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拯灾史上的奇迹:269根巨钉固定半座丹巴县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16:02 新华网
拯灾史上的奇迹:269根巨钉固定半座丹巴县城

拯灾史上的奇迹:269 根巨钉"固定"半座丹巴县城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新华社成都5月9日电 (记者 蒋作平) "五一"黄金周期间,中外游客纷纷到四川省丹巴县城,领略"千碉之国"的壮观、"古东女国"的神秘、" 美人谷"的神韵。谁也不会想到,县城建设街后山特大山体滑坡前不久还威胁着此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今这一 巨大滑坡体被269根巨型"钉子"牢牢固定在坚硬的岩 石层上。

  这是我国拯灾史上的奇迹。

  灾害一旦发生,半座县城将瞬间消失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上游,是甘孜州的东大门和省道211线、303线的咽喉要道。 2002年8月,位于丹巴县城西南侧的建设街后山山体开始有滑坡变形迹象,该县在加强监测的同时,积极向省州作了汇报。2003年三四月,省国土资源厅两次组织 专家组赴现场调查,把该滑坡体列为省级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并纳入了全省2005年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2005年1月,四川省启动勘察及应急治理工程。经勘查,该滑坡属于古滑坡体堆积形成,变形体的面积约0.09平方公里,平面呈马蹄型,滑坡体前缘长约250米,宽300米,厚约30米-50米,总方量约230万立方米,平均地形坡度30度。

  专家们认为,在县城出现这样大的滑坡隐患,全国罕见。经初步测算,一旦发生灾害,县城二分之一将不复存在,并可能阻断大渡河,后果难以预料。

  及时发现险情 救灾"演习"成实战

  记者站在山上看到,当时出现的山体裂缝最宽处竟达一米左右,目前已全部被水泥填实。

  专家提供的一组数据,足见当时步步紧逼的灾难危险。2005年1月至3月22日,该滑坡体出现了4次明显的变速期。 第一次,1月22日至2月13日,由于受2月3日雨雪天气过程影响,滑坡位移量由原来日均6毫米-8毫米,增至10毫米,滑坡变形明显加速。 第二次,2月15日至24日,由于受2月14日一次强雨雪天气过程影响,日均位移量增至17毫米-33毫米,变形进一步加速,进入临滑高危状态,险情等级由一级"橙色"上升为二级"黄色",局部出现局滑崩塌现象,情况十分紧急。第三次,2月24日至3月8日。下滑速度有所减缓,原因是通过紧急堆载7000多立方米沙石产生的效果。第四次,3月8日至22日,处于匀滑状态,但3月14日主滑坡体左侧的2号区位移加速,下午2时10分至5时,发生间断性局滑崩塌现象,据专家估计崩塌方量达到600多立方米,夹杂块石多而大,造成3幢房屋严重受损,1根通讯光缆折断。该滑坡体直接威胁到95幢房屋,40个机关单位、1188户492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项目经理杨俊介绍,由于在观测中及时发现了灾情,使当时举行的救灾"演习"变成了一场实战。据县政府统计,当时,拆除房屋7幢,损坏3幢,受损3幢,总建筑面积达3996平方米。

  "确保不死人,力争不滑坡"

  险情出现后,国务院有关领导就丹巴县的抢险救灾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关注丹巴灾情,多次就如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作出部署。来自北京、成都的专家在丹巴县实地调查,精心测算,并通过丹巴-- 北京两地专家远程连线会商,确定了加快堆载、锚索固滑的抢险应急方案。

  四川甘孜藏州自治州党委政府密切关注丹巴县的险情变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防范措施,明确提出"确保不死人,力争不滑坡"的工作方针和目标,成立了由副州长降初为指挥长的省、州、县联合前线指挥部。州领导多次率工作组赶赴滑坡隐患现场指导防治工作。

  省、州、县联合指挥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抢险救灾目标任务,周密计划,相继发出了一道道指令:

  以"务必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为目标,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根据滑坡变形情况和专家组意见,丹巴县形成了《 丹巴县建设街滑坡隐患群测群防应急预案》,并对危险区作了3次大的科学调整划分,及时落实了相应工作。2月18日下午,成功组织了滑坡隐患区群众的"防、躲、跑" 演练。 及时、安全、有序转移群众。在灾害险情预警升级的情况下,先后组织实施了6批次人员安全撤离转移,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组织周密,措施得当,仅2月27日一天时间安全有序转移32个单位近1400多人,并成功完成学校和医院、金融系统的转移安置,在转移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人员伤亡和一起治安案件,共计转移危险区机关单位40个、住户1188户4923人。未出现一人伤亡。转移住户主要采取政府集中安置和投亲靠友等方式。

  做好撤离安置,确保"撤得出、不反弹"。为落实转移群众有房住、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电用、有医疗的"六有"目标,丹巴县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对683户1577名困难企业职工、居民、城市低保户发放了转移安置补助费和生活困难补助,对个体工商户采取了免征税费和门面租金的办法,并对43户53名生活困难的个体户给予了生活困难补助。

  对滑坡体实施巨型手术

  据现场施工监理工程师、省国土厅环境总站罗洪介绍,专家组综合全世界治危的成功范例,结合丹巴县滑坡体的实际,对县城后山巨大滑坡体采取了综合的防治方案,简单讲可概括为三大措施,即压基、固腰、清顶。

  压基,即用大量沙石堆压山体的基脚,增加基脚的承载能力。据介绍,早在2月中旬,针对滑坡变速快,危害极大的实际,专家组就明确提出,5天内需完成5000立方米的压载量,为锚索工程争取时间。

  固腰(锚索工程),即在山腰打进两百多根巨型钉子,每根钉子由重达数十吨、长约五六十米的钢筋水泥柱子建成,每根钉子通过高压钻机,平面打进山体的软石层,然后再通过钻杆打进山体的坚硬的岩石层十多米,共同把整个山体牢固地钉死在岩石上;施工单位的最新统计表明,应急治理工程主滑体已完成锚索12097.5米/269孔,注浆完成269孔,锚墩完成213个,张拉锁定锚索193根。现已完成总工作量的95%。

  清顶,即通过人工清理,把山腰以上的危险石头和泥沙,全部清理掉。

  记者在山坡现场看到,山坡上已形成六排巨大的钢筋水泥墩子,每排由数十根组成,它们每根都扎进了山体中,外面还形成互相关联的网络,每个墩子承受的重量、压力和山体每个部位的细小变化,都在专家的仪器掌握之中。县长刘瑛告诉记者:"建成后的治滑工程,将形成一座中国独特的地质灾害公园,作为一个活教材供专家学者研究,供大中专生实习,供中外游人参观。"

  记者还看到,山上随处可见一座座两尺多高的小型灯塔,每个灯塔里的小镜子,都正对山下县委大楼顶端的总监测台,这就是丹巴县与省地质勘察设计院共同布设的48个仪器监测点,加上23个人工监测点,形成了"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共同构建了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山上每一寸土地的变化,都在仪器的掌握之中。

  据县长刘瑛介绍,由于各项措施到位,滑坡治理工程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目前全县物价平稳,人心稳定,社会政治稳定,原来由危险区迁出的大部分居民、单位、个体工商户已回迁,应急治理工程已接近尾声,下一步将进行结构性治理。(完)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