么美好的,大家说起来都是一本正经、百听不厌。这些传说,就是上海乒乓球一种特有的氛围,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一种乒乓文化。这些传说,寄托着人们对上海乒乓高手的向往,饱含着人们对城市英雄的景仰。

  现在,这样的氛围很难感受到了。您看,关于上海队,关于王励勤,还有那种激动人心的“民间传说”吗?

  不仅民间传说少了,就连上海乒乓球一直赖以生长的“民间沃土”也变得贫瘠了、荒芜了。人们不再那么迷恋乒乓桌,也不再那么崇拜我们的“国球”。有钱、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影响着民间体育的走向。人们追求的是“贵族项目”,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一般的工薪阶层,却连几个小时的乒乓球桌都租不起。孩子们倒是喜欢打乒乓球,学校里也有乒乓房,可是他们有时间打球吗?沉重的作业负担和要命的中考、高考,剥夺了孩子们在乒乓桌旁的天真笑声……

  民间再也不见张燮林、李振恃。很少有人愿意为乒乓球奉献青春与生命。铜臭覆盖着这项过去群众基础深厚的运动。孩子中偶尔有一两个打得好的,老师想把他们送去体校,家长却成为最大的障碍。有的家长沉默着坚决阻止;有的家长公然问:你让我孩子进体校,能不能保证他将来进职业队?更多的是说:世界冠军究竟能出几个?到体校去,不就把我们孩子的一辈子葬送了?

  一项虎虎有生气的运动,变得相当世俗、呆板和苍白。没有传说,没有浪漫,没有热血沸腾,于是也就没有出类拔萃。尽管有些热闹,甚至一时还有些“繁荣”,但多年以来,上海就出了一个王励勤。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前有古人,后却不见来者;王励勤一人独行,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此,我们不能不对王励勤倍加热爱、倍加珍惜,同时,也对上海乒乓球的未来倍加忧虑。

  现在的环境是不是太功利了一点?走遍全城,很少再有乒乓房是免费开放的,很少再有乒乓桌是不收费的。而与此同时,露天的“水泥乒乓桌”没有了,搭在弄堂里的“排门板乒乓桌”没有了,满头大汗沉醉在小伙伴乒乓赛里的孩子不见了。高不成低不就,民间选手自生自灭;乒乓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失去了传奇,失去了血性,失去了活力。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海是有了,但张燮林、李振恃这样的选手上海会不会再出现?王励勤会不会再出现?

 [1] [2] [下一页]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