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精神的一脉相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5:18 《决策》杂志 | ||||||||
-孙东海 4月底,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刚刚结束;7月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又将来临。两起在亚非乃至国际关系 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在相隔不到一百天之内先后迎来庆典,从时间上看,这是一种巧合,但事件本身所折射出的 和平精神却是一脉相承。
在这两起事件中,中国都扮演了极其耀眼的和平使者角色。郑和远航用实际行动向所到之国与地区宣扬了东方文明古 国“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传播了“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天下之福”的睦邻友好的思想。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更以求 同存异的姿态,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外交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赢得了与会者的普遍理解与尊重,并且通过会议 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有所不同的是,50年前的中国与600年前的中国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巨变不仅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变迁 上,也表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世界上的排位。纵向看,中国进步了,但横向看,我们确实落后了太多。但,这 些变化并没有动摇中华古国一以贯之的和平思想,强大不骄、弱小不馁已经化为入骨入髓的外交品格。 郑和的远航发生在600年以前。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明王朝昌盛之期,环顾宇内,天下鲜有匹敌之国。据后来学者的 概括,郑和之所以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政治宣威、传播友谊和发展贸易,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流亡海外的明惠帝。 当时,郑和率领的坚船利炮是世界一流的水平,无人能出其右。这支满载着天朝威仪的船队,曾先后七次纵横于太平洋和印度 洋之上,抵达了东南亚、南亚、红海和东南非洲沿岸30多个国家与地区。与其船队的强大相比,船员所表现出的行为却是谦 和万分,所到之处,都是以和平使者、友谊天使示之于人,没有掠夺、没有侵略,而是“宣之以威、赐之以物、感之以理”。 当然,郑和只是奉旨行事,奉的是明王朝“和平共处”的外交策略。“顺天道,属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 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福”。这是明成祖朱棣在派遣郑和远航之时的谆谆教诲,而郑和以行动向邻国昭示了和平的绿色。 与600年前的强盛相比,5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的百废待兴之际,在遭受西方列强长达百年的欺凌之后, 中国人终于昂起了头,从头再来,再谋中华复兴之大业。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和美苏两强对峙的格局,致使中国在 踏上复兴道路的进程中遭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排斥。万隆会议的发起国曾经就是否邀请中国参加会议,存在着严重分歧,但 时任印尼总统的苏加诺态度坚定,他说“没有中国的参加,亚洲就不完整。”在苏加诺及其他一些发起者的坚持下,中国代表 团才有了万隆之行。虽然,当时的外交环境非常恶劣,但中国政府却没有放弃和平外交的准则。会上,周恩来总理开宗明义: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是一种外交的大智慧,在这种智慧 的感染下,以万隆会议为转折点,中国很快就融入了亚非世界,并为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中国正在致力于和平崛起,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这是一条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之路” 。并且中国人民历来向往和平,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取向。中国对强权政治、“零和博弈”等传统国际政治思 路一直持批判态度,主张在世界多样化的发展中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但是,国际上却有少数人精心炮制出所谓的“中国威胁 论”,企图干扰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为了消除这种影响,近年来,中国在坚持传统睦邻友好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周边国家进一 步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东南亚诸国访问时,对 此又予以了重申。这一外交政策不仅体现了中国的道义价值取向,而且也被赋予更加现实的共同利益因素。因此,这一政策在 国际上日益获得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孟子说:“人异于禽兽,几稀”。在这“几稀”的差异中,最大的差异莫过于人类可以翻检历史,从浩瀚的历史中提 炼出用以指引未来的智慧。翻检郑和远航和万隆会议这两起相隔550年的历史大事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着“和 而不同”、“厚德载物”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会成为永不称霸的、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