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把握时机提升领导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5:18 《决策》杂志

  -秦德君

  中国古代有所谓“因势利导”、“时势造英雄”等说法,主张审时度势,因“时”应“势”而动。领导形象建构上的 把握时机,常常有着将危机变为契机的含义,是对政治智慧的一种考验。很多成功政治家的形象塑造,都很好地利用和把握了 时机。

  [案例1]

  布什在“9.11”期间的表现失误

  布什是很注重形象表演的。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他在国会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说,以良好的雄 辩力和鼓动性获得了持久掌声,布什又去清真寺与穆斯林握手,显示出他身后整个政治机器的周到缜密和才思充盈。但是,客 观地说,这一切也许来得太晚了,甚至太老套了,都不足以弥补他在“9.11”事件处置上的形象亏损。

  “9.11”事件突发之时,布什曾几次声称自己将要回到华盛顿,但事实上却一再拖延和躲避,他钻进空军基地一 个狭窄的防空洞里时的那无神的双目和慌乱的举止,大大加剧了美国公众当时的紧张———让那些没有防空洞可钻的社会大众 茫然失措。

  毫无疑问,布什丧失了一个把自己定格于废墟背景下慷慨独白的美学机会,丧失了一个用目光来点燃各民族、各教派 内心激情的历史机会。人们惊诧,如此喜欢搞形象作秀的布什,怎么会轻易丢失一个千载难逢的政治造型契机———当时为何 不走出防空洞而直接去五角大楼或者世贸双子楼的废墟前激昂地发表讲话?

  “9.11”事件后,布什有许多诸如在林肯号航母上宣布伊战结束、感恩节突访伊拉克慰问士兵等作秀举动,但与 将世贸中心废墟作为背景的举动所具有的政治审美,几乎是不可比拟。这说明,他的“工作班子”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还是 不能跃上一种让世人慨叹的智慧高度。

  [案例2]

  车臣危机与普京威望飚升

  2004年3月15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韦什尼亚科夫宣布,根据对99%选票的统计结果,普京获得7 1.2%的选票,蝉联俄罗斯总统。得票排名第二的是共产党推举的总统候选人哈里托诺夫,得票率为13.8%。其他4名 候选人的得票率均未超过4.1%。普京蝉联总统后对媒体说到他的政绩:

  如果要我自我评价一下自己过去几年中的个人政绩,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是我恢复了国家的权威性。

  刚上任总统之际,俄罗斯宪法已经在这个国家的某些地区失去了权威性。那时,分离倾向在这个国家无处不在,某些 地方不仅已经停止向中央缴税,甚至还准备发行自己的货币,而在北高加索地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内战。

  可今天,我们已经恢复了一个统一的司法体系,一度出现危机的地区也重新回到了宪法的轨道上。与此相适应的是, 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达到了大约6%。

  这位世纪之交走上俄罗斯政坛的总统,在较短的时间内,威望指数一路攀升。但是事实上,普京上台伊始,在民众眼 中尚是个不显眼的人物。之所以普京能很快树立起重量级的“铁腕形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以铁腕手段,迅速解决车 臣恐怖分子在莫斯科绑架人质的危机,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大将风度,赢得了当选总统以来的最高民意支持———车臣之战成 为普京成功塑造政治形象的契机。

  2000年3月,普京作为副驾驶,亲自驾驶苏—27战机飞抵车臣,进行视察,策划战事。由于他的坚强意志和维 护祖国统一的决心,车臣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俄联邦政府控制了车臣全境。剿匪行动虽然艰难,出现反复,但普京的形象 与威望却已从车臣之战的胜利中树立起来。

  斯塔尔克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名为《总统》的惊险小说,把普京描绘成“深入虎穴、手刃敌酋”的孤胆英雄。小说描写 的背景是车臣战争,说普京总统接到车臣匪首的挑战信,便毅然放下国家事务,随一个战斗小组直奔车臣,并亲手杀死匪首, 从而平息了战乱。

  在苏联解体后的若干年间,俄罗斯政局一直动荡不安,经济一泻千里,社会发生分裂,道德文化出现滑坡,综合国力 急剧下降,国际地位一蹶不振。人们普遍希望有个“铁腕人物”甚至是彼得大帝式的“伟大领袖”来拯救国家。普京在这种特 定历史面前,成功地做出了顺乎民意的应对。普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他说:“俄罗斯自建立伊始就是一个超级中央集权国家 ,这一点已深深地根植于俄罗斯的遗传密码、传统及其民众的思想之中。”普京强调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 ”;要整顿“纪律和秩序”,实行“法律的专政”。

  普京自称喜欢法国的铁腕人物拿破仑和戴高尔,而且崇拜俄国历史上的铁腕沙皇彼得大帝。据报道,普京的办公室只 挂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在克里姆林宫的四周,则矗立着彼得大帝等四个“伟人”的铜像。而他的这种统一意志,正是通过平 定车臣之乱得以表现出来。可以说,没有车臣危机的成功应对,普京不会在俄罗斯人民心目中有这么高的认同度。

  [案例3]

  “马岛之战”的政治效应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连任两届首相以及她为世人所赞誉的“铁娘子”形象,与她在十分具有挑战性的1981年“ 马岛危机”发生后,果断而坚决地做出战争决策有极大关系。可以说,撒切尔夫人在国际、国内政治舞台上的形象,很大程度 上是通过“马岛之战”得以树立的。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和南极洲之间的水域,由2个大岛和200个不毛之地的小岛组成。这片寒冷而几乎与 世隔绝的地带,差不多是这一纬度上的唯一土地,扼守着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麦哲伦海峡,是任何想在大西 洋地区扩大势力范围的国家极其重要的跳板,被称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钥匙”。20世纪70年代,马尔维纳斯群岛又 发现蕴藏着大量的天然气和石油,更使得身价百倍。

  1816年阿根廷独立时,马尔维纳斯群岛归阿根廷管辖,1833年被英国占领。1964年和1965年联合国 召开两次会议,要求两国谈判解决。1981年2月谈判破裂。阿根廷军人总统利奥波尔德·加尔铁里出于内政、外交和经济 上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决定开始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1981年4月2 日凌晨,阿根廷海军陆战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马岛登陆。

  当撒切尔夫人在1981年3月31日晚上接到阿根廷舰队在驶往福克兰群岛的情报时,她的外交大臣卡灵顿勋爵正 在以色列访问,国防参谋长正在新西兰访问。撒切尔夫人只好独自处理。在美国国务卿黑格、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 尔等人调解失败后,她“艰难地”做出了与阿根廷诉诸武力的决策。尽管当时国内存在各种反对意见,但撒切尔夫人表现了政 治家审时度势的能力。她坚守主权不让步的原则,并清醒地看到,如果不做出这样的决策,将不仅丧失马岛的主权,同时她本 人也将失去首相职位。

  决策作出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像雪片一样飞到唐宁街十号。一个不满十八岁的男青年寄来一束玫瑰给撒切尔夫人 ,附着的纸条上写着:“别担心!我长大了,一定报名入伍,到前线去打仗。”马岛之战不仅使英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感 到自豪,还增强了国内的凝聚力。当收复群岛的消息传来时,撒切尔夫人成功地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家形象。她在马岛事 件中,锻造了作为一个成功领袖所必不可少的卓绝胆识。

  撒切尔夫人曾在她任英国保守党领袖时说:

  我是继伟人之后担任保守党领袖的。这使我觉得自已很渺小。在我之前的领袖,都是赫赫有名的伟人,如我们的领袖 温斯顿·邱吉尔,命运使他把英国的名字推上了自由世界历史的顶峰。……安东尼·伊登为我们确立了可以建立起极大财富和 民主的目标。……哈罗德·麦克米伦使很多凌云壮志变成了每个公民伸手可及的现实。……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赢得了我们 大家的爱戴和敬佩。……爱德华·希思成功地使我们赢得了1970年大选的胜利,并于1973年英明地使我国加入了欧洲 经济共同体。

  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完成了当时历史交给他们的使命。那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我认为,我们有两个使命: 克服我国的经济和财政困难;重新建立我们对英国和对自己的信心。

  撒切尔夫人初任保守党领袖时的目标,在于使自己距这些伟人不太遥远,但当马岛战争结束时,她似乎已经可以与这 些伟人处于同列了。从政治决策看,尽管当时同僚们为她出谋划策,内阁也对她表示支持,全国报界和全国人民也都是一片支 持之声,但是撒切尔夫人作出的宣战决定,无疑有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一旦战事失利,她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各种棘手问题也 足以使她倒台。撒切尔夫人成功地将马岛危机转化为树立政治权威的契机,将维护大英帝国主权尊严这一历史事件,永远摆到 了自己成功政治家的形象背景上。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