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日志(一):甘肃麦积山石窟的融合痕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7日13:33 郑州晚报 | ||||||||
时间:2005年4月30日 天气:日出山葱翠 晴空万里云
采访任务:重点采访麦积山石窟 主队:西出宝鸡,途经天水、兰州,夜宿武威,全程740公里 绝壁洞窟密如蜂房 从宝鸡西行就进入甘肃境内,位于甘肃省最东南的天水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天水市东南的麦积山上,就留下了许多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融合的痕迹。我们4月30日下午5时左右,从天水市出发,驱车向东南,行驶了大约20公里,路边的一位中年女子指向一个山头说,那个像馒头一样的山就是麦积山了。 麦积山周围生长着许多大树,恰好我们去时是阴天,整个大山笼罩在烟雨中,麦积山上的石窟时隐时现,更添了一层神秘。 据麦积山景区的一位管理人员说,因为此山像一个麦垛,所以便有了麦积山这个名字。 麦积山的石窟全部在麦积山一侧的峭壁上,多为泥塑。我们顺着参观栈道,在峭壁上仔细地浏览,麦积山的佛和菩萨像大都面带微笑。 麦积山石窟的雕塑最早的雕刻于公元四世纪,之后的隋、唐、宋、明,一直到清朝,还有人在此雕刻塑像。在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古代的工匠们在麦积山百余米的悬崖绝壁上,开凿了密如蜂房的洞窟,据不完全统计,现有洞窟194个。 石像展示异域之美 在龙门石窟的众多雕像中,大部分雕像都长着一幅中原人的面容。但在麦积山,石窟的面容更加丰富,有的像中国古代美女,有的带有欧洲人的痕迹,有的从脸面上看是标准的中亚、西亚和北非人,有的是典型的印度人。 在麦积山石窟建造初期的后秦时代,造像风格都含有浓重的印度和西域特色。我们看到在这一时期建造的雕像,身高要比中原地区的人高大,面部五官棱角分明。 沿着参观栈道,我们来到74窟前,窟中的菩萨形体修长,头戴花冠,形象仿佛是一位在恒河边上提瓶汲水、并采摘了一朵含苞欲放花朵的古代印度少女,在河岸边凝神沉思并默然而笑。 此后的北魏、隋、唐等时代的雕像则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的特色,麦积山石窟的第165窟现存有两个供养人塑像。我们仔细观察,发现两个供养人造像没有上彩,相对于色彩分明的彩塑来讲,有一种反璞归真的感觉。两个供养人有着典型的古代美女的形象,鹅蛋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 保护资金亟待解决 我们是4月30日下午6时左右到达麦积山石窟的,当时景区即将关门,游客很少。在石窟管理人员的协助下,记者沿通往石窟群的栈道攀缘而上。 据景区管理人员介绍,景区为了保护麦积山石窟想了很多办法,几乎每个石窟都安上了门,并安装了铁丝网,只有通过铁丝网才能看到雕像。但景区管理人员又说,即使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壁画和雕塑损坏仍很严重,我们在020、015西魏窟前的参观栈道上,看到雕塑背面的壁画已经大部分剥落,岩壁上残留着一些少量的壁画痕迹。在残损严重的众多雕塑中,异常珍贵的“天龙八部”雕塑更是显得岌岌可危。 麦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一位姓马的工作人员说,由于日照和风化的作用,一些造型独特的石雕已经裂开口子,让人担心随时都会掉落下来。但目前限于资金匮乏,无法全面启动维修工程,只能选择很有代表性的进行抢救,根本谈不上整体保护。 风餐露宿 采访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吃饭或一天一顿饭是常有的事。 从宝鸡到天水的路,山路多且曲折,不是很好走。4月30日一早出发,一直到下午3时,我们的车才到达天水,此时已是饥肠辘辘,在与大部队短暂会合之后,我们驱车赶到一家路边卖卤肉的小店,要了5斤酱肘子,10个大饼,不到5分钟就吃了个精光。在大伙儿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又买了5斤酱肘子5个大饼路上带着,事实证明这是个非常英明的决定———晚上12点才赶到兰州,大饼肘子成了我们最棒的晚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