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辜会谈成为绝响 两岸政党协商将担当新使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11:55 环球时报 | |||||||||
1993年汪道涵与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同意开放岛内民众来大陆后,两岸的各项交流迅速发展,越来越密切,多种联系渠道也应运而生。这些交流日益成为两岸人民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国家和平统一的强大动力。 汪辜会谈开启两岸交流新篇章
提到两岸沟通的渠道,就不能不提汪辜会谈,它是两岸间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交流渠道。 今年1月3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台北病逝。大陆、台湾岛内朝野双方以及美国政府都对辜振甫的病逝表示了哀悼。辜振甫得到多方面的高度肯定,除了他的人格魅力外,更重要的是他与汪道涵的会谈创造了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辜振甫先生领导的海基会与汪道涵先生领导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的交流,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篇章。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终于放开几十年的限制,开放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此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但同时也衍生出了海上犯罪、走私、偷渡、文书查(验)证、财产继承、婚姻关系、经贸纠纷等诸多问题。1991年,为解决上述问题,台当局主导成立了海基会。同年3月,经台“陆委会”批准,并向台北地方法院办妥“财团法人”登记手续,海基会正式对外服务,协助处理有关两岸谈判对话、文书查验证、民众探亲、商务旅行往来纠纷调处等涉及“公权力”的相关业务。海基会名义上虽为民间组织,但其经费、日常管理、主要人员、业务办理等均由台当局负责,被称为“白手套”,是“陆委会”的下属单位。在两岸没有直接官方交流渠道的情况下,海基会与大陆对口单位海协充当了两岸官方接触的桥梁。身为国民党中常委、台湾工商协进会会长的辜振甫长期担任董事长一职。他去世后,海基会秘书长、“陆委会”副主委刘德勋兼任代董事长。 与台湾海基会对应的大陆海协成立于1991年12月,其宗旨是“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主要职能是:加强同赞成本会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处理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接受有关方面委托,与台湾有关部门和授权团体、人士商谈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并可签订协议性文件。海协的最高机构是理事会,可推举会长、副会长等。汪道涵是现任会长。 海协与海基会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为人称道的就是1992年在香港达成的“九二共识”和1993年的汪辜会谈。 1992年11月,海协与海基会达成了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协的表述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基会的说法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九二共识”为促进两岸协商奠定了政治基础。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40余年来,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接触商谈。这次会谈签署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信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会谈制度协议》、《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到1995年5月,双方就“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之遣返及相关问题”、“两岸劫机犯遣返”、“两岸渔事纠纷之处理”等议题举行了10多次商谈,取得了具体共识。 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协商,也带动了两岸交流的蓬勃发展。但这样的大好局面遭到了李登辉的蓄意破坏。1995年,李登辉以私人访美为借口,在国际上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两岸关系陷入危机,第二次“汪辜会谈”受到阻碍,两会协商被迫停止。直至1998年,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气氛有所缓和,汪道涵与辜振甫才再度会面。1998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北京,与汪道涵会长在上海举行了“汪辜会晤”。这次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双方还达成了包括两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及汪道涵会长应邀访问台湾的“四项共识”。但这一新局面不久再次遭到李登辉的破坏。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拆毁了两会商谈的基础;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拒不承认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持续陷入僵局,两会未能再续协商。今年年初,辜振甫先生的辞世更是让汪辜会谈成为绝响。 民间交流十分密切 尽管海协、海基会在“台独”势力的破坏下功能逐渐弱化,但两会却为两岸民间交流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统计,1988年至2004年,台湾同胞来大陆累计3388.5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104万人次。 两岸民间经贸、人员往来主要靠各种民间团体、协会、学术研究机构、政党在中间牵线搭桥。大陆台商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力量,围绕台商成立的民间机构相当多。前“外交部长”、现国民党“立委”蒋孝严成立的“中国台商促进会”就十分活跃,其宗旨是“解决大陆台商子女教育和学历认证问题、协助台商设立融贷基金、透过舆论探讨给予大陆台商应有的明确定位、争取台当局对中小企业的种种辅导办法能扩及大陆台商”。前新党“立委”冯沪祥筹建了“两岸人民服务中心”,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上天时携带的36种台湾花木蔬果种子就是由他协助收集的。1998年,冯沪祥还发起成立了“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积极帮助台商、台生、大陆老兵、大陆新娘解决困难,并定期举办“中华文化研习营”。2001年,国民党“立委”何智辉等成立了“台湾海峡两岸联合经贸协会”,协助台商解决投资问题。 大陆方面类似的机构也不少,最知名的当数“全国台湾研究会”等召开的“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从1991年至今,每年一次,已举行了13届。该研讨会邀请大陆、台湾、香港及美日等地的学者,就两岸关系的热点问题和长远发展交换意见,凝聚共识,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2000年成立的“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年度会议,在两岸间也有很大影响力。 近年来,在“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的务实做法下,两岸在具体事务性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春节包机。2005年1月15日,大陆“中国民航协会”、“海峡两岸航空运输交流协会”与“台北市航空运输同业公会”达成春节包机协议,在两岸和国际引起广泛反响。1月29日,两岸民航飞机实现了56年来首次双向对飞。 两岸政党协商将担当新使命 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后发表新闻公报,在“五点愿景”中明确列出“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从而为两岸交流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这种沟通机制涵盖的议题相当广,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议题的研讨,举行有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议题的磋商,邀请各界人士参加,组织商讨密切两岸交流的措施等。 随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到访,亲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沟通管道趋于成熟。而过去台湾地区的新党等已成功访问大陆,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国政府一直明确表示,愿意与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代表性人士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可以预知,在两岸官方沟通渠道建立之前,政党间的定期交流机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报特约记者 刘宏 ▲《环球时报》 (2005年05月04日 第三版) 相关专题:汪道涵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