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一时 一时千载——两岸历史最关键的一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12:15 中国新闻周刊 | ||||||||
国共两党双方如果处理得好,胡、连会即是两岸关系历史发展千载一时的机遇 2005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国民党离开大陆56年之后,首度重返大陆,并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会晤,共同为两岸历史写下崭新而关键的一页。 整个形势的发展似乎相当突然与偶然。不仅一年前无人能有这样的预测,甚至三个月
陈水扁当局一开始对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三月底出访大陆反应强烈,甚至拟对江诉之于法。与此同时,扁立即派出情治高层前往美国,进行紧急磋商。美国当局对情势的发展之快似乎也相当意外。初始的反应,是在不得不接受事实与现实中,强调大陆最终仍应与台湾的领导当局对话,稍后,才出现了口径较为一致的发言,对连战即将访问大陆一事表示欢迎与赞许。 美国态度的转变,终于使得扁当局不得不放低姿态,对连战的出访采取了比较正面的说法,视之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投石问路”。至于“台独”基本教义派者如李登辉,当然是气急败坏,痛批连战与宋楚瑜之余,对陈水扁也极为不满,并称“为此而睡不着觉”。 大陆对台政策的创新 不错,胡(锦涛)连(战)会的成局有其偶然的成分。例如,若国民党去年在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胜出,现在会不会有胡连会,难说;今年春节过后,若非美国基于其自身利益(希望台湾“立法院”尽快通过庞大的军购预算)促成扁宋会,从而使国民党及连战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既失去了“朝”,即政权,又失去了“野”,即立法院的多数),不得不打出最后的“大陆牌”,现在会不会有胡连会,也难说。 谁说历史不是偶然造成的?但必须说,胡连会的成局,偶然之外也有必然的成分,而且更多的是必然的成分。这就要从两岸关系发展中大陆对台的政策说起了。 长期以来,大陆的对台政策有两个策略,一手硬,一手软。硬的是军事制约,如导弹部署及军事演习,用一个字形容,即是“力”。软的是和平手段,如优惠台商,用一个字形容,则是“利”。力与利并用,宽猛并济,有一定效果。 那么,在“力”与“利”之外,大陆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还需要增加什么新思维呢?我认为是另外两个字,即“理”与“礼”。 天下万事争不过一个“理”字。理就是道理,是众人心中共同认为的公道或事实。中国国民党创建了中华民国,自1912年迄今,始终表示未曾中断或消失,其中华民国的主张,始终包括了大陆与台湾。但就有效治权而言,自1912年至1945年,只及于中国大陆未及于台湾,自1949年迄2005年,只及于台湾未及于中国大陆。但不管有效治权是否完整即完全等于主权主张,其从来未曾消失,且从来主张一个中国,更从来自认为代表中国,却始终是个事实。 大陆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政权之后,即全面且刚性地否定了中华民国的存在,且“剥夺”了事实上仍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代表”中国及“认同”中国的权利,因为大陆一再声称“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这种主张或论述从大陆的立场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一、这使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对于自己一贯的中国认同产生了一些迷惘、模糊、错乱——事实上在任何国际社会中,确实也让他们“发现”自己绝无代表中国的任何身份或空间。二、这样的形势,恰恰为主张“台独”的政党与政客提供了一个诱导台湾人民“接受现实”,必须丢掉自己的“中国认同”的理据。近十几年来,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有所淡薄,一定程度上与此有关。 应该说,大陆终于注意到了这个始料所未及的效应,从而对有关面对“中华民国”的事实存在及相关论述上都在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今年一月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大陆当局的此等新思维,即是对于“理”的理解与认同。这在将台湾人民从对“中国认同”逐渐疏远的道路上拉回,肯定会起到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又据报道,连战一行出访大陆,进出香港与大陆,均毋需申请台胞证,同时还有6名持枪安全人员随行。这除了是胡锦涛先生给连战先生的超规格礼遇,更重要的是传达了对于连战不仅是中国国民党现任主席,同时还是同样主张一个中国的“中华民国”卸任副元首的信息。应该说,大陆确实已在“力”与“利”之外,更多地注意到了“理”和“礼”。胡、连会及稍后的胡、宋会,也因此不单纯是个偶然,大陆在对台政策上的进步与创新,其实起着极关键的作用。 大陆与台湾:重新认识对方 连战大陆行程,全程八天,每天都有重点,每站都有意义。但从两岸关系发展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两个场合,一个当然是胡、连会;另一个即是同一天上午连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连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大陆中央电视台作全程直播,连战演讲三十分钟,再与现场观众问答对话三十分钟。连战可以讲中国国民党自建党到建立中华民国,自大陆到台湾,自取得政权到失去政权的故事;也可以讲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先人荜路蓝缕,开启山林,后来又被异国统治,终于又回归中国,并且在战后戮力奋发,创造经济奇迹的故事;更可以讲其祖孙三代从日据时代的台湾到中华民国的大陆,再到中华民国的台湾,如何情牵中国的故事。中国大陆数以亿计的同胞,第一次有机会,如此完整全面地从一个具有像连战这样特殊背景经历的政治人物身上,认识一个他们既熟悉又陌生,既爱又不解的台湾。 另一方面,因为胡、连会,台湾所有媒体亦必钜细靡遗地全程报导。大陆的接待安排,大陆领导人的一言一行,特别是在胡、连互动的场合,双方如何看待两岸关系的矛盾,如何铺陈两岸关系的新论述,以及如何擘划两岸关系的未来,所有这一切信息,也应是第一次如此完整且失真最少地被广大台湾同胞所接受。 国共两党双方如果处理得好,胡、连会即是两岸关系历史发展千载一时最关键的机遇。它除了有机会为两岸关系的架构提出一种创新的思维外,也可以为两岸人民重新正确的认识对方,排除长久以来的心理障碍。果如是,千载一时,就成了一时千载。 两岸未来:憧憬与悬念 我预见两岸关系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平竞争”的阶段。 基本的分析逻辑是:为把握世纪性的和平发展机遇,大陆必须争取再一个起码二三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就此而言,台湾的“台独”路线成了几乎是唯一的最大的麻烦。因此,中国不惜以“不动武”交换“不独立”。与此同时,美国现阶段为了国家安全与恐怖主义斗争,不得不与中国合作,也不得不以“反台独”与中国默契。合起来,这就是《反分裂国家法》立法的背景与意义:在一段期间内,中美都有需要为台湾不走上法理台独设置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只要台湾当局不搞法理台独,就是维持了现状,中美都能接受。 在现状得以维持下,台湾当局已无实现台独的可能,最多只能“拒统”。对大陆而言,只要不独,都可接受。台湾要拒统,那大陆就争统,于是两岸就走上了一个“争统与拒统”的和平竞争赛局。目前看来,似乎已有开始在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迹象。 “和平竞争”一旦开始之后,乐观的看,就会走上“合作竞争”与“良性竞争”。因为和平竞争,双方的对立将逐渐缓和,两岸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也可望逐步排除,这就为双方更多的合作开创了空间,此即为合作竞争;当双方合作互动的空间扩大了之后,很自然地,就会为了竞争的需要而注意并学习对方的长处。果如是,就成了良性竞争。 人们有理由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产生这样的憧憬。 当然,也不免会有一些悬念:连战卸任党主席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会如何重组,对国民党路线会有何影响;国、亲两党主席先后访问大陆后,5月14日台湾举行“任务型国代”选举,其结果具有指标性意义,对台湾内部政治生态会有何冲击;陈水扁的思维与策略会否调整,如何调整;两岸走向如何,对美国东亚战略有何冲击,美国会如何因应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值得关注的。这些,就有待未来继续观察了。(文/石齐平) 国亲大陆行:冲击台岛 政治生态 连战此行将使陈水扁备感压力。这压力来自求和的主流民意,来自泛蓝、泛绿的左右夹攻,台湾当局将如何因应两岸的未来? “连战这个时候的声望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在台湾,媒体对即将卸任的领导人是不会感兴趣的,连战却是个例外。”台湾飞碟电台董事长、著名政论节目主持人赵少康不无幽默地说。 “和平之旅”的方向 赵少康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连战此行,岛内不仅大打“新闻战”,仅报名跟随连战赴大陆采访的媒体记者就有一百多人,而且党派之间“心理战”也搬了出来:民进党看到吓阻不能奏效,即把岛内民众的期望值拉高,比如让连战去谈“撤裁飞弹”的议题,给他出难题,等着看他的笑话。而连战则策略地把期望值压低,“题目不必做得太大”。 赵少康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会谈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连战脸上光彩,民众对国民党乃至泛蓝阵营的支持率也将显见飙升。 赵少康说:“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基本上采取的策略就是尽量不和大陆往来。道理很简单,如果两岸文化、艺术、体育交往越来越密切,经济利益也都结合在一起的话,就很难‘独’了。所以从大陆的观点来看,先寻求台湾不独,不独当然就有交往,就会谈到今后合作。所以连战这次去,经过60年时间,国共能够在一起坐下来谈,就很有意义,也是一个好的开端。” 连战到北京将会谈些什么?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包宗和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其中一个议题就是表达和平善意。两岸过去存在一些问题,关系比较紧张,因此两岸之间相互应该有一个善意的释放。这样的话,两岸和平的架构才能建立起来,紧张的局势才可能降低。 另外,双方可能会考虑两岸定位的问题。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赞同“一个中国”原则。“虽然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但我想,有这样的基础存在的话,经过2000年的台湾‘大选’之后,面对岛内政党政治局面,大陆也可能会更深入、更务实的来看待两岸问题,双方过去不肯或不愿面对的一些问题也可能会进行考虑。”包宗和说。 赵少康则认为,连战到大陆会谈一些共同打击犯罪、农业交流、台商利益的保护、学术交流、甚至两岸怎样才能谋求和平、停止军事对峙等问题。另外连战在北大有一场演讲,备受瞩目,他可能会在演讲中提一些台湾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经验。也有人给他建议,提出从广东到上海成立一个“两岸沿海经济合作实验特区”,发展两岸经济。“ 可供佐证的是,国民党发言人郑丽文日前透露,在“九二共识”前提下,追求两岸“不独不武”,以及30年到50年维持现状不变的“和平协议”等主张,将是连战和平之旅的方向。 随同参访的国民党两岸政策核心幕僚、前“行政院陆委会主委”苏起则强调,国民党主张的是“单轨两棒制”,即由国民党扮演两岸关系破冰的“第一棒”,胡、连两人若沟通良好,并由连战带回如何解冻两岸关系的构想,后续谈判及落实部分,仍需要“关键的第二棒”,即台执政当局接力。 “联合竞争”与“定调” 连战与接踵登陆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是否有坊间所传的“瑜亮情结”?对此,包宗和认为:“如果连战与大陆互动良好,随后来访的宋楚瑜也会获得信心。虽然宋楚瑜手上有和陈水扁达成的‘十项共识’,但他也要考虑自主性,以取得一个平衡点。” 4月21日,宋楚瑜重申,他访问大陆是以个人与亲民党主席身份前往,“既不是陈水扁先生的说客,也不是他的特使”。他强调,自己不但支持“九二共识”,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对于“一中宪法”的基本立场。 有亲民党人士也指出,亲民党将密切观察国民党和大陆谈判的内容,作为稍晚沟通的判断与基准。若连战要和大陆签署文字共识,“亲民党当然也不能或免”。 “连战在卸任前访问大陆是个大动作,我想也是对国民党未来走向进行定调。”包宗和说。不管是王金平还是马英九当选下任国民党主席,两岸关系都是其必须面对的问题,继任者当会追随连战的路线。 但也存在一个小小的变数,就是2008年台湾“总统”选举。届时台湾民意如何看待连战的大陆之行,还是有关键作用的。如果看法是肯定的,王、马一定会追随连战政策;如果不获肯定,那么面临压力时,国民党在未来两岸问题走向上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包宗和也倾向于认同连战的“个人身份”。作为即将卸任的连战个人来讲,执政党不愿意做而在野党可以做到的,就是两岸和平的建构,因此他希望在卸任前能把这样一个工作完成,也为国民党的未来铺好路。再者,为两次竞选失利的连战来说,如果能够开启两岸和平之门,也将是他个人历史定位的一个着力点。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杨锦麟向本刊指出,连战此行将为自己奠定一个完美谢幕的“花道”。 民进党“左右摇摆”? 两岸新启政党交流、沟通模式,首当其冲感到压力的是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赵少康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以前是民进党提出话题,国民党跟着跑;现在反过来了,是国民党主动提出议题,民进党跟在后面跑。连和宋都去了,陈水扁去不去呢?连、宋回来后,陈水扁会怎样做?都是值得关切的问题。” 4月23日,陈水扁就连、宋访问大陆再次表态,一方面仍不承认“九二共识”,另一方面则指连、宋之行“我们可以给予祝福”。 赵少康笑谈:“陈水扁本来就是一个变来变去的人,他翻脸和翻书一样快。早上讲的晚上就可能会改变,这并不稀奇。连、宋连‘立委’都不是,他们是台湾的党团负责人,而党团负责人并不是当局公职人员,法令未限制他们前往大陆,如果陈水扁想要将其‘法办’,怎么办?所以阿扁很头疼。” 对此包宗和分析,连战此行使得陈水扁备感压力。首先台湾民众相当肯定连战的访问,在民意的压力驱使下,陈水扁会作出一定的让步;其次陈水扁是第二任期,他也在思考自己的历史地位。以当前的局势、国际环境,“台独”之路不太可能,另外,目前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表态也促使陈水扁不得不做出“祝福”姿态。在这种情势下,陈水扁的两岸政策或许会往“中间”靠。 然而往中间靠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来自泛绿的反弹同样令陈水扁寝食难安。据“台联”秘书长陈建铭转述,前“总统”李登辉下令对民进党“全面宣战”,年底“县市长选举”,“台联”将大量提名,即使和民进党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 至于连、宋回台湾后,陈水扁将如何应对,赵少康对本刊说:“要看在北京会谈什么内容,还要看民意的反应,以及美国的压力。如果谈的东西老百姓都觉得是该有的,陈水扁也不敢去违背。”(本刊记者/田冰) 台湾农产品登陆风生水起 “政党本来就是通过为民众谋福利而获得支持。国民党是一个失去政权的政党,如果能通过为台湾农民解决滞销问题,而赢回他们的信任和选票,又何乐而不为呢?” 丰收的季节又快来到了。“到六、七月的时候,就是台湾水果的收获期。”詹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作为台湾农民联盟常务理事长,詹从事台湾农业研究已经20多年。 每年这个时候,多收了三五斗的困境又开始为难台湾农民。“收成越好,倒得就越多。”据詹澈介绍,去年云林县的柳丁因为没有销路,倒掉了五六千吨。 台湾人曾骄傲地声称,有世界上最好的蔬菜和水果。可如今,最好的农产品却成为台湾农民的心结。 农产品登陆的障碍 因为没有销路,“每年出产的农产品有八成内销。”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公司总经理谢国庸向本刊介绍说,而台湾近年经济景气不好,瓜果卖不出价格。去年芒果最低在台湾本地卖到10台币/斤,而在日本市场则可以卖到60台币/斤。 但外销之路也是关山阻隔。目前台湾农产品的主要外销地为香港地区、日本、新加坡等地。日本等地检疫手续繁琐,而且需求量也有限。“每年外销不过两成。”谢国庸说。他们也试过销往更远的北美市场,“但运到加拿大这些地方,加上检疫时间,要花费三个礼拜,对蔬菜水果来说是致命的耽搁。” 从经济条件来讲,大陆市场是台湾农产品最合适的输送地。但目前由于没有实行三通,农产品登陆只能经过第三地中转。经过这样的运输流程,台湾农产品达到大陆一般需要一个礼拜。从瓜果保鲜来说,通过船运两天内到大陆,四天内上市场,“这才是我们希望的目标。”詹澈说。 除了经由第三地的时间成本外,通关成本过高是农产品登陆大陆的另一个主要障碍。台湾的农产品从香港或日本等地辗转来大陆,还需交纳14%~16%的通关税、17%的内地加值税,加起来要负担的税高达31%~33%。 而4月初,民进党当局为刹车“登陆大陆热”而欲以“与外国订约罪”治办江丙坤的风声,更让农产品登陆大陆问题政治化。“以前政府还出经费和人力让我们赴外参加展销,今年经费也取消了。”谢国庸说。 种种形格势禁之下,台湾的农产品面临严峻的局面。目前在桃源县,特色水果莲雾“黑珍珠”一篮(约二至三斤)只卖一百新台币。据谢国庸介绍,现在已经有水果卖到12—13台币/斤,而保本成本大约为17台币/斤。 而现在还不到旺季,六、七月果实挂满枝头的时候,才是果农们最焦心的日子。 促进登陆的民间推手 2002年加入WTO后,台湾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每况愈下。虽然民进党当局号召农民要拒绝大陆的“小恩小惠”,民间力量却开始频频试水协商农产品登陆大陆,以缓解滞销困境。 2004年11月,台湾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率领两岸农业交流访问团前来大陆,就台湾农产品登陆大陆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商榷。“如减免关税,统一检疫标准,还有最关键的三通问题,都在商讨中有了初步的细节。”詹澈告诉本刊。他是当时的随行团员。 2005年3月底,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破冰之旅”的重要成果是达成了10点协议,其中第二条便是开放台湾农产品登陆大陆。 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虽然有民进党当局以“与外国订约罪”治办江丙坤的风声,但依然有两个专柜的台湾水果亮相。 与此同时,各种代表民意的民间力量暗潮涌动,农产品登陆大陆市场箭在弦上。 “现在的情势就是我们在前面拉,然后400万台湾农民在后面推,推动阿扁当局早日放开农产品登陆大陆。这是大势所趋。”詹澈说。 但民间团体的谈判仅仅是民意指向的表达,农产品登陆大陆涉及到很多政策问题,比如关税政策,“这些就需要国民党和立法委员来谈。”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曾永权对本刊说,曾是此次连战大陆访问团成员之一。“连战先生主要负责和胡锦涛总书记谈和平的大架构,两岸关系的远景,搭建一个两岸协商的平台。”曾永权说,而他则继续履行经贸谈判的任务。 由于前期关于台湾农产品登陆的谈判已有过几个回合,此次访问团成员是,有备而来。“我们希望和大陆签订进口台湾农产品的秩序协定书,并要求增加销售配额,扩大水果品种,除原来的12种外,还增加龙眼、荔枝、西瓜、李、梨、梅子和葡萄。”曾永权说。 在国民党的谈判计划里,还包括开放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作为登陆港口,设计绿色通道;比照中泰合作模式,通关税降为零,内地加值税减半;简化检疫程序,建立两岸互动的疫情通报系统;大陆开放台商贸易公司经营两岸农产品贸易。 曾永权告诉本刊,访问团的专机于29日到达北京,与国台办和农业部商讨以上条款。如果谈判平台搭建顺利,预计5月他将率团再赴大陆,商谈细节。 但谈判内容涉及到一些公权力问题,比如通关,没有民进党当局的配合便难以顺利进行。 “我们没有接受台湾当局的授权,因此不会轻易签订具体的协议,但是可以带回信息给当局做咨询。”曾永权说。 相对于国民党谈判代表的审慎,4月25日刚上任的台湾农会理事长刘铨中对此次谈判高调而乐观。“谈判不会有什么问题,大陆非常有诚意,拨备了300亿元,折合台币1200亿元来促成台湾农产品登陆。” 图绕农产品的政治角力 在台湾经济版图中,农业仅占总产值的1.8%。但在台湾的政治版图上,中南部约400万农民一向是陈水扁的票仓。新竹县农会理事长陈信宏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谁促成台湾农产品“登陆”,为台湾农民找一条出路,谁就是农民感激的对象。 “年底是县市长选举,农产品登陆会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詹澈说。 如果能通过产品销售,将没落的农业扶植起来,对400万农民来说,不仅仅是生活的改善,还有很多情感上的慰藉。“因为台湾经济的发展脉络是农业辅导工业,可以说,农业燃烧自己照亮了黯淡的工业。”曾永权说。 陈水扁当局执政5年来,并没有在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上有所建树。“一说对台南农产品开放大陆市场,陈水扁就开始紧张。”赵少康说。 纵观两岸近十几年的经贸史,几乎就是工商类企业的西进史。“这一段时间在两岸经贸获得最大利益的都是企业家,尤其是大企业家。”台湾媒体人陈文茜在其节目中梳理两岸经贸史的时候这样总结。 此次旨在让农产品登陆大陆的努力风生水起,第一次让台湾农民有望分享到两岸交流的实惠。但是否能让观念保守的中南部农民在政治态度上有所改变,台湾资深政坛人士赵少康认为,民众的政治倾向不可能一下子转向,但至少他会慢慢思考。 积极投身其间发挥推手作用的国民党又做何想法呢?身任过15年“立委”的曾永权的说法颇能代表国民党现在的心理:“政党本来就是通过为民众谋福利而获得支持。国民党是一个失去政权的政党,如果能通过为台湾农民解决滞销问题,而赢回他们的信任和选票,又何乐而不为呢?”(本刊记者/陈晓) 台商西进大陆简史 1980年代末期,台湾正值泡沫经济阶段,土地价格飙涨、工资的提高和台币升值,使得许多劳力密集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因而展开对外投资,以寻求生机。台商西进自此启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台商在大陆的直接投资已占台湾对外投资四成以上。 1997年7月15日,台湾的经济部门公告《对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原则》,以作为大陆投资新规范。此即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政策。其中将产业区分为禁止类、专业审查类。凡属禁止类之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建设等四类,均采取一律禁止之审查原则,并且被准许赴大陆投资的个案金额上限不得超过5000万美元,除非经主管机关特殊政策考量。 台湾到大陆的直接投资,在“戒急用忍”政策和亚洲金融风暴下略有“退烧”的迹象。然而,自2000年以后,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的热潮再启。而陈水扁当局的政策也由“戒急用忍”被迫转变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策略。 2005年3月,在大陆通过反分裂法后,奇美集团的前董事长、“绿色台商”许文龙发表公开信,摈弃以往的“台独”论调,声称“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绿色台商的反水,让台湾政坛的“独派”人士非常恼怒,鼓噪台湾当局全盘调整所谓“积极开放”的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