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民晚报:上海还会出王励勤吗(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7:47 新民晚报

  “曹乒人”,时刻准备着

  “曹乒”的标本意义就在于它改变了专业运动员由少体校培养的传统模式。

  撰稿/王 倩

  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民办体育俱乐部之一。它的名字叫“曹乒”——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由前著名乒乓球国手曹燕华一手创办。

  虽然创办至今才短短6年,但它已经创造了历史——向国家队输送了3名年轻运动员,由原先的三线队伍发展成一、二、三线一条龙的培训体系,吞并了原本由少体校承担的培养上海乒乓球二线队的“业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上海所有的年轻乒乓球运动员都可能被叫做“曹乒人”。

  曹乒的奇迹

  1999年2月刚创办的“曹乒”,只有8个队员、5个教练和曹燕华自己。它“寄居”在宝山区杨行镇刚创办的杨泰小学中,乒乓球训练馆由学校免费提供,运动员宿舍也是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提供的。

  8个队员都是当时上海各区少体校淘汰下来的“散兵游勇”,也许是孩子们太喜欢乒乓球或者是家长们不愿望就这么放弃,他们选择了相信曹燕华和一穷二白的“曹乒”。

  早晨6点半起床出早操,上午和杨泰的学生们一起上文化课,下午和晚上是“曹乒”的训练时间,每天的训练时间达到了5个小时。

  很多外省市的孩子和家长慕名而来。一个月后,8个变成了15个;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人数达到了60人的极限。

  2000年,“曹乒人”在上海市锦标赛上连夺冠军,成立仅一年的民办学校竟然打败了公办体校,这足以让上海乒乓球界大吃一惊。

  2001年9月,“曹乒”和上海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少体校)合作,成立了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由曹燕华负责管理和经营。

  “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成立,是乒乓球运动人才培训走出的一条新路子。管理模式的改变会产生激励机制,促进多出人才早出人才。”成立之初,上海乒协主席陈一平这样评价这种“公私合营”模式。

  曹燕华则向《新民周刊》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这是我当时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平台。”这个平台果真越搭越大。

  2002年是曹燕华的第一个收获之年。“曹乒”代表宝山区参加上海市运动会,共夺得青少年组16块金牌中的6块,名列19个参赛区县金牌数之首。而“曹乒人”胡冰涛在代表青少年最高水平的全国业余体校乒乓球总决赛中夺得单打冠军,这是上海市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13年来的最好成绩。

  2003年,曹燕华俱乐部成立了上海二队,这是一支由国家拨款、有教练和运动员编制的专业队。如今,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的队员人数达到70人,而曹燕华俱乐部也拥有将近80名小运动员,俱乐部已经成立了上海一线队。

  也就是说,目前除在东方绿舟训练的承担十运会和世界比赛任务的上海队员之外,曹乒将承担上海乒乓球的梯队建设。

  曹乒人陆续夺得上海和全国青少年比赛的冠军,也夺取过世界青少年赛冠军和中学生世界冠军。目前包括胡冰涛在内的3名运动员已经入选国家队。“上海队自从王励勤之后已经10多年没有队员进入国家队了。”曹燕华把他们视为“奇迹”。

  名利双收才能生存

  “从他们的年龄看,他们是为2012年奥运会准备的。”“曹乒”已经为民营俱乐部创造了奇迹,但曹燕华最大的理想还没有实现,“现在只是初级阶段的成功,我希望曹乒人能在2010年前拿到世界冠军。”

  为了这个梦想,曹燕华当起了“半个生意人”。她成立了曹燕华实业公司,举办各类商业活动,涉足水利配套设施业、车模业等,“我需要有经济实力投入到乒乓球事业中,尤其是在它自身尚不能产出时。”

  不少人质疑过曹燕华办学的动机,有说她利用名人效应中饱私囊什么的。曹燕华一笑而过,“如果我真能中饱私囊就好了啊。”

  “曹乒”向每个队员收取学费(代杨泰小学收取)、餐费(20元/天)、住宿费(1000元/学期)和训练费(4元/小时,每月封顶600元)。其中“曹乒”到手的就只有训练费一项收入。

  一旦队员取得成绩或者有值得培养的潜质,训练费用不但可以减免,甚至还有所奖励。带队成绩优秀的教练员奖金加倍,甚至已经有教练员收到了汽车和房子等奖励。

  创办之初,“曹乒”尚能维持收支平衡。随着队员们成绩的提高,“曹乒”陷入了怪圈:成绩越好,收入越少,投入就越多。

  这几年,曹燕华陆续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100万,她还靠着“名人效应”不停地为学校拉赞助。

  “名利双收”,是曹燕华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如果说,名是指“曹乒”中走出世界冠军,利就是“曹乒”在未来能够成为一个造血功能完善的俱乐部——不仅能够自负盈亏,而且还将有所收益。

  弟子多从外省来

  曹燕华,中国运动员赢得世乒赛四个项目大满贯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女运动员获得七项世界冠军的第一人。在80年代前叶,她就代表着中国乒乓球。

  20年前,她年仅22岁就选择了退役。

  “我离开得那么干脆、那么彻底,似乎毫无牵挂和留恋。”曹燕华在自传《属虎的女人》中说。年轻的她选择出国闯荡,读书、讲学、经商,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10年后,曹燕华回来了,天津世乒赛让她“发现原来中国还是有那么多的国球爱好者”。而上海刚落成不久的内环高架让她产生了“是时候在中国发展”的想法。

  1997年2月,刚创立的曹燕华实业公司操作了当年的中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暨颁奖晚会。当新老世界冠军济济一堂时,曹燕华感慨万千:“真的是乒乓球给了我一切,我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它带给我的痛苦呢?”

  就在这一瞬间,曹燕华决定了此后的人生要和乒乓球连在一起,“尽我所能为乒乓球付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不久她就开始筹备“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的事宜。

  如果说曹燕华还有什么遗憾,只有一个——上海本土运动员后继乏人。目前“曹乒”80%都是外省市的孩子,虽然给予了教练员种种优厚待遇(比如培养出上海本土选手奖金加倍等),但是曹燕华目前做的就是遇到好苗子,尽量以签约方式将他们留在上海。

[上一页] [1] [2]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