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究竟如何看待重化工业的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5:18 《决策》杂志

  -赵 晓

  2005年初,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吴敬琏教授以中国“新 型工业化发展”作主题发言。他强调了效率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重于投入增加,对中国当前“片面重化工业化”的倾向提 出警惕。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第一个对吴敬琏的讲话作评论。他着重讲了不同于吴老师的另外一些观点:(1)我们要占据 产业链的高端,一没有技术,二没有品牌,三没有现代服务业,所以,制造业仍是我们发展的必经之路;(2)中国人应该以 韬光养晦的态度参与国际贸易,找到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要有再为外国人打十年工,甚至二十年的准备,要有这个气度。 会上林毅夫、易纲、张维迎、宋国青、王建、李稻葵、汤敏等纷纷发言,大家的观点不尽相同,基本上形成赞成重化工业发展 、不完全赞成重化工业发展以及反对重化工业发展的几派。

  应该说,吴敬琏教授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加入重工业发展的比赛的担忧是非常现实和睿智的。在以下三点,我完全赞同 吴敬琏:一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一定要靠效率提高而不能只靠投入增加。二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应该介入重化工业的发 展,尤其是不要陷入到重化工业发展重复建设的竞争中去。为此需要通过加快改变政府政绩考核目标、财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 体制改革的办法来促使“政府退出”。三是应该改变扭曲的生产要素成本和环境成本低估的情形,并使之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考 虑中去。笔者认为,甚至应当将“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工程的隐性成本打足,让用水者尤其是高耗水的工业单位买单。但是, 我也认为,在上述三个条件实现情况下,如果发展重化工业的回报依然丰富,而民营企业仍有积极性发展重化工业,则应听其 自然,千万不要通过政府干预叫停。我的理由如下:

  中国已经进入了

  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我们不仅要谈论“应当如何”的问题,还要谈论“实际上如何”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的演变看,中国当前新一轮黄金 增长时期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化工业,中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众所周知,在本轮经济增长中,投资的力度很猛。而工业的投资增长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工业中的重化工业投资的增 长最为引人注目。例如,2003年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96.6%,电解铝增长92.9%,水泥增长 121.9%,汽车增长87.2%,煤炭增长52.3%。

  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作用就是缓解就业压力。中国今后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就业问题。不发展重化工业,今后1.5亿 农村劳动力以及城市新增就业如何解决?事实上,眼下还没有任何增长力量可以替代重工业的增长,研发和品牌都有点远水不 解近渴。

  中国制造业没有到头

  以数据为证,2003年,美国制造业高达17111亿美元;日本是9111亿美元;德国是4430亿美元,相 比之下中国只有区区3825亿美元(当然这样的简单对比没有考虑购买力平价的问题)。按过去的追赶速度,中国要赶上美 国和日本还有至少几十年的长路要走。在此期间,存在着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并且只有随着制造业的大发展,科技研发 等制造业的上游以及流通、金融等制造业的下游才有最好的发展基础。中国如何能够放弃“世界工厂”这一大好的发展空间, 越过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事实上,中国尚未真正实现工业化,当前仍是加快完成工业化的时期。中国目前大概可定性为非典型性工业化的中期 ,工业发展的前景仍然十分广阔。从更全面的指标看,2020年中国有望真正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 二。而当前,重化工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还可以从全球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工业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比较优势不是土地,不可能 像澳大利亚那样做“世界农场”,也不是丰富的资金和高精尖技术,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做国际金融中心和研发基地。中国的比 较优势仍然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劳动力资源,所以中国在国际上合理的分工和角色是成为新兴的“世 界工厂”(或者说国际制造业中心)。这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分工不可能总做低端(如造鞋制帽),但也不可能一下子 跑到高端(如研发和品牌),而是要经历一段重化工发展的历程。

  市场需求成为主要拉动力

  当前重化工业的发展固然有地方政府苗助长的成分,但主要力量是来自于市场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来,中国的消费不 断升级,目前已进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重工产品以及电子通讯产品的消费周期。良好的市场消费态势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如机械重工业生产的效益日益改善,一举改变了过去长期难以赢利甚至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当前重工产品的需求旺盛,但消费的最高峰其实还远没有到来。以最为人关注的钢铁业 为例,尽管中国钢铁产量已是全球之冠,但麦肯锡的报告认为,中国的需求仍处于迅速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人均钢材消耗为 92公斤,但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人均消耗达450公斤。因此,即使中国通过采用新技术绕过经济发展中钢材消耗密集 的阶段,中国在今后10年中的钢材需求也将至少翻一番。

  今后20年中,中国人消费的主流仍然是改善住房,添置汽车,要改善人民生活,就得发展重化工业。如果中国自己 不发展重化工业,那就只有进口。这是否合算呢?当然不合算。所以,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不可避免的。

  发展重化工业主体的变化

  中国发展重化工业主体已不同于当初计划经济时期是由政府在不计成本的驱动,而是转变成了民营企业、外资和国企 这三大部分,其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尤其看好重工业的发展。

  当前国有企业为什么出现利润增长、活力复苏的新气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原先在重化工业中占据主体,产业本不 占比较优势的国有企业,现在由于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化,风水轮流转,焕发了生机。

  民营企业当然亦不容错过良好的增长机会,所以加大了对重化工业的投资步伐。即使刨去地方政府的鼓动因素,并且 将当前低估的生产要素和环境的成本也增加进来,民间投资(包括外资投资)的积极性并不会根本改变,因为民间投资有动力 根本上还是在于市场驱动,在于有非常高的重工产品的资本回报率。

  矛盾的解决要靠市场靠技术

  中国发展重化工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当前引起了国内煤电油运的紧张,并引发全球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升,这一矛盾构 成中国现代化与全球资源的矛盾,将是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其解决途径也将是非常的。

  从全球和历史的角度审视,必须看到,经数百年积累,全球工业化国家人口目前总共才7亿,而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 化意味着14亿多人口(中国人口顶峰数)要在短短几十年内步入其中行列,使全球工业发达国家人口数增长两倍,这必然引 起全球能源和原材料的紧张。

  但这一发展中的矛盾不太可能通过中国人“自废武功”的办法来解决,也不可能用静态眼光来规划(如用今天的能源 结构来构想和规划明天的经济发展),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靠市场创新和技术革命。事实上,从英国到美国再到日本,每一 个世界新兴制造业中心的兴起,都伴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出现,都带来了新的产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原材料和能源都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之后,人们正在激烈地争论第六次产业革命究竟是生物技术还是其 他领域。其实,第六次产业革命最有可能出现于能源、原材料等对于中国需求增长约束最大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替代石 油的煤变油技术、核电技术以及电动车技术等成为新的热点的原因。马克思所说得好:“一旦社会产生需求,则这种需求要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技术推向进步。”因此,对于重化工业发展引起的能源和原材料等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的创新力量,未雨 绸缪但不必杞人忧天!

  (作者系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